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的新聞傳播活動中,報刊審讀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1988年,新聞出版總署頒發(fā)了《關于加強報紙、期刊、圖書審讀工作的通知》,確立了審讀工作的地位。之后,在面對我國報業(yè)市場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時,審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上世紀90年代,審讀進入學術研究的視野。1992年,《報刊之友》創(chuàng)刊后開設了“審讀探索”專欄,對審讀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2000年4月,薛耀晗著《報刊審讀初探》一書由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作為第一本關于報刊審讀的書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價值,有評價稱其出版“初步形成了報刊審讀理論體系”。2008年7月,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首程的《報刊審讀》一書,此書對我國報刊審讀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一番系統研究。按照王首程先生的定義,報刊審讀是各級政府報刊管理部門組織資深的新聞工作者和專家學者,運用科學的方法,從報道原則、內容導向、編校質量和出版規(guī)范等方面對報刊出版物進行閱讀,并提出分析與評價意見,供政府報刊管理部門決策思考的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報刊行政管理制度。唯一被收入CSSCI論文庫中,與報刊審讀相關的文章是2004年刊登于《中國出版》第11期,名為《大力加強報刊審讀工作,更好地為監(jiān)管工作服務》的文章,作者就如何提高審讀工作的整體水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此外,隨著學界對媒介批評研究的日漸活躍,審讀也由于和媒介批評千絲萬縷的關系引起學者們的關注。關于審讀究竟應不應該納入媒介批評的研究范疇進行討論,學者們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墒?,到目前為止,“報刊審讀”與“媒介批評”這對概念依然未能明確區(qū)分,關于兩者的關系,學者們的觀點主要有三種:認為報刊審讀是媒介批評的一種具體形式、認為報刊審讀不能作為媒介批評的表現形式及認為報刊審讀不能簡單地歸人媒介批評的范疇。
作為學者們的一家之言,上述看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在文獻的梳理中,筆者發(fā)現一些曖昧不清或是自相矛盾的地方,頗引人思考。由此可見,報刊審讀之于媒介批評不是個不證自明的問題。它的歸屬,關系到媒介批評的基本概念體系,也關系到理論建構的基本問題。審讀由報刊開始,因此,本文選擇報刊審讀作為研究對象,從報刊審讀與媒介批評的概念及范式上,推而廣之,對審讀究竟是否屬于媒介批評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二、報刊審讀和媒介批評的相同點
報刊審讀首次納入媒介批評的軌道,源于劉建明先生的《媒介批評通論》。他認為“媒介管理的批評在內涵上和報刊審讀有諸多重合之處,因此宣傳部門的閱評就是報刊審讀?!眱群系闹T多重合暫且不論,單看學界早已達成共識的媒介批評的核心概念即“價值判斷”與報刊審讀的“評價意見”的相通之處,即知它緣何會被納入媒介批評的范疇。而且兩者都是成文后發(fā)揮效用,諸多審讀文章通過網絡等渠道發(fā)表之后,也是質量頗高的批評文本。但是,在對“媒介批評”自身概念不明晰、理論構建尚未完成之時,即把報刊審讀冠以“中國特色的媒介批評”之名,既不夠有說服力,也沒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在討論了報刊審讀和媒介批評的相同點后,筆者也對兩者的不同點進行了考量。
三、媒介批評與報刊審讀的不同點
1、二者的主體地位不同
審讀主體與審讀客體之間的關系是行政機構與新聞媒體的關系,審讀機構有強大的支撐力量在支持。1988年11月,新聞出版總署頒發(fā)了《關于加強報紙、期刊、圖書審讀工作的通知》,對審讀工作進行了全面的部署。1990年11月,新聞出版署在重慶召開首屆報刊審讀工作研討會,對審讀的重要性、必要性、內容、方法等進行了初步研討。2001年,通過全國報刊審讀工作會議的召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報刊審讀工作的通知》的發(fā)布,報刊審讀的重點、提高審讀質量的方法、建立審讀的網絡系統等有了明確規(guī)定。2002年6月,新聞出版總署召開了全國報刊管理工作會議,對加強和改進審讀工作再次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據新聞出版總署的統一部署,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新聞出版局都成立了報刊審讀小組,陸續(xù)配置了一定數量的專職審讀工作人員,并聘任了一批兼職審讀專家,初步搭建了報刊審讀網絡。
2005年9月30日以前,報刊審讀工作一直是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有關文件為指導。2005年12月1日起,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重新修訂的《報紙出版管理規(guī)定》和《期刊出版管理規(guī)定》正式施行。兩個規(guī)定第一次以行政規(guī)章的形式,確立了審讀在報刊管理中的地位,明確了審讀工作的職責與程序。這使得報刊審讀的權威性和強制力大大提升,并由于制度的確立而成為報刊管理部門依法管理報刊出版的行政依據和基本手段。
媒介批評的主體,是指從事媒介批評的個人和組織。組織體系是監(jiān)督和批評媒介的制度保證。西方的媒介批評組織主要來自如下幾個方面:行業(yè)外的批評組織、媒介行業(yè)內部的批評機構、新聞委員會及業(yè)內專業(yè)組織。由于把媒介批評視為除法律規(guī)范、政府管理和行業(yè)自律的第四種監(jiān)督媒介的力量,媒介批評組織始終強調其獨立性。他們所做的價值判斷沒有行政強制力可言。批評家群體算是媒介批評主體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他們具有“文化能力”,將大眾傳播媒體作為研究對象,其批評與見解往往會受到傳媒和社會的重視,并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果和人們的尊重。但是他們的價值評判依然沒有絕對權威性和強制力。這也就是為何媒介批評的一些主題一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而被批對象卻久批不倒、依然如故的原因。
2、二者的依據及側重點不同
中國內地雖然至今沒有專門的新聞出版與廣播電視的國家法律(Law),但由政府機構在立法部門監(jiān)管下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規(guī)已較為完備,對出版物進行審讀的依據就是這些行政命令(ad-minisratlve order)。1988年,新聞出版署就在《關于加強對報紙、期刊、圖書審讀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審讀工作的6條標準,涵蓋了思想政治、出版秩序、版面綜合、刊登廣告、社會效益、內部管理質量等報刊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并根據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及時提出階段性的審讀重點與要求。依法審讀是審讀活動必須堅持的一個原則。
現在,報刊審讀工作主要以內容導向管理為重點,圍繞是否依法出版、方向是否偏離出版宗旨和編輯方針、內容是否違反出版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編校質量是否符合內容要求,刊登廣告是否違反有關規(guī)定來展開。違規(guī)出版現象是報刊審讀工作在日常審讀活動中重點關注的內容。除內容導向外,出版規(guī)范也是審讀重點關注的問題,包括出版形式規(guī)范、語言文字使用規(guī)范、編校程序及方法規(guī)范、印刷質量規(guī)范等方面。
西方社會媒介批評的內容主要側重于媒介文化研究,學術界把媒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加以考察,學理化是其鮮明的特征。對不同文化研究派別的理論與方法進行繼承的同時,研究者也繼承了其批判的姿態(tài)。既然是把媒介視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有哪些途徑,每一種途徑基于什么樣的假設,問什么問題,采用什么分析方法,這些問題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它也沒有絕對正確的范式。除了受階級意識的影響與制約,它也以人類社會永恒的準則為指導,包括正義、理性、道德等等。國際學術界經常使用的媒介批評范式呈現出以下兩種傾向: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
最早的媒介批評形式在美國被稱為“報業(yè)批評”(criticism nfthe press),主要側重于對報業(yè)的倫理批評,隨著時間的推移,批評逐漸走向系統化,演變?yōu)椤靶侣勁u”(criticism of the iournalism),研究者的思路也在不斷開闊。如今,媒介批評小到新聞報道的手法、傳播內容的倫理批評,大到媒介內容的社會意義,都在其討論的范圍之列。
當前我國媒介批評的理論建構仍然滯后于實踐,學理化的范式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根據暨南大學劉薇碩士論文《我國媒介批評的現狀與思考》中的定量分析,我國當前的媒介批評主要以政治標準、倫理標準、專業(yè)標準和法律標準為主。內容方面,涉及到業(yè)務探索、虛假新聞、職業(yè)道德、社會責任等二十個主題,關注到了媒介發(fā)展的宏觀、中觀及微觀層次,其中以對媒介違反專業(yè)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價值規(guī)范的行為和現象等中觀層面的內容為主要訴求點。
3、二者的操作流程不同
“報刊審讀”在操作流程上非常注重程序,作為組織,它必須對“兩頭”負責。一次完整的報刊審讀活動的程序有以下幾個步驟:接受委托一閱讀樣本一發(fā)現情況一初步判斷一研究論證一提交報告一管理決策一審讀反饋。其中管理決策即是指管理部門根據審讀員提交的書面審讀報告,做出相應的決策,對媒體作出相應批評或處罰。如對不按照許可證或者不按照登記的開版出版的,要提出批評并責成其立即更正,如果發(fā)現某一新聞媒介出現嚴重錯誤,如輿論導向問題、政策宣傳問題等,將會采取嚴厲的措施責其糾正,甚至處以查封、停刊的懲罰。根據石峰《大力加強報刊審讀工作》中的數據,“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各地新聞出版局通過開展審讀,對20種嚴重違紀違規(guī)報刊給予停辦或停業(yè)整頓的處理,對100多種報刊給予了通報批評。2002年全國共查處違紀違規(guī)報刊116種。2003年全國共查處違紀違規(guī)報刊161種。2004年上半年各地已經查處違紀違規(guī)報刊75種?!倍鴮徸x反饋是給予管理機構和媒體交流的機會,反饋的途徑多種多樣,包括電話、郵件、走訪、座談、下達審讀通知、編發(fā)審讀簡報等等。審讀反饋的主要目的在于能通過交流彌合審讀和被審讀之間的分歧,增進媒體對審讀的理解。
媒介批評由于沒有行政強制力,因此管理決策這一步驟可以略去不計,反饋交流也不常出現。媒介批評在操作規(guī)程上沒有嚴格的程序性,也沒有過分完整的管理制度,因此在具體操作中,不同的媒介批評組織的模式與流程也不盡相同。學院派的批評意見通過各種媒體進行發(fā)表,韓國的媒介批評組織“韓國新聞倫理委員會”會將批評結果刊登在由韓國言論研究院編印、韓國唯一的新聞界刊物《新聞與廣播》的“審議”專欄里;美國報紙內部設立的媒體監(jiān)察員會每天聽取讀者投訴。有時對供職的報紙進行批評,有時則針對讀者批評進行申辯,還常就重大新聞學問題如客觀性、隱私權等進行討論。
4、二者的功能和價值追求不同
審讀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出現,對剛步入市場化進程的中國報業(yè)起到了重要的督促作用,但它也是一項基礎性的監(jiān)管手段,其功能在于更好地完成黨和政府對新聞事業(yè)的監(jiān)督管理。石峰先生認為,“做好報刊審讀工作是維護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需要,是維護文化安全的需要以及繁榮報刊產業(yè)的需要。”報刊審讀溝通了媒體與主管部門,管理者通過報刊審讀,期望報刊為社會提供持續(xù)正面、正確引導的重任。在政治導向、政策導向、思想導向、生活導向、審美導向、科學導向上為管理者服務。其社會功能表現為控制、管理和協調功能。
《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中總結道:“放眼未來,新聞自由只能以一種可以問責的自由而繼續(xù)存在?!泵浇榕u就是對媒體的一種約束,它被賦予了專業(yè)自律的性質。美國新聞史上,媒介批評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建立起到過積極的作用??梢娒浇榕u也具有維護媒介權利的作用。
隨著媒體自身權利的擴大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媒體本身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獨立的媒體監(jiān)督機構所發(fā)揮的媒介批評角色是促進傳媒業(yè)健康發(fā)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批評是為了建構。它守望媒介的價值正義,富有人文理想,力圖實現社會公眾對媒介的獨立評判和全面監(jiān)督,使新聞媒介成為社會公器。
四、結論與思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報刊審讀與媒介批評屬于兩個“小同大異”的概念,兩者在內涵上有著很大的差異。報刊審讀是在中國報刊管理體制下,由黨和政府的宣傳、出版主管部門對報刊進行批評管理的一種形式。從廣義的理解來看。它可以被納入媒介批評的研究范圍,但必須注意的是,兩者的關系處于一個動態(tài)的情況之中,究竟審讀的文本能否等同于媒介批評的文本應該是具體文本來確定。從狹義的理解來看,報刊審讀并不能與媒介批評混為一談。今后,隨著法治的完善、民主進程的推進和媒介與社會的發(fā)展,也許報刊審讀機制會逐漸被獨立運作的媒介監(jiān)督機構所取代。我國的學術界也會在吸收西方媒介批評理論的成果的同時,在兼收并蓄的基礎上,自主創(chuàng)造新的理論形態(tài),創(chuàng)造中國媒介批評的話語體系,形成中國媒介批評的流派,最終將兩者各歸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