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蒙頂山歸來,適遇雨霧天氣,所采茶芽更加濕潤,想來如果用于炒茶必定不當(dāng),于是嘗試以唐宋蒸青團餅的方法來DIY,以得到想要的蒸青團餅。
正是清明之后谷雨之前,適宜將在高山采制的一芽兩葉的茶青用于蒸青做成團餅,所謂“焙中清曉朱門開,筐箱漸見新芽來?!?/p>
將山中所采擷不足半斤的茶葉,放回家中,已經(jīng)過了四五個小時的時間了。正好是自然萎凋的時間,接著就要準(zhǔn)備相應(yīng)的器具用于蒸茶。
所用的器具都是家中常用的炊事用具,因此,誰都可以嘗試一下蒸青團餅的做法,以得到心目中最為古老而美味的蒸青團茶。
今嘗試如下:
家中所用的器具非常簡單:竹籃一,電飯煲一,湯匙,碗。
為了得到更好的蒸青團餅,必須要先了解唐宋的蒸青團茶工藝。
在唐代,貢茶絕大部分都是蒸青團餅茶,有方有圓,有大有小。其采制方法可以在陸羽《茶經(jīng),三之造》中了解:“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牙者。發(fā)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從中可以看到。唐代餅茶的制作過程是: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干、穿孔、貫茶烘焙、封存茶。
這一次,我們將采來的葉子放于小籃子內(nèi),置于電飯煲中。鍋內(nèi)加上水,用蒸氣來蒸軟茶葉。蒸茶要適度,不宜過熟或不熟,過熟則色黃而味淡,不熟則色青而易沉淀,且有青草味。
時間可以自由掌握,根據(jù)茶葉量來嘗試不同的時間,一般來說,待茶葉軟化且微呈黃色時即可。
現(xiàn)在,把蒸后的茶葉取出攤涼。根據(jù)古法,可以用泉水來降低溫度。
攤涼后的茶葉,放在碗中添加一定量的礦泉水搗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家中的碗與湯勺。按唐宋的蒸青團茶工藝,需要將搗后的茶葉倒入鐵制的規(guī)(又叫模)中。再將規(guī)置于承(又叫臺、砧)上。規(guī)下墊著衣絹等制成的布,然后經(jīng)拍壓成一定形狀的餅。
此時若加入一定量的鹽巴,茶餅在壓制成型后沖泡會更加甘甜,這似乎是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
唐代的顧渚茶畏膏流失,而至宋,北苑茶則畏出膏不盡。
在家中DIY。由于所做的團餅形狀很小,且不需要任何紋飾,因此只需用干凈的手壓捏成相應(yīng)的小團餅即可,也不需要把茶膏流盡。
最后,取出茶餅置于竹籃上晾干。這一天,正好晴天,適宜晾曬成型。如果未遇晴天,最簡單的烘焙方法,就是用電飯煲煮水,然后把水倒干將開關(guān)置于保溫檔,在鍋內(nèi)墊一塊宣紙,將茶餅放在宣紙之上,烘至適當(dāng)時間再翻動荼餅另一面。
在宋時,成餅后的茶先在烈火上焙之,再過沸水浴之,反復(fù)三次,進(jìn)行文火燒柴煙焙數(shù)日至干,火不宜大,也不宜煙。煙焙時間依茶之厚薄而定。
烘焙定型后就是成品了。唐代的茶餅,還用錐刀穿孔,用竹鞭穿茶,一串串掛起,置焙中下層棚上。全干后,幾餅茶一穿即成。之后將餅茶置于育茶箱中,箱內(nèi)置一小火盆,在微溫的條件下,可以保持茶葉干燥。
欣賞這樣的一餅團茶,再在合適的時間,邀請三兩好友,用古法煎煮,會更有一番獨特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