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世間最難留住的就是時間,如果要記錄時光流轉(zhuǎn)的痕跡。你會選擇什么呢?文字,圖片,還是一些提點記憶的小物品?然而一位“好玩”的茶友則告訴我他選擇用普洱茶來鐫刻時光,閑暇時,慢慢追尋時間在其上面留下的痕跡。
拳期的“鑒茶圓桌”我們選取了云南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易武鄉(xiāng)1998年、2003年和2007年出產(chǎn)的3款不同年份的傳統(tǒng)手工春尖青餅。
3款茶品的生產(chǎn)者都各不相同,但都是沿襲傳統(tǒng)手工制茶的茶坊出品,也代表了各自的風格和品質(zhì),拋開制作、存放等客觀差異因素,我們?nèi)匀豢梢詮闹衅肺稌r間在其之間轉(zhuǎn)寰的滋味。
外形
1998年份的青餅:
茶餅完整,芽葉清晰、勻整;干茶香氣清幽,茶餅手工壓制略顯松。
2003年份的青餅:
茶餅完整,葉脈明顯;可能原料采摘時間不同,2003年的茶餅原葉較粗大,色澤干黃。干茶香氣顯。
2007年份的青餅:
茶餅壓制較實,條索狹長較碎;干茶香氣純凈清幽。
品鑒方法
3款茶品的投茶量均為6.5克。使用100毫升的白瓷蓋碗,使用煮沸的純凈水沖泡。每款茶品都品鑒至10道,其間4~7道則會悶泡1-2分鐘,品鑒順序為2007年、2003年、1998年。
品鑒報告
2007年份的青餅:
盡管易武生茶以柔順悠長著稱,但是2年的時間,對于普洱茶,特別是生茶而言還是太短了一些。好似初出校園的社會新人一般。年少的青澀還未完全褪去,幾分不知而無懼的“沖勁”之中還帶著些許青澀嬌羞。
茶氣柔和,山場氣足,還略略帶有茶青味,入口兩頰微澀,但是回甘轉(zhuǎn)化得很快,喬木古樹昧明顯。湯色金黃透亮,頭3道茶湯還略帶有毫,滋味甘甜微薄,香氣輕揚幽長,掛杯香氣純凈。4-7道茶湯滋味穩(wěn)定,8道后開始轉(zhuǎn)淡。
葉底柔軟、黃亮,略不完整。
2003年份的青餅:
此款茶品的原料采摘比正常制茶時間略晚了一些,因此茶餅的葉脈條索都會較大一些。我們亦從茶餅中看見大葉種喬木的風采。經(jīng)過6年時間的陳化,褪卻了青茶的生澀和制作時的一些“雜味”,我們從其中領略了一些易武茶的純凈清甜的優(yōu)秀內(nèi)質(zhì)。猶如剛過而立之年的“半熟”之人,沒有了涉世之初的那份拘束,開始凸顯自身的能力。
茶湯入口順滑,微澀清甜,相較2007年份的青餅入口更順,且內(nèi)質(zhì)表現(xiàn)得更明顯。茶湯色澤金黃帶些橙色,清透明亮,香氣悠長持久,滋味轉(zhuǎn)化快。3~6道茶湯滋味較濃,7-10道茶湯開始出現(xiàn)水頭甜味,滋味轉(zhuǎn)淡。
葉底黃亮完整,略摻有黃片。應是拼配痕跡。
1998年份的青餅:
10年的時光對于普洱而言并不算長,或許剛剛能稱其為“老茶”,經(jīng)過孤寂的洗禮之后,優(yōu)秀的內(nèi)質(zhì)開始呈現(xiàn),雖然不及陳年老茶一般醇厚穩(wěn)重,但是茶品活性和轉(zhuǎn)化滋味都具有很鮮明的特點。好比未到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不驕不躁亦帶著自信的魅力。
茶湯入口滋味清甜悠長,依舊秉承著易武茶慣有的柔滑綿長的特性。茶湯色澤橙黃偏紅,清澈透亮;茶氣足,山場特征顯:茶湯香氣幽柔帶一些品種蜜香,口感柔順,回甘鮮爽。茶性穩(wěn)定、耐泡,10道之后開始轉(zhuǎn)淡。
葉底柔韌、軟亮,色澤黃嫩,葉片和芽頭很完整。
普洱茶和其它茶葉相比是一種特別耐藏的茶,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存放,由于普洱茶的后熟作用,普洱茶的品質(zhì)會隨著存放年限的延長而提高。然而儲藏環(huán)境的濕度、溫度對于普洱茶品的陳化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不同地區(qū)收藏的普洱茶受到當?shù)貧夂颦h(huán)境的影響,其轉(zhuǎn)化的程度和表現(xiàn)出來的品質(zhì)也會大不相同。不少茶友在收藏普洱茶的時候,過分小心了一些,刻意改變儲藏空間的溫濕度,反而常常適得其反。其實普洱茶的存放并不困難,只要不受陽光直射或雨淋,儲藏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通風,無其它雜味異味即可。
鏈接:易武茶山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這里的古茶樹種群較為單純,大都屬普洱茶種(學名為阿薩姆種),較有代表性的古茶樹有易武村落水洞700多年的茶王樹,而易武村樹齡上百年的古茶樹數(shù)量亦不在少數(shù)。目前,易武茶山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保護最好、古茶園(樹)遺存最多、產(chǎn)茶量最大的茶山。易武茶外形奈索粗壯肥大,茶味濃郁,制成普洱茶,經(jīng)久藏后其湯色褐紅,陳香活現(xiàn)。尤其是陳年的易武春芽,湯色紅潤耐泡,葉底呈現(xiàn)褐紅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