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曾經(jīng)送我一句話:“或許有人會忘記那場戰(zhàn)爭,但一定不會忘記由那場戰(zhàn)爭帶來的一句口號?!彼傅倪@句口號,就是“理解萬歲”。作為“理解萬歲”的提出者,我見證了這句口號二十多年來走過的歷程。我深深感到,“理解萬歲”之所以在過去的時間里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為這從一個獨特側面反映了開放的中國人抱有的一種積極而成熟的心態(tài)。
充滿激情的人生選擇
我是1979年進入湖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的,就是人們常說的恢復高考后的“新三屆”學生。剛剛從文革十年浩劫中走來的人們,特別是我們這群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對生活、對人生、對未來的思考異?;钴S。四年大學生活既漫長又短暫,畢業(yè)的步伐似乎一轉眼就逼到了跟前。當時的大學生還非常少,而且國家正處用人之際,大學生供不應求。
應該說,找一個安身的去處,還是不困難的??墒?,哪里才是最適合我的呢?我有些不知所措。就在這時,傳來了軍事院校從地方大學畢業(yè)生中招收學員的消息。我從小就向往軍營,這個消息對當時的我而言,無疑是個實現(xiàn)理想抱負的絕好機會。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母,得到了他們的積極支持。我很快報了名,并順利進入長沙工程兵學院學習。一年以后,我就以工兵實習排長的身份,奔赴老山前線。后來《人民日報》一篇題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青年》的文章記錄了這個頗有歷史意味的事實:“1983年秋,這批從全國二十五所地方大專院校畢業(yè)的青年,走進了工程兵學校。他們以優(yōu)異成績結束了艱苦的軍政訓練,又以鮮血和生命拼搏在國防前線?!?/p>
到了老山前線后,我一下子進入了一個與后方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些日子里,我同所有的戰(zhàn)友一樣,幾乎每天都在與死神打交道,經(jīng)歷了一次次炮火紛飛,一次次生死離別。在血與火的考驗當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軍人對于祖國的價值和意義變得異常的清晰與現(xiàn)實。在我們執(zhí)行戰(zhàn)斗任務之前,連隊的干部們帶著全體戰(zhàn)士面向祖國的方向莊嚴地敬禮,向祖國說幾句話。很多傷員在犧牲的時候,嘴里還喃喃地念著“放心吧,母親?!薄霸僖娏?,祖國?!睕]有一個人講這話的時候,不是流著淚的。每當看到我們的邊防檢查站上升起五星紅旗,戰(zhàn)士們都要舉槍對著天空掃射,放聲高喊“祖國萬歲!”“媽媽,我在這里。”
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我們班有個叫袁育明的同學。最初,他的女朋友對他選擇從戎之路疑惑不解,曾多次寫信勸他改變主意,甚至發(fā)出“最后通牒”。袁育明對她作了這樣的答復:“在我心靈的天平上擺著兩種愛——種是對祖國,一種是對你的。我多么希望這兩種愛在我的一生中都不缺少。但如果現(xiàn)在一定要我作出選擇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把整個砝碼加在祖國的一邊?!边@樣,他失去了女朋友的愛,而把愛融入了為國防建設而拼搏的行動之中。在1985年1月5日的戰(zhàn)斗中,袁育明壯烈犧牲。
“理解萬歲”的誕生
時間走到1985年5月份,共青團中央、總政治部組織“保邊疆、獻青春”演講報告團,邀請戰(zhàn)爭前線的英模代表在全國巡回演講。我有幸被選為這個報告團的成員。
“保邊疆、獻青春”演講報告團先后在北京、長沙、上海、武漢等11個城市進行了七十多場演講,直接聽眾達三十多萬人,受到了全國人民的關注,特別是引起青年大學生的強烈反響。
在北京大學。演講會剛結束,同學們潮水般擁上臺來,爭著讓我們在他們的筆記本、學生證甚至手帕上簽名留念,每個演講者都被團團圍住,簽名持續(xù)了近一個小時。在汽車上,我們又受到了學生們的包圍,他們激動地拍打著窗戶,不肯放行。在北京航空學院。學生們在我們演講的會場里拉起了“戰(zhàn)士和大學生永遠在一起!”“戰(zhàn)士萬歲!”的橫幅,把登有演講團同志事跡和講稿的報紙高高舉過頭頂。在浙江大學。演講開始不久,天就下起了雨。當會議主持人要宣布結束演講時,聽眾們高呼:“沒事,繼續(xù)講,講下去!”在上海。團市委在文化廣場組織了有各界青年參加的萬人報告會。一萬多個座位絕無虛席。汗流浹背的聽眾沒有一個走動,沒有一個退場,演講結束我們離開會場時,青年們把鮮花扔進車里,把要求簽名的本子扔進車里,追著汽車喊我們的名字。在北京軍區(qū)軍醫(yī)學校。年輕的醫(yī)生、護士們聽完演講報告激動不已,她們在我們就餐的食堂門口等著與我們見面,要求簽名。有些機靈的姑娘干脆走進廚房,借端菜送飯的良機硬把大批的本子塞進我們的懷里。
這樣動人的場面一直伴隨著我們報告團的足跡。但是,隨著我與后方青年的交流增多,我發(fā)現(xiàn)在鮮花和掌聲的背后,仍然存在著另外的聲音。很多青年大學生其實并不是真正了解、理解前線戰(zhàn)士的心靈世界。比如有的人曾問,“戰(zhàn)士們之所以這么勇敢,是因為有戰(zhàn)場紀律的約束吧?”還有的人認為,戰(zhàn)士們這么勇敢是不是想立功啊?顯然,青年學生們對前線將士的了解程度還顯得非常有限。為了表達這種感覺,在一次座談會上,北京師范大學馬立竟同學要求我給他們題字的時候,我在他們的班級日志上寫下了“理解萬歲”四個字,意思是希望青年大學生透過前線官兵的英雄事跡,理解同齡人在前線流血犧牲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前線官兵們談論“理解”問題,不是為個人乞求“憐憫式的理解”,他們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層次上的理解,那就是——自己在戰(zhàn)場上做出的無私奉獻,能夠喚起更多人的社會責任感,能夠喚起全民族的國防意識,關心祖國強盛和民族騰飛,并為之做出奉獻。
讓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題字被《中國青年報》的記者發(fā)現(xiàn),很快進行了報道。1985年5月17日,《中國青年報》還發(fā)表了以“理解萬歲”為題的專題評論。此后,我也多次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介紹、闡釋了“理解萬歲”的內涵。“理解萬歲”由此在全國傳播開來。
“理解萬歲”掀起的青春熱流
“理解萬歲”是我在參加“保邊疆、獻青春”演講報告團時提出的,所以,隨著報告團在全國青年中的影響不斷擴大,“理解萬歲”也在當時的青年人中產(chǎn)生了更多的共鳴。
人大法律系徐新林同學告訴我:“作為同齡人,我們不僅是理解你們,而且把你們看成是青年人的驕傲。特別是你們中間還有從地方大學投筆從戎的。社會上有些人對我們大學生這也看不慣,那也不行。你們用自己的行動,用血寫成的報告,使我們昂起了頭,同時也有了效法的榜樣?!?/p>
當時跟隨我們報告團采訪的記者還向我講了這樣一件事:在山大化學系,三月份畢業(yè)班上搞了一次調查,結果百分之八十的同學想到大城市工作,有的同學在“如果你所學的專業(yè)有到邊疆的任務怎么辦?”欄目里寫道:“我不去。如果一定讓我去,我要找領導力爭?!庇械母纱嗖槐響B(tài)。聽了前線的報告后,大家受到震動,有了轉變。前不久,系里在又一次摸底中,還是這個欄目,百分之九十的同學明確表示:堅決服從組織分配。山東大學有一千多名同學主動要求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在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畢業(yè)生周平聽完我們的演講后,緊緊抓著我的手,問起工程兵部隊建設的情況,他說畢業(yè)后要到西藏某工程兵部隊去工作。座談會上,他激動地宣布了自己的選擇。
最近,國防大學公方彬教授在《軍魂永駐的重要支撐——30年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經(jīng)驗與啟示》一文中提到,“尤其是伴隨一場邊境沖突,展開了軍地青年的大規(guī)模交流活動,由此而來的‘理解萬歲’叫響全國,也將部隊官兵獻身國防的自豪感、責任感強烈地激發(fā)起來”。(《解放軍報》2008年10月20日)我想,公方彬教授的評價反映了“理解萬歲”在當時社會上特別是青年中的影響。
走向開放與未來的“理解萬歲”
當然,“理解萬歲”產(chǎn)生的影響,還不僅僅如此。
“理解萬歲”從我的演講走向大學生,進而開始在全社會流行。當人們被身邊人誤解的時候,人們常說“理解萬歲”,借以寬慰自己;當別人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時候,人們會說“理解萬歲”,借以寬容別人。諸如此類,“理解萬歲”已然成為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常用的心理暗示。
1998年底,“理解萬歲”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起,被《中國青年報》列為改革開放二十年最響亮的十句口號之一。2001年初,《人民日報》對中國近百年的口號進行回顧,70年代末到80年代共有11句口號入選,理解萬歲赫然在列。
2005年11月,雜文家陳魯民在《中國青年報》上發(fā)表《理解仍需萬歲》一文。文章中說:“有人群的地方,都需要相互理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理解不一定就是支持、仿效、羨慕、認同;理解需要海納百川的寬容態(tài)度,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大千世界,人各有志,需要求同存異,互相理解,尤其是在文化、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理解仍須萬歲。”
最近,我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打上“理解萬歲”四個字,竟然有約32萬篇相關網(wǎng)頁。正如一些學界的朋友告訴我:毫無疑問的是,“理解萬歲”作為一句口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發(fā)揮了巨大的社會功能。我覺得,“理解萬歲”之所以從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用意,發(fā)展到被大眾廣泛接受并拓展了她的涵義,說明改革開放后中國人在對待自我、他人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平和與大氣的心態(tài)。
理解是人類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是高貴的人格品質。她表達的是尊重,是寬容,是諒解;是推心置腹,是心有靈犀;是消解矛盾和誤解的利器,是心靈、社會的和諧。理解之所以“萬歲”,是因為生活中存在著太多的不理解。大千世界,千差萬別,各具色彩,特別是一旦利益沖突的介入,理解就變得虛弱不堪。人與人之間,甚至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不理解,都是一種常態(tài)。人性的不完美、不徹底,使得理解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理解不一定是支持和認同,但應該包含著尊重和寬容,是達成共識的先機。所以,強求理解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別人的不理解也是一種理解。
理解別人是美好的,被人理解是幸福的。如同對其他美好情感的追求一樣,人類對理解的渴求也永遠不會停止。就像胡錦濤主席在北京奧運會歡迎宴會上的致辭中說的: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
我相信,“理解萬歲”的觀念在未來一定會更加廣泛,影響更加深遠。而我,也一定會成為這個過程的忠實見證者和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