新年伊始,安徽省博物館舉辦的“明清皖籍畫家作品展”正在該館對外免費展出。全部展品60幅,是從以肖云從為首的“姑熟畫派”、以漸江為首的“新安畫派”、以梅清為首的“宣城畫派”和以戴本孝為首的“黃山畫派”等畫家中挑選出來的。他們在中國畫壇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全國享有盛名。這些畫,熱心的觀眾本來是很難看到的,由于改革開放文物逢盛世,收藏單位明白這些作品應屬全國人民寶貴的藝術遺產,加之展出場所條件的改善才奉獻出來,讓廣大群眾觀賞并為美術研究者提供珍貴、具體的資料。下面簡要介紹明清時期十位皖籍畫家及其作品,以供鑒賞。
朱邦《江雪賣魚圖》(圖1)
明代嘉靖(1522—1566年)年間,皖南休寧出了一位“獨具大家風范”的畫家朱邦。他善畫山水、人物,喜寫仙野云林。如“水墨淋漓,生氣流逸”的《江雪賣魚圖》,生動地表現(xiàn)了江南寒冬景色和漁民生活。畫面積雪凝寒,冬江之上,三五漁船隨意停泊,河水邊,道路旁,點綴房屋數間,水榭相連,有人買賣江魚,有人飲酒觀雪,有漁夫棄船登岸,還有謀生者載船攜子逆流而上,由于氣候寒冷,有人將頸子縮到衣服中。為了突出大雪漫漫,前景幾株樹葉落盡的老樹與遠處被積雪壓彎了的竹子,上下呼應。畫面上留出很多空白,以淡墨渲染烘托積雪的深厚。遠處也是以淡墨染出黑沉沉的天空,露出白皚皚的遠山。整個畫面層次分明,主題突出,意境悠遠,人物刻畫精細生動,充滿生活氣息,屋宇界畫嚴謹整飾,設色典雅莊重,是朱邦一幅比較成功的人物故事畫。此幅中堂為絹本設色,縱163.5厘米,橫105.5厘米,距今約有450余年歷史,保存完好,十分難得。
朱邦,明代畫家,字正之,一作近之,號九龍山樵,豐溪漁叟,酣齁道人,新安(今安徽歙縣)人,也說休寧人。生卒年不詳,約生活于明嘉靖年間,當在唐寅之前,似與畫家張路(1464-1538年)同時。評論家稱其作品“別具一格,獨具大家風范,精絕難尋?!?/p>
丁云鵬《伏虎尊者圖》(圖2)
丁云鵬(1547-1628年),明代畫家,字南羽,號圣華居士,休寧人。善畫人物、佛像,以精工見長。評論家稱其作品“絲發(fā)之間,而眉睫意態(tài)畢現(xiàn)”。《伏虎尊者圖》是他細筆人物畫的代表作,描寫的是佛教傳說中伏虎羅漢的故事。前景是坡石雜草,背景為風竹幾桿,云煙如幕。身著袈裟的老者,手執(zhí)羽扇,肅然而立,羅漢的頭部用細筆勾繪,清癯的面顏,蓬松的須發(fā)及微鎖的眉頭都刻畫得有聲有色,簡潔細膩、生動傳神。他立于虎旁,馴虎翹尾。一蓬頭寬袍小童,供捧香茶而來。衣紋用粗硬線條寫出,與面部細軟之線相互映襯,加強了形象的情趣韻味。該圖筆墨的特點是有收有放,工寫相間,剛柔相濟,于對比中求統(tǒng)一,給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伏虎尊者圖》是作者根據《南陽府志校注》中所載8歲出家的襄陽法聰禪師,只需手按虎頭即可令其伏地的內容所作。該圖為紙本墨筆,縱135.3厘米,橫60.1厘米。從圖左款署“丙辰”可知,它是明萬歷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畫,作者時年70歲。善畫道釋人物的丁云鵬,白描酷似李公麟,設色學錢選,山水雜畫也妙,風格略近文徵明。董其昌極稱其藝,曾刻印“毫生館”相贈,丁云鵬常鈐于他得意之作。
方元煥《秋江漁隱圖》(圖3)
方元煥,字兩江,號小山居士,明代書畫家,安徽歙縣人?!肚锝瓭O隱圖》為絹本墨筆,縱147.8厘米,橫41.8厘米。圖繪遠岫緩坡于江天之間,前景堤岸香柯醉楓三兩交立,樹下雜草叢生,江面扁舟半隱大樹之后,一老者坐于船頭,獨釣秋江,遼闊天空,意態(tài)高遠。此情此境令人想到晉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佳句“云無心以出岫”與“時矯首而遐觀”。很顯然,畫家的心境與高士陶淵明的心境是息息相通的。從技法上看,山丘的畫法簡括蒼勁,筆墨枯淡清疏,人物雖小,神情活現(xiàn),表現(xiàn)了畫家深湛純熟的功力與清靜超逸的心懷。此圖筆簡意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極具墨法之趣。
方元煥尤精工書法,特別是行草,書體流逸,豐艷媚麗,堪稱有明一代足以左右江湖潮流的大手筆,名重當時,有“家無兩江字,不是大人家”之說。
李流芳《山重水復圖》(圖4)
這是一幅金箋本墨畫扇面,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歙縣人李流芳所作。描繪的江南春景,山巒連綿,湖水環(huán)繞,云嵐浮動,林木蔥郁。前景山坡林蔭里掩著兩所柴籬茅屋,屋中一長者安然遠望,靜中有動,卻為畫面增添生趣。畫山以淡墨多次皴擦漬染,又略用濃墨積加,線條順折,筆力剛勁。山石間留出道道空白,形象地表現(xiàn)出山石硬峭的質感,層次分明。扇面的構圖有一定的難度,由于作者恰到好處地運用黑白關系,采用皴擦漬染,將山巒推高推遠,留出大片空白,將水面擴大放寬。近樹、平湖、遠山,畫得自然靈動,韻味饒足,啟示非凡。此畫作于明崇禎元年,即1628年,作者時年53歲,第二年便去世。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長蘅,一字茂宰,號泡庵、檀園、慎娛居士。萬歷舉人,僑居嘉定(今屬上海市),詩文多寫景酬贈之作,風格清新自然,與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合稱“嘉定四先生”。擅畫山水,也工書法,又精鐫印,與何雪漁齊名,其畫又與程嘉燧并論。
胡皋《和風煙雨圖》(圖5)
“和風煙雨主,恍惚失山村”,這是明代徽州畫家胡皋在他創(chuàng)作一幅山水畫上自題的詩句。此畫原名叫《煙雨圖》,1987年全國古字畫鑒定專家組來安徽省博物館巡回鑒定時,啟功先生改為現(xiàn)名。他說此圖真實地描繪了溫潤多雨的江南山林景色,和風細雨,煙樹迷離,刻畫出雨中山川的神奇境界,含蓄神秘而富于真實感,其奧妙就在于“和風”二字,這本是作者畫中詩句著意表現(xiàn)的意圖,所以叫《和風煙雨圖》比較貼切。
該圖為紙本墨筆,縱81.7厘米,橫31厘米。描繪主峰高聳,側峰迷茫,古剎名寺隱于和風細雨之中。寬闊的湖面上洲渚靜臥,野樹成林,村居散落。堤岸坡腳,于茂林下圍建茅屋,岸邊獨木架橋。全圖一片煙雨霈霖,萬物沉酣之象,充分顯出作者用墨的本領,水和墨的調和加上宣紙的潤染效果,使墨出現(xiàn)復雜的層次,再無需借助太多的色彩,因為墨色已發(fā)揮出色彩感,出現(xiàn)了令人迷醉的和風細雨綿連的意境,感到格外有味道。從圖上落款“丁亥”可知,它作于公元1647年,作者時年78歲。
胡皋(1570-1649年),安徽婺源(今劃歸江西)人,尤工書法、詩歌文辭。留居京師三十余年,多有公卿爭求墨寶。明天啟問從趙佑宣赴朝鮮,朝鮮人得其字畫,“皆珍寶之”。
肖云從《閉門拒客圖》(圖6)
明末清初,在皖南蕪湖地區(qū)形成了一個藝術上有著鮮明時代特色的山水流派——姑熟畫派。畫家多為明代遺民,他們的作品多描繪異族欺凌下的河山,幽僻清遠的畫境,寒荒遺逸的情調,具有強烈的個性,令人耳目一新。肖云從便是“姑熟畫派”的開路人?!肮檬臁奔唇癜不帐徍?。
《閉門拒客圖》為紙本設色,縱23.7厘米,橫14.8厘米,系八幅冊頁中的一幅,描繪的是元人趙孟頫訪其弟趙孟堅遭到閉門奚落的故事。幽靜的大山境中,坐落一座雅致庭院,四周修竹、高柳、叢林、古松環(huán)繞,院后奇石怪峰,高山峻嶺,飛泉中流,溪水繞庭而過,景物眾多,境界深幽。圖中作者自題:“趙榮祿仕元,省其弟子固,子固高臥寮檐,閉門拒之。今就子固畫法為圖,榮祿筆意雖優(yōu),余無取焉?!壁w榮祿即趙孟頫,字子昂,子固即趙孟堅,子昂之弟。二人皆宋宗室,宋亡后,子昂降元做了大官。一日他頭頂高冠,身著紅袍,走訪弟弟子固,子固穩(wěn)臥高堂,令童子緊閉院門,護犬怒視,子昂遭拒門外,無趣而返。這便是傳說中的“閉門拒客”故事。
肖云從(1596-1673年),安徽蕪湖人,字尺木,號默思、無悶道人。善畫山水,體備眾法。入清不仕,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專意于書畫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元明以來,文人作畫多用柔曲線條,他卻用方直的線條,這是他對傳統(tǒng)繪畫的一個大膽突破。他的畫導致了新安畫派漸江繪畫的成功,不過漸江的山水畫幾乎用方直線空勾,顯得更加冷峭充實。
漸江《山水松石圖》(圖7)
同樣也是明末清初,以漸江、查士標、汪之瑞、孫逸、程邃等為代表的一些遺民畫家活躍于皖南地區(qū),他們師承宋元,師法自然,以山川景色為母題,獨抒性靈,善于將山河景色升華提煉為理想化境象,語言簡約,內涵深邃,詩畫一體,畫格尤高,形成了美術史上有名的“新安畫派”,漸江便是創(chuàng)始人。
《山水松石圖》為漸江十一開冊頁當中的一幅,紙本墨筆,縱22厘米,橫14厘米,畫幅雖小,意境幽深。取景清新,山石靈動,水面平靜,樸素簡潔。虬松有舞姿,翠竹顯媚麗,茅亭隱現(xiàn)松石之后,一老者抱琴緩步而上,悠然自得,令人思緒無窮。此圖構思奇崛,章法很不一般,看似清淡簡遠,實則精密嚴謹。畫石也多用方直線條,山石平臺,多石少土,持重沉著,于精細處見蒼勁,于簡易處見渾厚,整個畫面具有強烈的裝飾趣味。
作者漸江(1610-1664年)安徽歙縣人,本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號漸江。自幼孤貧,以砍柴賣錢為生,孝養(yǎng)老母。母親去世后,終日埋頭讀書習畫,明之后從事抗清復明斗爭,遭受失敗便上武夷山削發(fā)為僧,名弘仁。數年后回到老家隱居,潛心研究繪畫創(chuàng)作,寫家鄉(xiāng)景色,得黃山神韻,取得巨大成就。當時收藏家以無漸江畫為“恨事”,“江南人家以有無定雅俗”。
查士標《晴巒曉翠圖》(圖8)
查士標和漸江、汪之瑞、孫逸并稱為“新安四大家”。在新安畫派中也是取得巨大成就的?!肚鐜n暖翠圖》,原名《查士標仿黃子久山水中堂》,也是1987年全國古字畫鑒定專家組啟功、謝稚柳改為現(xiàn)名。黃子久即元代畫家黃公望。該圖為絹本,設色青綠,縱74.2厘米,橫50.7厘米。圖繪一老者身著紅袍策杖登山。近景平原,樹木繁茂,小橋流水;中景山腳,流泉淙淙,曲徑通幽。山林中茅屋數間,寧靜宜居;高處建亭,環(huán)山盡覽。遠山用淡墨橫掃,愈下愈淡,直至于無,碧空如洗,視野開闊。全圖構景散而不亂,筆墨疏簡而不冷,皴法簡小而明潔,運筆轉挫而多變,設色青綠溫潤,放眼滿目春暉。畫幅左上草書自題:“董華亭稱子久畫常以晴巒暖翠為第一,余二十年前曾見之,追擬其貌,然自為位置不能有肖也。”款署“乙卯”,鈐“士標”等印。乙卯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可知《晴巒暖翠圖》為作者61歲時所作,正當老辣生輝。1991年該畫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查士標(1615-1698年),字二瞻,號梅壑,安徽休寧人,明末諸生。他的家族比較富足,多有收藏青銅器和宋元人繪畫真跡。少年時一面以經學入手,事舉子業(yè),準備在仕途奮斗;一面臨習古代名畫,精心研讀,因而又精于字畫鑒定。他擅長山水,“專尚疏淡一路”,風度超逸,評論家贊譽他“疏淡有致多逸品”。
戴本孝《煙波杏靄圖》(圖9)
清初畫家戴本孝(1621—1636年),安徽和縣人(祖籍體寧),字務旃,號鷹阿山樵,作品多寫黃山風景,“黃山畫派”先驅者之一。
《煙波杏靄圖》,筆墨線條奇特,境界幽邃清靜。圖繪高山峻險,平湖煙波。疏林石岸,闊水遠山,一派清爽疏秀。小橋流泉,石影波紋,頗見設色妍雅。左邊石橋有小道直通深山,右邊平湖有老者乘船垂釣,靜靜期待魚兒上鉤。他頭戴儒巾,亭中案幾散放書冊畫軸。因此看起來他不像是漁翁,或許是居于山林的賢人隱士。整個畫面淡雅清新,筆墨之妙猶如一股濃淡相映的煙波,有仙逸之氣,此景此情,令人神往。
戴本孝的山水畫,用筆用墨耐人尋味。有評論家說他的筆墨特色是:枯筆焦墨,卻于模糊處見分明。他的線條或皴法,是半寫半擦而出。有時一筆劃過,紙上僅留下似有非有的模糊痕跡,有的反復擦寫,無一實筆。所以他的畫沒有清楚的分界線。但是以意象觀之,卻又處處分明,而且有很強的空間感,乃“明末清初殊為鮮見的畫風”。
羅聘《古柏蘭石圖》(圖10)
在清一代“揚州八怪”中,安徽有兩怪,而且同出一個縣,這就是歙縣的汪士慎和羅聘。羅聘(1733-1799年),字遁夫,號兩峰、花之寺僧、衣云和尚。擅畫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所作筆情古逸,思致淵雅,自成風格。尤工畫鬼,曾多次作《鬼趣圈》,借以諷刺當世,極得名流稱賞。然而此幅《古柏蘭石圖》并未見怪,而是風格清新,高雅拔俗。
《古柏蘭石圖》為紙本墨筆,縱163厘米,橫50厘米。圖中古柏,拔地而起,枝干盤旋,虬枝橫空,回臂生風。頑石用潤筆散鋒寫出,濕墨淡染,瘦透自如,富有天真爛漫的氣息。古柏下,頑石旁,蕙蘭飄香。蘭草舒展,風致翩翩,線條流暢而富于彈性,行筆起訖有序,氣脈貫通,秀爽瀟然。作者以嫻熟的技藝,得心應手地將古柏、蘭、石三者巧妙地組合在畫面之中,聚散相生,表現(xiàn)出物象的“高風雅韻”,收到典雅清逸的藝術效果。
羅聘是金農的入室弟子,也是金農繪畫的主要代筆人。他是“揚州八怪”中年輩最晚者,是一個才華早露的多面手。他一生好游歷,足跡遍布天下,因此見多識廣,落筆不同凡響,是“揚州八怪”中的佼佼者。
以上介紹皖籍畫家的十件作品,除《煙波杳靄圖》由他館收藏外,余皆為安徽省博物館藏品。安徽是徽墨、宣紙、歙硯、宣筆集中生產的地方,是文房四寶的故鄉(xiāng),而皖南又稱文物之海。明清之際,許許多多的安徽籍畫家和他們創(chuàng)作的大量書畫作品,是安徽人民的驕傲。當我們展卷品味這些傳承有序,保存完好的精美畫卷時,也一定不會忘記收藏家、鑒賞家們作出的特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