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古王國建造了像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這樣的建筑奇跡,卻在繁榮了近1000年后突然崩潰。埃及古王國為什么會突然崩潰?科學家現(xiàn)在認為,這個千古之謎或許與氣候劇變有關。
1971年,在埃及南部,考古學家發(fā)掘了一座古墓,墓主人是距今大約4200年前的埃及古王國末期的一位總督,名叫“安克哈提非”。在這座古墓的墓墻上,考古學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一段用象形文字記述的事件:在古王國末期,整個上埃及(即埃及南部地區(qū))發(fā)生了極其嚴重的大饑荒,以至于許多人開始吃自己的孩子!
這是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如果這段記述是真實的,那么關于埃及古王國突然崩潰的千古之謎或許就找到了答案。
千古之謎
是什么原因?qū)е铝税<肮磐鯂诮?jīng)歷了近1000年的繁榮之后突然崩潰?
大約5000年前,遠在大名鼎鼎的少年法老王圖坦卡蒙之前,也遠在埃及艷后奈芙爾提提之前,埃及出現(xiàn)了第一個偉大的文明,這就是考古學家所稱的“古王國”(也稱“舊王國”)。在這一時期,埃及社會繁榮而穩(wěn)定,在藝術、建筑和文字等方面都頗有建樹,著名的吉薩大金字塔群就是古王國的杰作之一。金字塔是古王國法老的陵寢,法老企圖在金字塔中永垂不朽。
然而,大約4200年前,在經(jīng)歷了近1000年的繁榮之后,古王國突然瓦解,埃及陷入持續(xù)近200年的黑暗深淵。那么,是什么原因?qū)е铝斯磐鯂耐蝗槐罎⒛兀?/p>
傳統(tǒng)理論認為,是法老死后的繼位之爭引發(fā)了血腥政治沖突,從而導致了國家的最終毀滅。可是,有人對這種理論表示懷疑,理由是歷史上雖然不乏因權力爭奪引發(fā)嚴重后果的事件,但因此導致國家崩潰的卻不多見。不過,持這種觀點的人卻拿不出相關證據(jù)來對此加以證明。
發(fā)現(xiàn)安克哈提非墓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如果安克哈提非墓中的記述是真實的,那它就將成為破解古王國神秘崩潰之謎的一個重要證據(jù)??墒?,怎樣才能證明這些記述是真實的呢?
直到1996年,相關證據(jù)才第一次出現(xiàn)。當時,考古學家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qū)進行考古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奇怪的古王國墓葬。說它們奇怪,是因為這些墓葬里的死者僅用草席包裹后淺埋,陪葬物很少甚至根本就沒有。不僅如此,還有多具遺體被堆在一起埋葬的情形。這可與古埃及人厚葬死者的傳統(tǒng)喪葬習俗格格不入。考古學家一共找到了大約9000具人類遺骸。經(jīng)考證,這些人都死于古王國末期,而且都是那個時代的窮人。那么,當時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窮人死亡?人們?yōu)槭裁磿绱瞬萋实匕苍崴麄???lián)想到安克哈提非墓墻上的記載,考古學家認為這跟古王國的突然毀滅不無關系。那么,當時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災難呢?
眾所周知,古埃及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尼羅河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濫。降雨每年都在尼羅河流域引發(fā)洪水,從而賜予埃及肥沃的土壤。每當洪水退去后,尼羅河兩岸的農(nóng)民就開始耕作。因此,對古埃及人甚至今天的埃及人來說,尼羅河是他們的生命之河,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那么,尼羅河泛濫跟古王國的衰敗有關系嗎?
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他們每年都在埃及首都開羅的一根柱子上測量記錄尼羅河的漲水情況,這樣的記錄持續(xù)了上千年。觀察這些記錄可以發(fā)現(xiàn),哪怕尼羅河的水位稍稍降低,也會造成很大的災難。例如,1791年和1792年,尼羅河洪水的水位不過只比平均水平低了一二米,卻仍然造成了饑荒,接著發(fā)生暴動,最終引發(fā)災難——在得知埃及國力羸弱后,拿破侖趁機大舉入侵埃及。
遺憾的是,阿拉伯人對尼羅河洪水的記錄遠遠不足以回溯到古王國時期,考古學家從中并不能找到古王國崩潰的證據(jù)。
確鑿的證據(jù)
來自沙漠和冰山的證據(jù)印證了4200年前的一次劇烈的氣候變化。
為了尋找更直接、更確鑿的證據(jù),科學家將目光轉(zhuǎn)向埃及人生活的另一個核心——沙漠。
今天,偏遠的埃及最南部沙漠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但是,考古發(fā)現(xiàn),在數(shù)千年前這里卻有人居住,并且留下了痕跡——科學家在這片沙漠里發(fā)現(xiàn)了一些小石堆,在石堆下有數(shù)千塊木炭遺存,這些燒焦的木炭成為最重要的考古證據(jù)。通過分析木炭的構造和年代,考古學家證實,在大約7000年前,這片沙漠里生長著合歡樹。合歡樹通常只生長在地下水豐富的低洼地或綠洲,這就意味著,當時這里一定有地下水。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當時這里是一片干燥的疏木草原,顯然適合人類居住。后來,氣候逐漸變得干燥,草原最終變成沙漠,就像古詩人所記述的沙漠化帶來的災難:“全國都變成了沙漠,土地受害,城鎮(zhèn)遭殃,飛沙蔽日,沒有人能活下來。我們不知道還會發(fā)生什么事?!?/p>
草原變成沙漠,這會不會就是古王國分崩離析的原因呢?很可惜,從年代上看,似乎對不上號,因為今天的埃及南部沙漠在4500年前就已經(jīng)成形。換句話說,沙漠化早在古王國崩塌之前就已經(jīng)完成了,它不可能是古王國滅亡的原因。那么,古王國毀滅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答案逐漸浮現(xiàn)。在埃及的鄰國以色列,科學家在一個山洞里發(fā)現(xiàn)了能夠反映古代氣候的獨特標記——鐘乳石。洞穴里的水全部來自降雨——雨水從洞頂巖石的縫隙滲進洞里,溶解石灰石,形成鐘乳石和筍石。在漫長的歲月中,鐘乳石和石筍不斷生長,并在此過程中俘獲古代雨水。古代雨水中含有兩種氧元素——較輕的輕氧和較重的重氧,如果輕氧所占比例大,說明當時的氣候潮濕,反之則干燥??茖W家提取鐘乳石不同層面的樣本(鐘乳石是逐層生長起來的,每一層代表不同的時期),用質(zhì)譜儀對其中的輕氧和重氧的比例進行分析測定。結果發(fā)現(xiàn),大約在4200年前,該地區(qū)的降雨量驟減20%,這是該地區(qū)5000年來最顯著的一次氣候改變,而這樣的改變無論發(fā)生在哪里,都會導致很嚴重的后果。
雖然以色列的氣候系統(tǒng)與埃及的不一樣,但兩國畢竟是鄰國,因此科學家推測,當時的埃及是否也發(fā)生了氣候突變,而且是劇變,從而引發(fā)古王國的崩解?在古代,連續(xù)幾十年的全國性降雨減少無疑會帶來大旱與饑荒,從而影響很多人的生存,繼而引發(fā)國家的滅亡。
有關埃及古王國時期氣候劇變的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證據(jù),竟然來自冰島!通常,科學家通過研究冰體來了解遠古時代的氣候。有科學家在冰島的冰山中發(fā)現(xiàn)了黑色條紋,并證實是由當?shù)鼗鹕奖l(fā)時噴出的黑色灰塵形成的。科學家繼續(xù)追蹤冰山離開冰島后在北大西洋向南漂移的旅程。
我們知道,漂流的冰山在抵達較溫暖的水域后就會融化,其中的灰塵顆粒將沉到海底,最終混入逐年堆積的海底沉積物里??茖W家在全球海洋中采集了幾千條海底泥柱,其中包含著過去一萬年中的沉積物。結果發(fā)現(xiàn),在來自北大西洋的海底泥柱里包含著火山灰。這可讓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在很偏南的地方居然也找到了火山灰,也就是說,冰島的冰山在融化之前已經(jīng)漂移了很遠的距離,這就意味著當時的氣候一定非常寒冷,應該屬于小冰河期。
科學家更驚人的發(fā)現(xiàn)是,這種小冰河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大約每1500年會發(fā)生一次,每次持續(xù)幾百年。那么,這個氣候變化周期與埃及古王國的饑荒有關系嗎?大有關系——其中一個小冰河期正好出現(xiàn)在4200年前。當時北大西洋的水溫很低,所以冰山向南一直漂到了愛爾蘭外海。小冰河期在造成整個歐洲的嚴寒氣候的同時,也讓埃及遭遇了嚴重的饑荒。這,難道只是巧合嗎?
科學家繼續(xù)搜索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氣候記錄,尋找從花粉、泥土到冰中包含的古代氣泡等種種證據(jù),結果都印證了4200年前的一次劇烈的氣候變化。尤其是通過分析深海沉積物,科學家發(fā)現(xiàn),當時的氣候變化不僅來得很突然,而且影響范圍很廣,堪稱全球性事件。科學家還推測,當時的埃及可能受害尤深。為什么這么說呢?
文明的崩潰
埃及古王國在全球性氣候災變事件中轟然崩塌。
1999年,考古學家在對埃及南部的一個古王國城市遺址進行發(fā)掘時,在一座神殿的墻角下發(fā)現(xiàn)了多具人類遺骸,其中每具骸骨上都留下了被屠殺的痕跡。經(jīng)過多年發(fā)掘,到今天,在這里已經(jīng)發(fā)掘出了好幾千具遺骸,其中有一些讓考古學家困惑不解:有3具遺骸呈扭曲姿態(tài),其中一個老年男性壓在一個老年女性的上面,而后者又壓在一個小孩的上面;有一個成年男子趴在一截斷墻上,被碎石壓著,在他的旁邊有兩個男子,中間夾著一頭動物;在神殿的正前方,有一個少年趴在地上,他已經(jīng)身首分離,好像是被砍了頭一樣,在他的手里還抓著一只老鼠,看上去他當初可能正在奔跑,結果被什么東西絆倒在地,因此慘遭殺身之禍……至今,考古學家仍然不能解釋這里當初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慘劇,但他們相信,一定發(fā)生了嚴重事件,導致這些人慘遭橫禍。
上面這個慘烈的發(fā)現(xiàn)耐人尋味,似乎說明了什么,但仍然無法作為古王國滅亡原因的直接證據(jù)。要想證明古王國的崩潰確實是由氣候突然劇變所引發(fā)的(或大大加速的),就必須找到更直接的證據(jù)。換句話說,就是要找到能證明埃及的“生命源泉”——尼羅河當時持續(xù)數(shù)十年水量不足的證據(jù)。
最終,科學家在法克魯姆湖中找到了這樣的證據(jù)。
在埃及古王國時期,法克魯姆湖有支流跟尼羅河直接相連。每年尼羅河發(fā)洪水時,法克魯姆湖的水量會隨之增多,湖的面積也會相應擴大。如果能知道在古王國崩潰之前這個湖的面積有多大,就能了解尼羅河當時是否嚴重缺水。怎樣才能知道湖面積當時有多大呢?方法就是研究湖底的淤泥——沉積物。
不難理解,每個時期都應該有自己對應的沉積層,而且由上往下,越深的沉積層所對應的年代越早。然而,讓科學家困惑不解的是,盡管歷史記錄表明這個湖早就存在,但無論他們怎樣尋找,都找不到古王國末期所對應的沉積層,就仿佛當時這個湖根本不存在??茖W家絞盡腦汁,最終恍然大悟:找不到古王國的沉積層,只能意味著這個湖當時完全干涸了,沉積物被風蝕殆盡,因而如今無從找到。
偌大的湖在當時竟然會完全干涸,這說明當時尼羅河的水位的確非常之低,以至于無法再向法克魯姆湖供水。這一發(fā)現(xiàn)的含義不言自明:全球性氣候災變,導致尼羅河年復一年越來越缺水,埃及古王國大片土地沙漠化,整個國家由此陷入大饑荒,一個偉大的古代文明隨之崩潰。
如此看來,安克哈提非墓墻上的記述的確是真實的,持續(xù)幾十年的大饑荒導致人吃人也不足為怪,因為由大饑荒造成的人吃人現(xiàn)象在歷史上并不鮮見。作為埃及古王國坍塌過程的生動寫照,這段記述帶給后人的一大慘痛警示是:一定要注意防范氣候災變帶來的可怕后果。
相關鏈接
王國的興衰
標志著下尼羅河谷區(qū)域達到文明高潮的三個王國時期分別是“古王國”、“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其中,古王國(也稱舊王國)時期通常是指公元前第3個千年,當埃及達到其第一個文明巔峰的時期。在古王國時期,埃及人建造了大量的法老陵寢——金字塔,因此古王國時期又被稱為“金字塔時代”。
古王國的第一個著名法老王是第3王朝的卓瑟王(公元前2630年~公元前2611年),他下令在都城孟菲斯的衛(wèi)城薩卡拉建造了一座階梯金字塔。在卓瑟王統(tǒng)治時期,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就是他的宰相伊姆霍泰普,其權力僅次于法老。正是在卓瑟王時期,原本獨立的古埃及各邦國變成了由法老直接統(tǒng)治的省份,也就是說法老統(tǒng)一了埃及。接下來,原先的統(tǒng)治者們被迫只能擔當省長職務,或者負責稅收。這個時期的埃及人將法老尊為神,相信正是法老確保了尼羅河每年的漲水,從而確保了他們的收成和生計。當時的埃及人對大自然的看法是,宇宙按照固定的周期運行,而法老在地面上的工作就是保證這些周期的穩(wěn)定,而子民們自己則是“地球上唯一真正的人”。
古王國達到登峰造極的時期是在第4王朝,這一王朝始于斯奈夫魯法老(公元前2613年~公元前2589年)。他使用比前面任何法老更多的石頭建造了3座金字塔:美杜姆金字塔(現(xiàn)已坍塌)、彎曲金字塔(位于達哈蘇)和紅色金字塔(位于北達哈蘇)。
斯奈夫魯?shù)耐跷挥伤膬鹤雍颍ü?589年~公元前2566年)繼承,胡夫建造了著名的吉薩大金字塔。不過,后來的埃及史學家將胡夫描述成一個暴君,因為他強令子民為他建造金字塔。胡夫死后,其兩個兒子雷吉德夫(公元前2528年~公元前2520年)和卡夫拉(公元前2520年~公元前2494年)很可能發(fā)生了爭吵,后者建造了吉薩的第二座金字塔。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吉薩的獅身人面像也是由卡夫拉下令建造的,但最近發(fā)掘到的證據(jù)顯示,這座獅身人面像有可能是雷吉德夫作為獻給胡夫的紀念碑而下令建造的。
第4王朝后來的法老分別是孟卡拉(公元前2494年~公元前2472年,他在吉薩建造了最小的金字塔)、舍普塞斯卡夫(公元前2472年~公元前2467年)和雷吉夫普塔(公元前2486年~公元前2484年)。
第5王朝始于烏瑟卡夫法老(公元前2465年~公元前2458年),他啟動的改革弱化了法老和中央政府的權力。在他執(zhí)政以后,由于原本各自大權在握的省長們不再屬于王室家族,埃及爆發(fā)了內(nèi)戰(zhàn)。不斷升級的內(nèi)戰(zhàn)破壞了國家的統(tǒng)一,削弱了政府實力,還引發(fā)了嚴重的饑荒。但是,區(qū)域自治和內(nèi)戰(zhàn)并不是古王國衰落的唯一原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第4王朝的大規(guī)模建造工程,不僅嚴重透支國家財政,而且消減了大量人口,導致民不聊生,從而弱化了王國的根基。
考古學家認為,對古王國造成最后致命一擊的,是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2150年之間連續(xù)50年的降雨量劇減引發(fā)的長時間大旱:大旱阻止了尼羅河正常情況下的漲水,從而引發(fā)數(shù)十年全國范圍的饑荒和紛爭,最終帶來古王國的終結。
氣候改變加速唐朝滅亡?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它是怎樣滅亡的呢?德國科學家杰拉德·霍格2007年在世界權威科技刊物《自然》周刊上撰文說,有關過去16000年來季風情況的證據(jù)顯示,發(fā)生在中國唐朝末期的氣候劇變,與唐朝的滅亡很可能有著一定的關系。
相關證據(jù)表明,在唐朝衰敗前后,唐朝人遭遇了比往年強勁得多的冬季季風,而夏季的季風雨卻劇烈減少,這很可能導致糧食嚴重歉收?;舾竦热藦闹袊鴱V東省湛江市西南部的湖光巖瑪珥湖底提取沉積物(巖芯)樣本,在這個14萬年前火山爆發(fā)形成的湖泊中,沉積了60米厚的火山泥,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氣候環(huán)境信息。
霍格等人關注的是湖底沉積物中的鐵和鈦元素的含量。其中,鐵的氧化水平反映了當時湖水中的氧含量,也就是擾動湖面的風力的大?。欢佋诔练e物中的累積量間接地反映出風力的大小?;舾竦热藢壮练e物的研究表明,當冬季風很大時,夏季的季風雨量就很小,反之亦然,這跟圍繞地球的一個低壓帶很可能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
公元751年,唐朝軍隊與阿拉伯大軍激戰(zhàn)于中亞重鎮(zhèn)怛邏斯,之后唐朝開始走向衰落?;舾裾f,這恰好處于夏季風減弱的少雨干旱期,長期干旱和夏季少雨導致谷物連年歉收,激起農(nóng)民起義,并最終加劇唐朝在公元907年滅亡。霍格指出,他并非是在說唐朝的衰落完全是由氣候改變引起的,但氣候劇變可能加速了古代社會的變遷。
霍格等人的研究結論遭到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古氣候?qū)W家張德二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極地氣象研究室主任陸龍驊的反駁。但蘭州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的張平中教授等專家指出,古代的朝代更替固然是以政治內(nèi)因為主,但有時自然災害也確有可能是外因。蘭州大學石筍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結論支持了霍格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