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要讓每個城市都報上一道著名的幾乎可以成為城市招牌的菜,那北京報上的無疑就是烤鴨了。北京烤鴨的著名程度甚至已經(jīng)不亞于長城與故宮這樣的世界遺產(chǎn)。而這烤鴨,也是頗有些歷史和掌故的。
關于烤鴨的形成,早在公元400多年的南北朝,《食珍錄》中即有“炙鴨”字樣出現(xiàn)。南宋時,“炙鴨”已為臨安(杭州)“市食”中的名品。其時烤鴨不但已成為民間美味,同時也是士大夫家中的珍饈。但至后來,據(jù)《元史》記載,元破臨安后,元將伯顏曾將臨安城里的百工技藝徙至大都(北京),由此。烤鴨技術就這樣傳到北京,烤鴨并成為元宮御膳奇珍之一。繼而,隨著朝代的更替,烤鴨亦成為明、清宮廷的美味。明代時??绝嗊€是宮中元宵節(jié)必備的佳肴:據(jù)說清代乾隆皇帝以及慈禧太后,都特別愛吃烤鴨。從此,便正式命為“北京烤鴨”。后來,北京烤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便逐步由皇宮傳到民間。
關于烤鴨的二三事,曾看過這么一個故事:某君有次在街上遇見一只迷途的羔羊,是一個瘋狂向往中國的法國男生,趁著假期偷跑到中國來旅行。當時天色將晚,他向周圍的人詢問自己到底在哪里。某君于是問他想要去哪里,他說要去長城。某君很鎮(zhèn)定地告訴他,長城的營業(yè)時間和百貨公司一樣,夜里打烊。然后他說,故宮也行。期待的口吻,像他的藍色眼眸一樣單純。好吧。某君說,帶你去個很棒的地方,和故宮一樣有名,費用AA。是夜,他們在前門的烤鴨店吃掉了一整只鴨子。當甜面醬沿著指縫流到手背上的時候,某君開始相信有種世界語言的存在,他們用簡單的英文,談到了中國的歷史,烤鴨的制作工藝甚至嘎納電影節(jié)和成龍。
故事里的這位法國仁兄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北大念研究生。問及原因,說是忘不了烤鴨的美味。我想他已經(jīng)找到了去長城的路。
吃北京烤鴨最著名的所在自然是全聚德,然而這并非是說只有全聚德的烤鴨才是正宗且可口的。當甜面醬也沿著我的指縫流到手背上的時候,我記住了這家餐廳的名字:玉林烤鴨店。
烤鴨不用于以往的是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平民化的食品。春餅裹著焦爛的肥瘦鴨片和蘸滿甜面醬的蔥絲瓜條,一目了然且豐盈可人,像是舊時平常人家過年時窗欞上貼的紅吊錢,有種懵懂淡漠的喜氣。雖然沒有特殊的歡喜,然而總是泛泛的覺得很好。即使一個人享用,也會覺得適意。沒有辦法不讓它的甜面醬溢出來。亦沒有辦法慢慢地小口吃掉它,所以,吃烤鴨的過程總是有些狼狽的。在諸多“請客”的邀請中,若然受邀之地是一處堂皇優(yōu)雅的所在固然是對所請之人的重視與尊重,但若受邀之地是這烤鴨店,相信彼此都必然是相知甚深的老交情了。不再那么注重場合與形式,取而代之的一份隨性與親熱,這又何嘗不是人之相交的終極目標呢?
玉林烤鴨店的烤鴨做得是極其正宗的。表面色澤金黃油亮,外酥香而里肉嫩。趁熱用刀切成了丁香狀的薄片,片片有皮,片片有肉,然后蘸甜面醬,加蔥白,用荷葉餅卷著吃。如把鴨腰、肫等下水烹制成各色美味,與烤鴨同上宴席,稱為“全鴨席”。再配一盅精心熬制的“佛跳墻”,飲食之樂莫過于此。
離開的時候,廚師長盛情的送了只鴨架子。隔著袋子還散發(fā)著香氣。如同人情,何嘗不是褪去了浮華,才顯出不易與珍貴。而離開的人也總在思考,朋友中有誰是下次能夠邀請來一同吃烤鴨的老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