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海外商人來內(nèi)地談生意,最受不起的是“干杯”?,F(xiàn)今中國人富起來了,宴席上的酒開始越來越精致,國人對那曼妙的紅酒文化也開始越來越有興趣,但餐桌上干杯聲依舊。殊不知,紅酒是用來“品”的,不是用來“干”的。
舉杯“Cheers”本是來自西方的酒禮儀,但當譯為中文的“干杯”時,含義卻已大相徑庭。一聲“干杯”在中國意味深長: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也可以令談判起死回生,更可令陌生人即刻稱兄道弟……所以講,西方人一直認為要打入中國商場,首先要學會喝茅臺,而且要“干完再干”。為此,西方人一度視中國茅臺為“外交酒”。
如今,當紅酒開始在中國顯山露水之時,中國人也開始奮力學習紅酒背后深奧的酒文化——從釀酒到藏酒到品酒,但最終還是離不了一個“干”字。
需知一切洋酒的奧妙都在“品”而不在“干”。紅酒文化在中國還剛剛嶄露頭角,筆者對之也是一頭霧水,只局限于波爾多紅酒。
一、劍橋博士生夫婦在
京城開辦專業(yè)品酒班
品酒也是一門學問,北京專門有家龍鳳美酒顧問公司,開辦獲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Wine Spirit Education Trust)認可的品酒課程,課程收費從5000~10000元不等,課程結(jié)束頒發(fā)國際承認的證書。公司創(chuàng)辦人為出身劍橋大學英國文學博士的英國品酒專家愛德華,他不僅是劍橋劃艇隊隊長,還是劍橋“盲品葡萄酒學會”(Blind Wine Tasting Society)的會員。盲品即蒙著雙眼品酒,自1953年起,劍橋與牛津大學每年都要舉行葡萄酒盲品比賽,即每校派出3人,40分鐘內(nèi)品嘗紅、白葡萄酒各6瓶,準確說出葡萄品種與產(chǎn)地、口感及香氣的為勝出者。
龍鳳美酒顧問公司開辦的專業(yè)品酒培訓班學員中不乏各界精英達官。如今中國日益走入世界,各種世界級盛會頻頻在中國境內(nèi)舉行,學懂一點品酒技巧和洋酒文化,確也十分需要。
據(jù)說學員多為35~50歲左右的較成熟的人士,其中不少為海歸,特別是中關(guān)村的IT人員,對品酒知識需求最為殷切,因為不時要與外籍上司客戶聯(lián)誼,能夠引經(jīng)據(jù)典說說紅酒的歷史與故事,也是一種修養(yǎng)吧!
二、紅酒不僅只是波爾多
波爾多紅酒,在對紅酒認識不深的我輩眼中,是絕對佳釀。波爾多在中國人眼中為頂級的代名詞,有人為一支來自波爾多的紅酒花費逾萬元,也覺得值,卻不理會這支酒的年份、成分和口感,喝波爾多紅酒就等于在喝面子。其實,產(chǎn)自波爾多的紅酒良莠不齊。愛德華說,同樣產(chǎn)自波爾多的紅酒會因釀造年份及儲藏方式的不同而價格上落懸殊。不少國外不良酒商就是看中被波爾多迷惑得不能自拔的那簇人,將只值幾十元的波爾多酒抬至數(shù)千元甚至數(shù)萬元賣到中國,而不少國人以干白酒的方式來干紅酒,還有用雪碧之類飲料兌紅酒,更令這些缺德酒商大膽地以次充好。愛德華告誡紅酒擁躉們,其實澳洲、智利、阿根廷、西班牙的紅酒質(zhì)量都比來自法國的垃圾酒好得多。
2004年,愛德華夫婦來中國旅行,發(fā)現(xiàn)北京多紅酒粉絲,卻又只會“干”不懂得“品”,覺得品酒市場大有發(fā)展空間,遂決定定居北京大展拳腳,開設(shè)了京城獨此一家的“龍鳳美酒顧問公司”專教品酒,將興趣化為事業(yè)。為了保證課程的公正性和權(quán)威性,不想牽涉利益瓜葛讓人產(chǎn)生質(zhì)疑,他們堅持只教品酒,但不賣酒。
他們認為中國人的感覺很細膩,口感富有層次,但要克服在陌生文化沖擊下的失控——崇洋。
三、葡萄酒與中菜,
天生的黃金搭檔
總覺得,葡萄酒與中菜,是否有點牛頭不對馬嘴?卻原來葡萄酒與中菜也是黃金搭檔,問題是,人們總習慣將葡萄酒概念圈定在波爾多內(nèi),忽視了白葡萄酒的清香與香檳的甜美。其實餐酒是可以多元的,一般講,頭盤涼菜可配香檳,煎炒類可配白葡萄酒,燉烤的配淡紅酒,吃炒菜則可喝濃度較高的紅酒。尤其是北京烤鴨和烤羊肉,與紅酒的配搭可謂天衣無縫。
然而,酒始終是用來品,而不是用來干。古語把酒論英雄,面不改色地將酒一杯一杯灌入肚是暴殄天物,唯細細品酒談天說地,那才是飲酒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