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性課程是指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中以直接的、明顯的方式呈現(xiàn)的課程。在顯性課程的實施中,語文教師的非言語行為時刻都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眾所周知,人們在通過言語來表達感情、交流思想的同時,也常常運用非言語行為將信息輸送給對方。有關言語研究結(jié)果表明,人們在交際中,約有37%的內(nèi)容靠非言語行為表達。這就是說,非言語行為在人們的交際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如果人們的交往僅僅局限于言語,那就不僅缺乏趣味性,而且人們復雜的生活也會黯然失色。人際交往如此,師生在課堂上的交流更是這樣。
所謂非言語行為,是指人們通過姿態(tài)、儀表、眼神、動作、氣質(zhì)變化等來傳情達意,將信息輸送給對方的行為。對于教師來說,這是一種教書育人的潛在教育因素。
課堂教學中,能靈活、適度、自然、自覺地在學生面前運用非言語行為這一潛在教育因素,并做到聲情并茂,是優(yōu)秀語文教師必備的素質(zhì)。
在課堂上,語文教師站立要自然,應表現(xiàn)出無拘無束、落落大方的姿態(tài)。頭部要端正,不要隨意地偏向某一側(cè),更不可左搖右晃;膝直肩平雙目平視,兩腳平行與肩齊寬;切忌身倚講臺課桌或雙腿交叉。因為教師是為人師表的,在課堂上學生有意無意之間觀察著教師的一舉一動,正確的姿態(tài),可使學生對教師有一個良好的印象,并對學生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講課時,教師宜將身體很自然地稍微向前傾向?qū)W生,特別是當學生提出問題或闡述見解時猶要如此。因為如果聽學生的發(fā)言時教師能身體前傾,則說明教師心中有學生,沒有“我是教師”的架子,是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洗耳恭聽,這就在無意中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師生的心靈融洽相通。當然,教師也不要故意做作,那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講課時,教師還應當根據(jù)聽課情況或課堂內(nèi)容的需要,適當?shù)赜幸庾R地走下講臺,靠近學生。因為有意識地離開講臺,邊講解邊走近學生,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而對于個別不專心者則是一種無聲的批評,能給他(她)以警示,督促其認真聽講。特別是根據(jù)講授內(nèi)容的需要做適當?shù)淖邉?,并有機地結(jié)合其他非言語行為,則更能形象生動,給課堂創(chuàng)造出活躍的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也就從教師的某些非言語行為中受到情景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手勢是最為常用的一種非言語行為。教師在課堂上如同是一個演講者,手勢要在身勢的配合下運用自如。根據(jù)表情達意的需要,運用靈活多變的手勢,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增強課堂的情趣和感染力。筆者教《母親》一文時,在講臺上模仿母親發(fā)表演說的姿勢,身體稍向前傾,頭臉微仰,雙目眺望前方,右手掌果斷有力地向上揮去,一瞬間完成了這個手勢。結(jié)果全班學生均被筆者惟妙惟肖的表演“俘虜”了。學生從教師的手勢中看到了一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的英雄母親,領悟到了母親堅定的信念和一往無前的精神。
儀表美,這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要求和特點。教師的服飾要整潔大方、端莊樸素、輕便協(xié)調(diào)、色彩和諧。如果女教師服飾奇異或過于華麗,則有損于教師的儀表美和心靈美,因為教師不是服裝模特,是為人師表的;如果男教師不修邊幅,過于隨便,服飾不整齊,褲腿一只上一只下,拖鞋背心上講臺,則說明他沒有修養(yǎng),有損教師形象。如果教師不注意這些非言語行為,難免會引起學生的議論,分散其注意力,甚至還會產(chǎn)生反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面部表情是心靈的鏡子。透過學生的眼睛,教師可洞察其內(nèi)心世界,對學生進行心理控制,透過教師的面部表情,學生可以根據(jù)其講述內(nèi)容捕捉到變幻莫測的情感信息。孟子的《離婁》中曾說:“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庾哉。”教師在教學中將富于變幻的眼神與面部表情同教學情況緊密配合,充分發(fā)揮其表情達意的作用,往往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效。某個學生在教師講解時思想開了小差或看課外書刊時,教師表情一如既往,邊講解邊用眼睛去捕捉其視線,暗示他(她)“我知道你在神游”或“我知你在上甲課做乙事”,那學生就會在感激的同時很快改正。因為教師在不驚動其他學生的情況下既批評了他,又保護了他的自尊心,而教師也在不中斷言語教學中維持了課堂秩序。在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的需要,將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體現(xiàn)在臉上,學生就會在情感上跟著教師起伏,并保持良好的聽課情趣。
氣質(zhì),是高級神經(jīng)活動在教師的行動上的表現(xiàn)。是活潑、直爽、沉靜還是浮躁,這關系到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既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趣,又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效果。沉靜或浮躁的教師在課堂上盡管著力渲染氣氛,試圖激活課堂,但學生情緒很難被調(diào)動起來,因為學生心存顧忌,害怕稍有不慎而受到批評,因而不愿主動大聲回答問題,更不敢質(zhì)疑,寧愿被教師牽著鼻子走,也不愿顯露自己的個性特征。而活潑或直爽的教師一走進課堂,無須言語,學生便會很快受到感染,情緒立馬高昂起來,對教師設計的問題,會很快按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思考、質(zhì)疑,并進行毫無保留的表達,以求得教師的指點,這樣,學生的個性特征便會在愉悅中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總之,語文教師的非言語行為雖然不能直接向?qū)W生傳授知識,但它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起著加強或減弱的作用,特別是對課堂教學,有著言語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筆者以為:語文教師對顯性課程中的潛在教育因素進行探討,既可提高教育教學效益,又可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安化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