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是逛圖書館。不管到什么地方,我都喜歡看看當?shù)氐膱D書館。美國的公共圖書館隨便進出、隨便使用,自然很對我的脾胃。我每次來都盡量多看。遺憾的是,那些有名的私立大學如哈佛、MIT、芝加哥大學等等,圖書館大多不對外開放,所以我以前去的時候,到了門口發(fā)現(xiàn)進不去,相當掃興。
這次逛到耶魯大學,發(fā)現(xiàn)那里的主圖書館斯特林圖書館竟然對外開放,真是喜出望外。這所1930年建成的圖書館,藏書量居北美大學圖書館第二位。它的新哥特式建筑式樣是我見過的大學圖書館里最超拔、宏麗的。我覺得,它后來居上,甚至超過牛津大學的博得利圖書館。經(jīng)過近80年歲月的洗禮,花崗巖石塊的立面色澤斑駁,有滄桑的美。門楣上有腓尼基的船、雅典的貓頭鷹、羅馬的狼和瑪雅的蛇的精致浮雕,以及埃及文、巴比倫文、中文、希伯來文的銘文,還有中世紀修士、神甫的圓雕,顯示了人類知識和文明的主要來源。
從像大教堂人口一樣堅固、深陷的門洞走進圖書館,立刻是一個空無一物但是讓人眼睛一亮的大廳——一個縮小了尺寸的“巴黎圣母院”大堂。雖然已經(jīng)縮小了尺寸,兩列立柱的高度依然超過我在中國念的大學的排球館的高度。當然也少不了繁復的雕刻裝飾和高大的彩繪玻璃窗。和巴黎圣母院不同的是它的天花板,有點像中國建筑的藻井,雕繪滿眼。
顯然,這個大廳原先是目錄室。那些裝著卡片目錄的目錄箱整齊地排列在大廳兩側(cè)的回廊里。它們現(xiàn)在只有文物的價值,因為所有的圖書和藏物目錄都電子化了。
如果不算美學的功用,這個大廳現(xiàn)在唯一可以表現(xiàn)它有使用價值的地方是它有—個借書臺,就在大廳最深處那面墻下面。而那面墻整個是一幅古意盎然的馬賽克拼貼畫,在它的映襯下,借書臺看起來倒像個裝飾品。
一個圖書館的外觀和目錄室這么奢侈是可以諒解的:那是人工和實用主義都不值錢的年代的作品。
還是看看閱覽室吧。對外開放的閱覽室有五個:工具書閱覽室、音樂圖書館(是館中之館,所以也歸入閱覽室之列)、報紙閱覽室、期刊閱覽室、LB閱覽室。每個閱覽室都有一個網(wǎng)球場或更大的面積。這不稀奇,中國很多大學的圖書館有的是比這大得多的閱覽室。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LB閱覽室。它的名字來源于18世紀耶魯大學的兩個辯論協(xié)會的名稱的第一個字母。這個閱覽室的宗旨在鼓勵非學術(shù)性的、休閑性質(zhì)的閱讀,所以這間雅各賓風格的大廳被裝飾成一個豪華的紳士俱樂部。寬敞的空間里疏疏落落地擺放著19世紀上流社會流行的中東式樣的寬大厚重的皮沙發(fā)、高背靠椅和鄉(xiāng)村風格的圈椅,大多三五把圍著一張樸拙簡單的木茶幾或小圓桌,自成一體。還有一個碩大的石頭壁爐。沙發(fā)和地毯都是歐洲的咖啡館、雪茄館最愛用的墨綠色。四面墻壁都是鑲進墻壁的書架和一直到天花板的木質(zhì)護墻板。
最讓我眼熱的是閱覽室兩側(cè)的兩列“耳房”。它們沿著墻根兒一溜排開,都有一個開放的門與大廳相連,五六平方米大小,暗暗的像一個山洞,里面放著兩三把每把都能坐下一個體重200公斤的大胖子的皮沙發(fā),其中一定有一把是那種靠背像豪華電動按摩椅那樣的半躺角度,沙發(fā)圍著一張小圓桌??坷锩媸且慌耪牡窕ㄨT鐵窗扇,窗外是圖書館天井里的草坪、綠樹和水井。門和窗所在以外的兩面墻是排滿書籍的書架??茨歉窬郑朗窃谀7轮惺兰o修道院里僧侶寄居和苦讀的小屋;看那情調(diào),我就想起中國讀書人“紅袖添香夜讀書”的人生理想。
這個閱覽室專收流行文學、旅行、登山等方面的書籍。剛10月下旬,室外艷陽高照,有攝氏15度左右的溫度,但是閱覽室內(nèi)已經(jīng)開暖氣了。
這么好的圖書館,問題是什么呢?
問題是:它的利用率驚人地低。
我每個閱覽室都數(shù)了數(shù)讀者的人頭,最多的是工具書閱覽室,大約有20個人。最大的音樂圖書館(兩層,有一個小體育館那么大)6個人,報紙閱覽g3個人(其中一個在打盹兒),LB閱覽室呢?加上我,7個人。
眼下,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波正一波一波地擴大。我旅行的時候和國內(nèi)的朋友聯(lián)系的時候會被問到:美國到底怎么著了?我會報告我的耶魯圖書館見聞,并且談?wù)勎业呐袛啵好绹母酆?,抗打擊能力非比尋常。但是,它能不能繼續(xù)維持那種奢侈,那就得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