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我校對學科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積極地探索。我校的語文教師把探索目標鎖定為找尋高效的文本解讀“切入口”上。通過學習相關(guān)理論、開設(shè)研討課、舉辦專題講座、寫教學反思等多種形式,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此談談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一點膚淺看法。
張志公先生曾經(jīng)這樣提醒教師:“教科書是教材編輯工作者編寫出來的,但是一旦編出來,印成了書,就成了一個客觀存在的物,和音像設(shè)備一樣置于教師支配運用之下的物了。到了這個時候,教師有了雙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約,又反過來制約教材。教材最終產(chǎn)生什么樣的效果,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怎樣使用它?!睆偷┐髮W附中特級教師黃玉峰曾說:“課堂教學的成功,必須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對所教的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譯文本的切入口?!笨梢娋倪x擇一個解讀文本的“切入口”,對于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文本解讀的“切入口”
“切入口”是正確觀察事物、充分認識事物的關(guān)鍵性口子,是剖析事物的入口點。語文文本解讀的“切入口”就是指文本中的亮點與學生的最迫切的實際需要相結(jié)合的一個點,它可以是能點明文本主旨的一個話題、一個事例,或一個句子、一個詞。正如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說:“努力在每篇課文中找到合適的問題,一個情節(jié),或一個句子,甚至是一個詞作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帶動全篇?!?/p>
二、探討文本解讀“切入口”的意義
新課程的實施已有好幾年了,可是新課程的教學改革的步子邁得并不快。特別是在農(nóng)村中學,課改時熱一陣子也就完事了,語文教學方法還是老一套,從題目講到背景,從作者講到體裁,從分段講到歸納大意,從中心講到寫法。課堂教學內(nèi)容比較松散,老師想到哪里講到哪里,這樣一篇課文就糊里糊涂地上完了。所以要使學生快樂地閱讀文本理解內(nèi)涵,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就需要教師選擇最恰當?shù)男兄行У姆绞剑匀〉脻M意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找準文本中的 “切入口”,以獨特的角度和方式進行重點突破,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于簡化教學頭緒,降低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文本解讀“切入口”的基本屬性
鮮明性。文本的“切入口”是鮮明的、突出的。在文本的解讀中,只要細心去閱讀品味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它在文本中是奪目的、吸引人的,它讓人深沉思考,讓人歡欣激越,讓人回味不絕。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本的“切入口”清楚如現(xiàn)——“背影”就是文本的“切入口”。全文一共四次寫到背影,開頭、結(jié)尾是虛寫,中間兩次是實寫。文本就是通過“背影”的描寫來表現(xiàn)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再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通讀全篇,不難明白,總起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就是文本的“切入口”。
延伸性。文本的“切入口”是可以延伸的,貫穿整個文本之中。有口子,不可以延伸的,不是文本的“切入口”。就像游客游覽一個地下溶洞一樣,沒走幾步,就到了盡頭,游客不免就會望洞興嘆了。文本的“切入口”就像一個幽深的洞,無限延伸,有著無限迷人的風光。如《爸爸的花兒落了》的“切入口”是“花”,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時一樣”,由衣襟上的夾竹桃花引出爸爸生病住院,中間寫到爸爸種花,結(jié)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梢钥闯?,“花”既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又可作為文本的最佳“切入口”延伸,貫穿全文。
靈活性。就是說文本閱讀的“切入口”,沒有固定的模式。文本的意義就像一顆多面體的寶石,從各個不同的側(cè)面折射出五顏六色的光芒。以蘇軾的《題西林壁》為例:“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僅僅28個字,卻包含:字面意義——描述廬山絢麗多彩,風姿各異;象征意義——正確認識事物,須保持距離;倫理道德意義——處世待人毋偏執(zhí)于一端;神秘意義——暗指執(zhí)滯、偏固者難悟佛門,難化解萬事萬理。老師不同,所選的“切入口”也就不同,那就要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來定奪了。
四、尋找文本“切入口”的基本方法
題目切入法。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鳖}目是文本的眼睛,甚至是文本靈魂的再現(xiàn),文本的標題往往體現(xiàn)了作者別具匠心的構(gòu)思。如《智取生辰綱》,我們從題目上就可以找到“切入口”:誰智取生辰綱?怎么智???這兩個問題一解決,就把吳用等好漢的智用天時、智用矛盾、智用計謀很好地探究出來了。再如《斑羚飛渡》,從題目切入可以設(shè)問:斑羚為什么要飛渡?斑羚怎樣飛渡?兩個問題就能把文章理清了。還有《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可以用“聞一多先生怎么說”、“聞一多先生怎么做”兩個問題來分析聞先生的性格特點。這種提綱挈領(lǐng)的“切入口”,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法運用最為簡單,一般來說,題目切入法可以用疑問詞“為什么”和“怎么樣”設(shè)計兩個問題來展開教學。
中心句切入法。就是利用文本中的中心句來切入文本的方法。它可以是總起句、總結(jié)句,也可以是關(guān)鍵性的過渡句。如葉圣陶的《蘇州園林》,可以從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務必使游覽者無論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句話切入。它總領(lǐng)全文概括了蘇州園林的特點,對蘇州園林的介紹就是圍繞這句話來布局行文的。再如《皇帝的新裝》,可以抓住“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一關(guān)鍵句子。因為這種奇怪的特性是貫穿故事始終的主線,作者展開情節(jié)、安排材料、刻畫人物都是圍繞這個主線進行的,童話就圍繞它巧妙地展開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離奇而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從這一“切入口”入手,思路明晰,學生容易接受。又如《孔乙己》,文本中有這樣一個過渡句:“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蔽覀冏プ∵@一過渡句,讓學生反復品讀,指出這句話在文中承上的內(nèi)容和啟下的內(nèi)容,并展開分析:造成這樣結(jié)果的原因是什么?這樣一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也就容易了。這篇文章還可以從“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看似矛盾的話切入,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活著還是死了?為什么?引導學生尋找依據(jù),挖掘隱藏在這句話背后的深層內(nèi)涵。這種方法對于議論文的教學也很實用,因為大部分的議論文都有明確點明文本中心論點的句子,只要抓住這個中心句子來展開文本分析,就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線索切入法。一般的敘事文本,都有一條敘事線索。我們可以把線索當作文本的“切入口”。如《變色龍》,只要抓住“變”字切入文本就可以了。奧楚蔑洛夫變了幾次?為什么“變”?怎么“變”?從中不難分析出主要人物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點。又如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貫穿全文:明線寫“我”跟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線寫“我”的思想變化。從這里切入,學生更能體會到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zhì)和作者的愛國主義感情。再如《桃花源記》,以武陵人捕魚行蹤為線索,我們可以從此切入,把文本分為:(漁人)發(fā)現(xiàn)桃花林——進入桃花源——尋找桃花源。這種切入法可以使學生充分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提高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的閱讀能力。
表達方式切入法。從文本的表達方式入手,找到解讀文本的切入口。如一事一議的文章,就可以這樣切入,先讓學生找出記敘和議論部分,再進行分析。如《傷仲永》,教師可以從記敘和議論角度切入。文章記敘了仲永童年時才學的變化過程,從天賦極高,到大不如前,再到才學平庸,與眾無異。結(jié)尾的議論就事說理闡明了“受之天”與“受之人”的關(guān)系,讓我們明白了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guān)重要的這一觀點。再如《沁園春·雪》,可以從“這首詞的寫景、議論與抒情是怎樣有機結(jié)合的”這一問題切入,從而理清本詞的思路,感受到“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所具有的后來者居上的氣概,理解作者作為革命領(lǐng)袖而創(chuàng)造空前歷史業(yè)績的自信、自勵和抱負。
名家評點切入法。名家對作家、作品的評點往往結(jié)合了自己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提出了獨特的見解,這對我們正確解讀文本起著引領(lǐng)的作用。如教學《五柳先生傳》,就可從錢鐘書先生的評點切入。錢鐘書先生評點說:“‘不’字為一篇眼目……重言積字,即示狷者之有所不為”,“‘不’之言,若無得而稱,而其意,則有為而發(fā)”。錢先生的這番話無疑是解讀《五柳先生傳》的一把鑰匙?!段辶壬鷤鳌啡膬H171字(含“贊”),竟用了9個帶“不”字的否定性判斷,“重言積字”,“此中有深意”。由此展開就能領(lǐng)會《五柳先生傳》的美學價值:不獨在于寫出了志士節(jié)操、隱士心態(tài),還在于冷眼看世界,曲筆道世情,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人生體驗,公開向世風時俗說“不”。
關(guān)鍵字詞切入法。如《孔乙己》,我們仔細去看,就會發(fā)現(xiàn)孔乙己的一生始終沒有跳出一個“半”字,課文中有很多的語句也暗含著“半”字,而這些語句和內(nèi)容直接勾畫了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我們不妨就以“半”字為切入點,讓學生通讀全文找出含“半”字的詞句。在總結(jié)其“半”字人生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聯(lián)系孔乙己的外貌、動作、語言等語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深挖孔乙己的思想靈魂。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蔽谋镜摹扒腥肟凇本褪墙庾x文本的“牛鼻子”,找準文本閱讀的“切入口”,就能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就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當然,其他切入的方法還有很多,有待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實踐。
(作者單位:縉云壺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