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玄覺(675~713年),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弟子。俗姓戴,字明道,浙江溫州永嘉(今浙江省永嘉縣)人。少年時與溫州龍興寺披剃,遍覽三藏,兼通儒道百家,尤精天臺止觀妙法。后因左溪玄朗禪師激勵,與東陽策禪師同往曹溪謁慧能大師。問答之間,即領(lǐng)悟曹溪頓悟法門?;勰芰羲×艘凰?,故時人稱他“一宿覺”。永嘉得法后,重返溫州。一生主要活動于江浙一帶。唐先天二年(713年)十月、于龍興別院奄然寂化,春秋四十九年。朝廷賜謚“無相大師”。他的著述除《證道歌》外,還有由魏靖匯輯的《永嘉集》十篇。
《證道歌》全篇267句,1858字,為歌行體古詩。它以清澈的筆調(diào)吟詠禪修證悟入的思想和境界,不僅是禪宗思想的杰作,也是出色的文學(xué)名篇,在僧俗兩界廣為流傳。
《證道歌》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是宣傳慧能的頓悟禪法。首先他以如來藏思想啟悟眾生,曉諭眾生皆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即佛性,如能自己識得本性,即能解脫。歌詞曰:“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遭不貧。貧者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zé)o價珍?!薄澳δ嶂?,人不識,如來藏里親收得。六船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這里所說的“不貧之道”即是如來藏佛性,因為它是成佛的根本,所以是“無價珍寶”。猶如閃閃發(fā)光的珠寶(摩尼珠)一樣,因為塵埃煩惱所蔽而不得顯現(xiàn),不為人覺知。接著,他又告訴眾生如來藏佛性可以在剎那間“頓覺”即“頓悟佛性”,無需多聞多思多修,歌詞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夸精進?!痹谒磥恚D悟佛性就好比將沾滿塵垢的衣服脫去,脫去了,閃光的佛性便會立即顯露出來。“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這便是頓悟的境界:一朝覺悟,萬事具備,未悟之前,六道輪回,頓悟之后,一切皆空。
《證道歌》的另一內(nèi)容是獨特的禪修方法。他主張在深山靜游,與世無爭,“入深山,住蘭巖,”,“江月照,松風(fēng)水”,“永夜清宵”,“霧露云霞”,召喚人們回到山林自然,過一種’境靜林間獨自游”的生活。他的這一禪修主張在當時得到很大的回應(yīng),并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在當時有“山林優(yōu)游禪”之稱。他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說明了慧能南宗禪的頓悟本性,他說:“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弊詈笏偨Y(jié)出“行亦禪、坐亦禪,語然動靜體安然”十三字禪風(fēng),將禪與生活完全打成一片。這一禪風(fēng)后來成為一句口頭禪,為宗內(nèi)廣泛傳頌和受持。
《證道歌》之所以為后人所重,還因為它對宋代理學(xué)的影響。歌中有這樣兩旬:“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目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yè)。”意思是說世間萬事萬物是在攝互容的,一含一切,一切在一之中,即所謂“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就好比是,天上只有一個月亮,但它落在江河湖泊中就幻化為無數(shù)的月亮,月映山川。無處不在。這種圓通一切、遍含一切的思想為宋代朱熹所繼承和發(fā)揚,并提出了著名的“理一分殊”說,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影響深遠。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佛教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