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中有不少詠物精品,意蘊深邃,感人肺腑,令人擊節(jié)嘆賞。在近些年的高考試題中,詠物詩詞的鑒賞題頻繁出現(xiàn),但要做到領會詠物詩詞的精髓,卻非易事,因為詠物詩詞只是以“物”為吟詠的對象,或借物抒懷,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詠物詩詞往往達到“物我一境”“形神俱似”的境界,因此,我們必須仔細體會詩人用意,才能達到鑒賞的目的。鑒賞詠物詩詞的主要秘訣有如下幾條:
第一,了解詠物詩詞在創(chuàng)作時要采用“不即不離”的吟詠方法。
所謂“不即不離”,就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要在切合詠物,曲盡“物”的妙處的基礎上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詩,林逋、陸游、姜夔的詠梅詩與詞,于謙的詠石灰詩,鄭板橋的詠竹詩等,都屬于這類精品,要細心研讀,以求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我們就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出這樣一道題:“詩中的石灰有何比喻或象征意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一種情懷?”思考時應該想到詩人在詠石灰的同時,也在詠己,二者完全融為一體,不分彼此,然后才能做出這樣正確的回答:“詩人以石灰自喻,抒發(fā)了自己不畏艱險、勇于犧牲的高尚精神,表達了潔身自好,清白自守的高風亮節(jié),展示了詩人的遠大理想和坦蕩的胸襟?!?/p>
第二,要抓住所詠之“物”的主要特點及其比喻或象征意義。
比如說,松與竹,它們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極其惡劣的環(huán)境下頑強而茁壯地生存下來,這就是松與竹的最大特點,也有別于梅、蘭、菊。所以這二者往往成為堅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剛正不阿之品質等的象征。
我們以鄭板橋的《題竹石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為例來做個簡要的分析:詩人先表現(xiàn)出竹子堅韌頑強的鮮明性格,即使環(huán)境再惡劣也無所畏懼;然后展現(xiàn)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風貌、神采。詩人對竹子的這些描寫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歷盡磨難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結合了起來。
第三,要懂得“物”雖為一,而情各有別的道理。
由于各人的處境、性格、思想等的差異,因此雖同詠一“物”,而主題大多各異。以詠蟬三絕為例,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有個很好的評論:“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比辉娙艘粸楦吖伲涤髌沸懈呱?,聲望自大;一為囚徒,自哀自憐,顯其清高;一為落拓士人,悲蟬悲己,自嘆身世。都寫得物我無間,情意膠合。
第四,要懂得“物”雖各異,而其情亦有無別的道理。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歲寒三友”之說,松、竹、梅雖則各異,但它們凌霜傲雪的風格卻毫無二致,因此,不同的詩人在詠不同之“物”時,所表達的主題有時卻是一樣的。
先說一下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首詠梅詞自然是有寄托的,詩人詠梅花就是詠自己,梅花的那種不隨流俗,不畏讒毀,堅貞不屈,死而不悔的風格和陸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樣。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雖然詠的是杏花,但和陸游所詠的梅花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你看,詩中的杏花不也和陸游詞中的梅花一樣,寧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惡勢力嗎?陸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這一詞和一詩中得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
第五,要懂得所詠之“物”怎樣才能達到形神俱似的最佳境界。
詠物詩要達到形似比較容易,而要達到神似就比較難了。以繪畫打個比方,同是畫人物肖像,一般的畫匠只能達到形似,而真正的天才畫家才能達到神似,把人物畫得活靈活現(xiàn),富有神韻,畫龍點睛這一成語說的就是這么一回事。
就拿蘇軾的《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來說,詩人以柳青襯梨白,可謂是一青二白,這就抓住了不妖艷,也不輕狂的神態(tài)特點,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賦予梨花神韻,并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了起來。其實,這“一株雪”不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嗎?因為蘇軾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潔白,坦蕩如砥。在詠梨花時,蘇軾用了“柳絮飛時花滿城”來加以襯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詩人還用了“人生看得幾清明”來加以側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總之,如果在鑒賞詠物詩詞時能把握住這五個秘訣,相信考生答題的得分率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