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燴菜,人們自然會想到北方人到年關殺豬時的“大燴菜”。那真是濃香滿口,回味無窮,舉杯暢飲,過齒不忘。其實,“大燴菜”只是燴菜中的一種,還有其他烹飪技藝也可制作出許多燴菜。
一、燴菜基本方法
燴,是將各種原料加工成普通的片、條、絲、丁、茸等多種形狀后,統一放在湯鍋中制成半湯半菜的烹飪技法。成品在出鍋前,除清燴方法的菜肴不勾芡外,其他燴法的菜肴均需勾芡和淋明油,使其湯汁濃稠,熠熠泛光。根據原料性質和菜品質量要求,有的調味時不加醬油,湯色白凈,原料色澤鮮明。具體燴法可分為普通燴、滑燴、燒燴、清燴、糟燴等。
二、燴菜常用原料
燴菜取料較為廣泛,多數的動、植物原料均可使用。具體說來,動物性原料多選擇肌肉組織、脂肪組織、臟腑品等:植物性原料,多選擇能抗火的白菜、豆類、蘭片、木耳、蘑菇等。此外,還有很多家庭中不常備的海參、魷魚等水產也是燴菜的好原料。
三、燴菜具體實例
例1 關東大燴菜
取秋后留存,經冬天冷凍結冰的白菜若干棵(因此菜肴系關東人到殺年豬時必做傳統品種,多人聚餐食用,沒有固定數量,其他原調料也可自然調節(jié)數量),掰去老幫,去根,橫切3-4cm的長段,解凍后入開水鍋氽熟撈出,用清水投洗干凈,攥干待用:另取新殺的豬肉切成500-1000g的大塊,帶肉豬骨也改成同樣大小的塊,一同放在大鍋中添多量水,蓋鍋燒火,開后20分鐘?;痨慑?,半小時后再燒開,焐鍋,前后反復用火、焐鍋,約2小時后,見肉成熟時放入白菜、蔥、姜、花椒、大料、粗鹽等,燒開后還焐鍋,然后掀開鍋煮血腸(具體用料做法見煮菜篇)。因血腸驟然間遇高溫內部會產生大量氣體,當氣體過多、氣壓過大時會將腸衣爆裂,故煮血腸時以小火為宜,約煮20分鐘,用針扎血腸不冒紅血時即為成熟,將同煮熟的豬肉、豬骨撈出:豬血腸、豬肉切片,豬骨肉拆擇下撕條,三者均重新入鍋燒開,加適量味精等調料,攪勻,連湯帶菜同血腸和豬肉共盛一容器內,上桌時帶蒜醬。
此款菜肴久吃不厭,常食不衰。簡單分析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選料講究,一是科學烹調。此肴的選料主要有新殺的豬肉、結凍的大白菜和豬血腸。從理論上講,豬肉“成熟”(即宰殺后數小時內)階段呈味分子相當活躍,這時烹調便有奇香無比的感覺。凍白菜經汆水、攥水后結構疏松,極利吸湯賦味。血腸作為輔料,更給予了菜品的特殊風格。這樣一來,我們采用傳統的燴制方法,可使原料長時間加熱,湯汁乳化,滋味互補,相得益彰。
例2 燒燴肥腸
取煮熟的豬肥腸400g,從中剖開,切抹刀片,水發(fā)木耳、口蘑各30g,撕碎和切抹刀片,蔥姜蒜共12g,切絲和片;鍋中燒開水,先將木耳、口蘑放水鍋燙一下撈出,將豬腸也燙一下撈出;鍋中倒入1000g油,燒至七八成熱時,放入豬腸炸呈淺黃色撈出,瀝凈油;另起鍋,稍放底油,燒熱時用蔥、姜、蒜炸鍋,添湯約500g,加料酒、醋、花椒水、昧精、精鹽、雞粉等調料,放豬腸和木耳、口蘑,燒開后撇去浮沫,待3-5分鐘后用水淀粉勾略濃芡,淋香油,出鍋即成。
這是燒燴品種,主料必須過油。選用的鮮湯,最好是豬骨或雞湯,便于使菜肴賦味。此肴勾芡不能太薄,依照以此法可仿做“燒燴豬肚”、“燒燴腰花”等。
例3 里脊丁燴黃豆芽
取豬里脊200g,切成邊長1cm左右的丁狀,蔥、姜、蒜共12g,切丁和粒狀,用1個雞蛋清加約10’g濕淀粉調勻,倒入里脊丁中抓勻上漿:鍋中倒八豬化油800g,熱至四成時放里脊丁劃散。變色后撈出:另起鍋,放底油約10g,熱時用蔥、姜、蒜炸鍋,加黃豆芽100g,輕煸幾下,添湯約800g,加精鹽、料酒、花椒水等調料,下入里脊丁,燒開后撇去浮沫,待數分鐘,黃豆芽成熟后,用水淀粉勾薄芡,放味精、雞粉,數片香菜小葉,攪動均勻即可出鍋食用。
這是一款滑燴品種,要求主料必須作滑油處理。原料滑油前上薄漿,滑油時油溫不要太高。輔料選用了黃豆芽,若用豌豆芽亦可,成品更富有清香。
四、燴菜主要特點
湯寬汁厚,口味鮮濃,湯菜交融,黏不膩口。
五、燴菜操作要領
其一,原料大多是易熟的生料或本身就是已加工成熟、半成熟的熟料。
其二,燴菜原料形狀不必過大,利于成熟。
其三,燴菜勾芡要適度,芡多了湯汁過稠,芡少了湯菜分家。一般要求湯汁似稠米湯狀為好。既有浮力,又有透明感。但“清燴”品種不必勾芡。
其四,燴菜以白湯者居多,這就要求大家在具體制作菜品時不加或少加色深的調味品,尤其是色深的液體調味品更以不加或少加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