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倡“雙重教學”的必要性
“雙重教學”是以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為兩個主題。課內教學是指平常的課堂講課,理論知識的講解;課外教學是指課堂以外的有關教學活動,如比賽、寫生等。我們提倡“雙重教學”,施行課內課外教學“比翼齊飛”。
新課程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強調“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當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高中語文教學大多只能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上,而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實施探究式教學,導致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難以得到較大提高。
在教學中,我們先要想到的是從學生著手,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貫徹傳授知識與發(fā)展智力統(tǒng)一的教學原則,形成新穎獨特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經歷與習慣、智能因素及認知能力很重要,而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參與性。要讓學生對語文有著很強的學習動力,首先就要讓學生正確認識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意愿和自信程度,這兩大元素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技巧。學生在強烈的學習動機的推動下,才能具有自覺性和積極性。
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缺乏應有的語言環(huán)境,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需學生在課外主動學習,不斷實踐。因為課堂的學習時間有限,教師傳授知識的技能和風格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不一定能在短時間內消化全部知識,所以課外的自主學習對知識的消化和鞏固尤其重要。在課外自主學習時,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各種學習方法,如利用多媒體及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
二、開展“雙重教學”的有效方法
“雙重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個性不受限制,智力才能得到最好的發(fā)展。
1. 培養(yǎng)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可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注意力是智力活動的前提,為了有效地進行教學,教師要善于組織和維持學生的注意,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高中學生的有意注意與初中相比,有一定的增強,但因為意志還不堅定,易受外界干擾,學習興趣不能均衡地維持在一個穩(wěn)定的水平上。因此,教師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有意注意。
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在教學中利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方法,都是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學生參與討論,教師以平等的身份參加。這樣將學生推到了前臺,變被動為主動,增強有意注意??荚囈部梢杂蓪W生自己根據所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自己出題,自己判卷。這樣考試既讓學生感到目標明確,更使他們感到主動,滿足了潛在的爭強好勝的欲望。
其次,營造競爭氛圍,使之體驗成功的歡樂。競爭可以促使學生發(fā)揮潛在的能量,發(fā)現(xiàn)自己和別人從未發(fā)現(xiàn)的優(yōu)勢。競賽(如口頭作文競賽、記憶競賽、查字典競賽等)活動目標明確,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增強有意注意。教師要注意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及時給予鼓勵,特別是差生,要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和幸福,這樣可激發(fā)他們的語文學習熱情。
再次,強化學生當主人的自豪感。學生有時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學習的積極性,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是一種痛苦的事。對自制能力、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要采取監(jiān)督、強化的措施,并進行循循善誘的引導,使其做學習主人的“自豪感”得到強化,有意注意即能相應增強。
2. 培養(yǎng)觀察力
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保證。學生在觀察時常憑興趣,往往觀察不穩(wěn)定、順序不對、不夠精確、過早地下結論,這些都需要我們糾正并加以引導。我們要針對學生的寫作實際及心理情況,努力為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力創(chuàng)造條件。首先是觀察的對象,“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要注意身邊事物,于細微處見真知。然后是觀察的方法、觀察的角度。如讓學生觀察人的外貌、內心,不僅做靜止的觀察,而且做動態(tài)的觀察,還要延伸到對社會的觀察,擴大視野,鍛煉綜合分析能力。學生一旦從被動到自覺,形成習慣也就形成了能力。
3. 培養(yǎng)記憶力
記憶是經歷過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識記、保持、再認和重現(xiàn)是記憶的基本過程。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相應措施來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力。首先,是給學生講解記憶的規(guī)律,鼓勵學生掃除心理障礙而勤于記憶。其次,用競賽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有興趣地去記憶。最平常的競賽方法是在限定的時間內看誰背的多,背得準確。同時,布置課后背誦的作業(yè)。當然,記憶的目的是有效系統(tǒng)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關系清楚、系統(tǒng)完整,學生學過的知識才能再現(xiàn)出來。
4. 培養(yǎng)想象力
想象是在改造記憶中原有客觀事物表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和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的條件。學生具備了想象力,會變得更聰明,想問題思路更開闊。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想象感知過程中,將文字符號想象轉換成生活的具體過程,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
5. 培養(yǎng)思維力
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中心,對智力活動起決定作用。思維的多樣式和思維逐步趨于成熟是人的青少年時期思維的基本特征。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要針對特定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設計,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打好基礎。
筆者在語文教學中是從不同方面來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一是在思想上給予積極的支持,鼓勵學生用發(fā)散思維的方式考慮問題,允許有不同意見存在,允許學生標新立異,鼓勵那些包含合理因素的猜想。二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問題。我極少去給課文歸納段意和中心、分析寫作特點,而是讓學生去討論、總結。當然,學生的看法雖各有不同。再者,在課堂上適時地引進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或與語文知識融會貫通,或為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開展“雙重教學”的展望
新世紀帶給中國新的機遇,也帶給中國教育新的挑戰(zhàn)。新世紀的語文教師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寬厚的教育科研知識和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與此同時,教育工作是一種“超前”的事業(yè),教師要為社會的未來培養(yǎng)有用的人才,就要始終站在當代知識發(fā)展的前沿,用最新的知識不斷武裝自己,并且需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重構原有的知識體系,循著“不完善——完善——不完善——完善”的規(guī)律不斷充實自己。上海是個經濟發(fā)達的城市,面對高中語文教學中與其他地區(qū)存在的同樣教學問題,施行“雙重教學”更有必要性,同時更能給學生帶來自主學習的動力,把教學事業(yè)推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附屬東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