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旅居海外的華人來說,春節(jié)究竟有多重要?在異國文化習俗的影響和熏陶下,故鄉(xiāng)文化是逐漸淡出呢,還是愈發(fā)顯得珍貴?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毫不在意任何節(jié)日的我來說,原本無所謂。所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就算在中國,也越來越商業(yè)化,節(jié)日本身的傳統(tǒng)意義和習俗,在年輕人看來,越來越模糊不清。作為一個聚集了多個民族和種族的國家,美國的公共假期仍然以基督教教義為主,但其它一些民族的節(jié)日還是頗為熱鬧,比如春節(jié),也算是個廣為人知的節(jié)日。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中國文化在美國成了一種時尚,美國人已經(jīng)不滿足于在中餐館里吃吃宮保雞丁,他們想了解和認識中國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今年春節(jié),已是我在海外度過的第10個春節(jié)。以往怎么過的,完全沒有印象,不過是稀里糊涂混過來的,頂多是叫些朋友吃一頓罷了。但這一次,我卻早早地上了心,原因說來比較老套——為了教育下一代。
我的朋友李是當?shù)匦W“中文浸透教育計劃”的老師,在春節(jié)前一個月就開始發(fā)愁,因為要給學前班和一年級的學生安排春節(jié)演出和壁報。
這幾年,“浸透教育”在美國的公立和私立小學逐漸盛行。它的實施方法就是老師采用全中文教學,科學、手工等科目全部用中文來教,一點兒英文不摻,中文課當然更不用說。報名參加“浸透計劃”班的學生并非清一色華裔,李老師的2個班,80%以上都是非華裔學生。中文作為一種外語,在美國的教育體制中越來越受重視,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把掌握中文視為孩子的一種特殊技能。就像在中國的英語熱,美國的中文熱同樣火爆,完全可以用“從娃娃抓起”來形容。
為了讓這些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美國孩子了解春節(jié),我和李老師搜腸刮肚地收集有關牛的童謠和資料。介紹春節(jié)傳統(tǒng)必須有趣而簡單,畢竟,這些去年夏天才開始接受“浸透教育”的孩子們,中文還很有限。李老師把簡單的問候祝賀語改編成朗朗上口的詩句,給孩子們?nèi)耸峙湟粋€小響板,權當山東快板來表演。至于壁報,找了一些牛的圖案,以及家家戶戶吃團圓飯的畫面,就算是春節(jié)小常識的介紹。
這一陣忙活,讓我對自家的春節(jié)活動也操起了心。我家那小子,只知道有個可以帶來很多禮物的圣誕老人和圣誕節(jié),壓根兒不知還有個可以拿紅包的春節(jié)。他們接受的“春節(jié)教育”幾乎等于零,我應該搞點兒什么招數(shù),讓他們對春節(jié)印象深刻呢?塑造一個類似圣誕老人的春節(jié)人物,威脅他們“做好孩子、聽話,否則就沒有紅包”,把財神爺當偶像來敬畏,顯然是不合適的。
想來想去,還是去中國城看舞獅、舞龍比較合適,然后叫些朋友來包包餃子湊熱鬧。要不我再教他們說一聲“恭喜發(fā)財”?希望孩子們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迫切心情,恐怕只有海外華人才有。越是遠離故土,越是不舍傳統(tǒng)的根,奢望孩子們了解、認同自己的根。我身在美國,卻堅持和孩子說普通話,而他們在中國的同齡人,正努力地學著ABC,說不定還都有個英文名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