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張道陵(34~156年)的影響很大,他是創(chuàng)漢功臣張良(字子房)的九世孫東漢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吳之天目山”;據(jù)說他七歲時通《道德經(jīng)》,隨著年齡漸長,即予天文地理、河洛讖緯、諸子百家、皆極其妙,“從學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講學之堂。臨安神山觀,余杭通仙觀,即其地也。后自浙逾淮,涉河洛,得煉形合氣之書,辟谷不寐。永平中(58~75年)拜江洲(今重慶市地域)令,謝官歸洛陽北邙山,章帝、和帝”時,先于建初五年(81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征為博士,封冀縣侯,屢征不就。
據(jù)《道教相承次第錄》說:“太上老君”下降“授張陵為云臺治,火芝火仙之經(jīng),方術(shù)變化長生不死之藥,登升云天之道:勒陵為第六代道之外孫,而東海小童君為陵保舉師,太上老君為度師,度云臺治封陵為天師;”張道陵“天師”尊號由此獲得?!读邢蓚鳌份d,老君向張道陵說:“蜀中有六大鬼帥,枉暴生民;子可為吾攝邪歸正,分別人鬼,以福生民?!秉S帝以降,道教漸次成形,但各行其道一盤散沙,“太上老君”的一番話,正是張道陵“天降大任”的神圣職責和他為道教建樹功績所在:在那個對道教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的時代,他進一步成功地整合了道教。在鶴鷗山中,他“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志。”又有高人“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授陵以新出正一明(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翁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shù)萬。”
張道陵創(chuàng)立管理道眾的制度規(guī)范,以弟子為“祭酒”(道職)分領(lǐng)其事;要求弟子根據(jù)自己真正能力,對教團或出米絹、器物、紙筆、樵薪、什物等不同的布施;入道者須交“五斗米”為信,故人稱“五斗米道”,因稱部眾為“鬼卒”,被官府蔑稱為“鬼道”;但教內(nèi)尊稱張道陵為天師,稱其所創(chuàng)教派為“天師道”。張道陵還重視“治”所之間交通道路的疏理暢通,發(fā)動并帶領(lǐng)徒眾去修復橋梁道路。如同古代許多思想家、懷柔的施政者一樣,他注重“以廉恥治人,不喜施刑罰,”治下的徒眾犯錯或者“有疾病者皆疏記生身以來所犯之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約,不得復犯法,當以身死為約?!?/p>
張遭陵尊老子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為重要經(jīng)典,依據(jù)《道德經(jīng)》旨要自撰《老子想爾注》,發(fā)揮老子的“道,德”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宣稱“道”即是“一”,“一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將“道”和老子巧妙地鏈接和神化,“道”就是“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其理論范疇的“道”,既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徒頂禮膜拜實有的崇高的神圣形像。在中國社會中“張?zhí)鞄煛睅缀跏羌矣鲬魰缘纳裣扇宋?,在人們的認識中他畫符念咒,召神遣靈,呼風喚雨,斬妖驅(qū)鬼,無所不能。古籍中描繪:張道陵身材高大魁梧,龐眉廣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人望之肅然起敬。唐僖宗勅封張道陵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代勅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靜應(yīng)顯佑真君。
作者為中國道教協(xié)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