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38歲高齡生下第二胎時,也很不自信自己能否母乳喂養(yǎng)女兒。可加拿大的醫(yī)生護士用一整套有效的“逼奶”之功,讓我在措手不及之時已迅速被推進“奶?!毙辛?,哺乳了女兒整整一年!
母乳喂養(yǎng)的好處還用說嗎? 在國內,如果產婦自己選擇人工喂養(yǎng),醫(yī)院除了惋惜之外不會追究什么。但在加拿大,醫(yī)生護士對待產婦母乳喂養(yǎng)的問題可毫不含糊。他們認為,母乳喂養(yǎng)下一代是母親的責任, 醫(yī)生護士的責任, 甚至是全社會的責任。 比較我當年在國內生兒子和后來在加拿大生女兒的經歷, 我深切感受到加拿大社會對母乳喂養(yǎng)的推崇之大力, 以及為此建立的配套機制和專業(yè)服務之健全。
在加拿大生孩子, 母親(和父親)共有一年的法定產假。 我曾笑問我的家庭醫(yī)生, 政府怎么會給一年這么長? 他奇怪地看著我:“嫌長啊? 等你喂奶就知道了!”擔心自己屬老蚌生珠體能欠佳, 我又問了一句:“我可以母乳喂養(yǎng)嗎?”他更奇怪地看著我:“為什么不可以?!” 他翻翻手上的病歷, 用十分肯定的語氣說:“你沒問題! 沒問題就應該母乳喂養(yǎng)!”
我是清早6點多鐘生下女兒的。 醫(yī)生護士做完產后事務, 把包扎好的小肉團遞給老公后告訴他:“讓你太太休息一下,等會兒護士要過來教她喂奶!” 什么? 馬上就開始? 我剛剛陣痛了十幾個小時啊,哪有勁來擠奶?迷糊了一陣醒來,果然進來個中年女護士。她輕輕把我扶起坐好,然后叫我從老公手里接過嬰兒, 開始培訓。 “先試左邊吧?!?護士教我按摩一陣, 然后用右手托住女兒的頭, 把小嘴巴對準目標一扣, 我哇地一聲慘叫起來……
我是正常生產,如沒意外,只在醫(yī)院住一晚即可走人。第二天早上準備離開前,護士鼓勵我說:“這是初乳, 很好! 繼續(xù)努力!”并給了我一張列著“母乳喂養(yǎng)輔助中心”的電話號碼表。她提醒我,市衛(wèi)生局的護士會安排家訪,而如果在此之前有什么問題,可以去母乳喂養(yǎng)中心,人稱“喂奶診所”,會很有幫助的!
回家的當晚我便發(fā)現(xiàn),不是我奶水不足, 而是女兒吸不出! 半夜時分, 女兒餓得嗷嗷直叫,把爺爺奶奶都吵醒了, 他們過來勸我們說“干脆喂配方奶吧”,但我想起醫(yī)生的話, 咬咬牙堅持道:“明天去診所!”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來到附近的一家喂奶診所。那是個出奇安靜的地方, 穿著白大褂的顧問們說起話來也輕聲細氣。 等候過程中, 我看到每間小房里都有一個已“大功告成”的小家庭——媽媽抱著吮奶吮得好香的嬰兒, 爸爸則靠在母子身邊無聲地微笑。 好溫馨的場面! 不知不覺中我也不緊張了, 我相信她們會幫我渡過難關的。
這一次,她們不但教我怎么按摩, 更示范我以正確的姿勢配合嬰兒本能的有意無意的吸吮。我們把女兒左擺右擺, 橫抱豎抱, 折騰了好一陣子,我總算感覺疏通了不少。 天啊, 這是小寶貝的人生第一課, 又何嘗不是我的?
一個多星期后, 我正在家中喂奶, 接到衛(wèi)生局打來的電話, 告知護士會在這兩天登門拜訪。 放下電話,我想: 我們母女都健康, 她上門來做什么呢?
護士進門后環(huán)顧我家周遭環(huán)境, 確信沒有什么不利于嬰兒生長發(fā)育的潛在因素(比如細小的東西亂扔容易被嬰兒吞吃、 室內空氣要流通、嬰兒床要靠近陽光等等)后, 就告訴我可以示范喂奶給她看了。 嬰兒室里, 我像一個被老師監(jiān)督的學生,以小心的坐姿、端正的動作輕柔地給女兒喂奶??粗粗芸彀l(fā)現(xiàn)了問題: “小寶寶似乎更愛吃左邊的哦!”她真厲害, 一眼看到我痛處。 于是,她教我怎么做定期按摩、怎么加強護理,臨走前她對我說:“如果沒別的狀況, 6個月后我再打電話來!”
半年后, 我和女兒一起去家庭醫(yī)生處做例行檢查。 我驕傲地告訴他, 我已經辛勤喂奶6個月, 出生時不足5斤的女兒現(xiàn)已長得白白胖胖, 我也應功成身退——斷奶了吧? 他一聽:“為什么? 要上班了嗎?”我搖頭。 他便不容分說地命令道:“那就接著喂, 喂到12個月!還有半年, 好好干!”
就這樣, 從我產后不久即被護士叫醒來“上課”,到善解人意的喂奶診所, 再到上門檢查的護士, 這一條龍的服務環(huán)環(huán)相扣, “逼”功之勁, 執(zhí)行之力, 簡直讓人不可抗拒, 我也就乖乖地做了一回不折不扣的“奶?!?
休完產假回公司上班, 和女同事們聊起育兒經時我才發(fā)現(xiàn), 盡管每家醫(yī)院各有特色, 但“逼奶”之功卻大同小異, 在座的媽媽們幾乎人人都喂了一年左右。在加拿大想要逃避母乳喂養(yǎng)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