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去高加索的格魯吉亞做工業(yè)咨詢工作,這真是天賜良機,使我得以去探尋這個遙遠而神秘的國家。
格魯吉亞是沿高加索山脈的前蘇聯(lián)加盟三小國之一,它面臨黑海,冬有冰雪但卻不十分寒冷;夏季有時氣溫也可達攝氏40度以上。侍說中,高加索是白種人的發(fā)源地,因而白種人被統(tǒng)稱為高加索人。格魯吉亞人也確實是個古老的民族,是個樂天、閑逸、與世無爭的民族。
格魯吉亞擁有富饒的谷地,四周環(huán)繞著高山和黑海,得天獨厚,是昔日歐亞絲綢之路上的要地,也因此之故,歷史上不斷被強權欺凌統(tǒng)治,歷經(jīng)波斯、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土耳其、蒙古、奧斯曼和俄國的統(tǒng)治與占領。1918年俄國革命,格魯吉亞宣布獨立并建立民主共和國,不過只享受了3年獨立,又被前蘇聯(lián)納入囊中,直到1991年前蘇聯(lián)解體,才再度成為獨立的國家。
文化的交融和民族血緣的融合。使得格魯吉亞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這從其服裝、飲食、風俗中隨處可見。今天的格魯吉亞人從外表來看更像中亞人,濃眉、深目、黑發(fā)、寬頰是其特征,見到當?shù)嘏加薪鸢l(fā)的,多半有餓羅斯或烏克蘭血統(tǒng)?;浇淘缭?世紀羅馬人到來之前就傳入格魯吉亞,可是格魯吉亞引以為傲的格魯吉亞文,卻是一種獨特的、非羅馬的古老字母,這套字母在基督教文化到來數(shù)百年前即已存在。
保持純樸之美
格魯吉亞是個屢遭侵略的國度,現(xiàn)今的古跡中,有許多建在地勢險要或臨河峭壁上的古堡,也有許多昔時避難在山洞中的古老民居。傳統(tǒng)的房屋是騎樓式的樓房,往往有精致雕餐的回廊伸出到人行道上。眾多教堂也具地方特色。格魯吉亞的宗教是與俄國相似的東正教,但卻稱為格魯吉亞東正教,與俄國東正教不相隸屬,教堂建筑也有顯著的不同,外表素雅,屋頂是多面的圓錐狀,有別于俄國東正教的“洋蔥頭”屋頂。
格魯吉亞雖經(jīng)多年蘇俄統(tǒng)治,幾乎人人都會說、會寫俄語,但俄文還是取代不了傳統(tǒng)的格魯吉亞文。作為一個小國,要在世界立足,不得不學習外語,今日格魯吉亞年輕人熟悉的是英語。
格魯吉亞人口只有550萬。生產(chǎn)力的不足處處顯出小國寡民的窘?jīng)r。失業(yè)率高、公共設施落后和環(huán)境保護的缺欠,遣成豐富的旅游資源未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利用。從另一個角度看,有著深遠文化傳統(tǒng)和天然美景的格魯吉亞,仍然保持著純樸之美,是旅游業(yè)的明日之星。
不折不扣的農(nóng)業(yè)國家
在與當?shù)厝说慕徽勚校疑钌铙w會到一個被強鄰包圍的小國人民生活的無奈與矛盾。一方面,由于珍惜得來不易的獨立,格魯吉亞處處凸顯文化及政治的獨立和自信。在首都市中心的獨立廣場中央,聳立的是一個金光閃閃的武士屠龍雕像,代表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獨立精神,這個形象也彰顯在格魯吉亞的國徽上。
另一方面,格魯吉亞又是個不折不扣的農(nóng)業(yè)國,沒有積極發(fā)展工業(yè),市面上看到的商品,除了基本的食品和衣著外,都是舶來品,能源也依賴俄羅斯和近鄰阿塞拜疆。
格魯吉亞食品中最重要的是酸奶。高加索山區(qū)是世界上有名的高壽之鄉(xiāng),據(jù)說,常年食用酸奶是主要因素,酸奶中有益嗜酸細菌對健康的增進是有科學根據(jù)的。焙烤食品種類繁多,街頭巷尾的烤房往往掛著一條硬面包作為招牌,哈爾濱人稱為“裂巴”的俄式面包隨處可見,也能見到各種傳統(tǒng)食品,有種叫“喀查甫瑞”的餡餅就與中國餡餅很相似,只是內餡往往是奶酪、馬鈴薯、蘑菇或紅豆沙。有一種肉餡的包子簡直就和中國的湯包完全一樣,頂上居然也有個封口小揪。我第一次在超市冷凍柜見到還以為是中國進口的,直到當?shù)嘏笥颜埼业斤堭^吃飯,才知是當?shù)貍鹘y(tǒng)美食。吃法也很別致,首先用手指捏著小揪,上下翻轉過來,由底部先咬個洞,啜吸其中湯汁后,才吃皮、吃餡,按順序完成,和國人吃湯包由封口吃起正好相反。還有一種特別的食物,是將堅果像膠囊般包埋在熬煮濃縮的葡萄汁中,晾干后,外形像一串香腸,橫切開來吃。最有意思的是,商店中記帳的是類似中國式的木質算盤,只是每列有10個珠子,沒有中國算盤上代表數(shù)字“5”的算子。
貿易重鎮(zhèn)第比利斯
初春的第比利斯,陽光抵不住陣陣寒風,街道上人們仍然豎起大衣領子,縮著頭匆匆而過。一群小學生在放學途中,像一群快樂的麻雀,吱吱喳喳叫個不停,平添了幾分生氣。我在的這段時間正巧趕上復活節(jié)前后4天長周末,所有公共場所、銀行、學校及多數(shù)商店都關閉,街上行走的都是保安人員。但教堂中卻擠滿了人,路邊賣的都是花束和綠葉植物,是提供人們去教堂用的。仔細想來,復活節(jié)正像中國的清明節(jié),是初探春光的時節(jié),沿著山徑探望半山上的古堡,眼中已是繁花盛開,點點黃色迎春花隨意地散布在山坡上。
第比利斯(Tibilisi)本意是“熱采”,Tibm是“熱”的意思,Si就是“泉”。第比利斯本是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村落,坐落在山谷中的小河旁。當年國王來到此地打獵,一箭射中一只肥大的野雞,野雞應聲墜落山采,等差人找到野雞,已然煮熟,原來是個熱泉。因為喜歡硫磺熱泉的醫(yī)療功能,國王索性將國都舉城遷來,時值公元6世紀,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
許多世紀以來,第比利斯一直是本地區(qū)的貿易重鎮(zhèn),也是各種文化匯聚之處。近年來,不少中國人不遠千里移居此地,主要是開雜貨店和餐館。街上店中販賣的日用品、衣服、文具、廚房用品、小工藝品多半是中國貨,物美價廉是主要原因,而家用電器及汽車則主要還是韓、日貨。
家家自釀紅酒
有個民間傳說這樣說到,當年上帝召集天下人劃分地球時,人人都按時到齊,惟有格魯吉亞人姍姍來遲。上帝嚴詞責問為何遲到,鐘愛美酒的格魯吉亞人聲稱在路上不斷舉杯贊美上帝,因而不勝酒力才遲到。上帝聽后大悅,分配給他們一塊最肥沃且氣候最適合種葡萄的土地。格魯吉亞有500多個葡萄品種,號稱擁有世界最古老的葡萄酒文化。前蘇聯(lián)時代,格魯吉亞日用品匱乏,絕大多數(shù)日用品都須定額憑票供應配給,可是獨獨沒有酒票,就是因為格魯吉亞家家都有自釀紅酒。
格魯吉亞人友善、和氣、好客,卻貪圖閑散安逸的生活。政府部門、公共場所和商店早上10時才開門。我的雇主上午10時接我,工廠在郊外,開車到廠已是11時,雖然下午2時吃中飯,但到這時工作才展開,又急著6時下班回家,時間都拉零散了,加上聊天、抽煙、喝茶,工作效率實在不敢恭維。我這個外來的技術指導反而是最忙的一個。主人要求不高,我也不便嚴格強求,雖賓主相處融洽愉快,但我要做的實驗和試車計劃無法全部如期完成,好在我?guī)ヒ患埾鋾?、?shù)據(jù)和樣品,衷心希望他們能花時間閱讀,完成既定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