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集體備課是培養(yǎng)教師、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的最佳方式之一。數學集體備課不僅提高了備課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育教學的質量,也反映出數學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個性風格。
學校一般按年級設置教研組開展集體備課,由教研組長按學期初的備課計劃安排,指定一位任課教師拿出某教材的基本預案,再由全年級任課教師討論,最后形成某教材的基本教案。這個集體備課的教案是一種“保底”措施,所有任課教師在這個教案的基礎上,可以自主創(chuàng)新。
集體備課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不合理現(xiàn)象。比如,集體備課成了“網絡資料的拼盤”,或成了個別教師的“獨裁意見”,從而失去集體備課的作用。這些都是因為對集體備課認識不夠造成的。
一、數學集體備課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數學的解題辦法是多維的,再聰明的教師,思維也有局限性,集體備課是集納眾人的智慧。集體備課是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程優(yōu)化的科學研究活動,解決的問題是教師教育教學中最現(xiàn)實和最直接的問題,通過對教材的深入研究分析,教師能準確地確定教育教學目標,把握教材的地位、重點、難點及其教育價值,從而具有靈活駕馭教材的能力;由于在個體中匯集了群體的合力,就會使教師原有的長處更加完善,利于教師在更高的起點上發(fā)展,并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學風格。即通過“洗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認知、行為得以向更合理的方向轉化,從而促進教學技藝的不斷提高。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我們在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之間通常存在著隔離,某種程度就像兩種不同質的文化而難以溝通。一方面,一些教育理論工作者沉醉于教育的“思辨”不能自拔;另一方面,更多的普通教師滿足于經驗勞動不求超越。集體備課本身實際上就是一種科學研究活動,其基本方法在于“行動研究”,它能夠使廣大教師在實踐和理論之間架起暢通的橋梁。從這一意義上看,集體備課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還能有效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水平。集體備課中,一些大家平時感興趣的課題經過討論往往會得到理性的升華,獲得的理論又將被用于教學實踐,從而推動教學、科研一起向前發(fā)展,所以這是一條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教育科研的道路。
3.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學法指導水平。交給學生學習的本領比交給學生死的知識要重要得多,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重點放在教與學的方式的改變上。學生要成為一個具有多種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通才,就必須有能力吸取大量的、不同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的絕大部分需要學生自己去吸取。那么從何處吸取?怎樣吸取?這是對學進生和教師的共同考驗。所以學法指導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對于這一點,教師間的認識和水平都是很不平衡的,他們只有通過廣泛的集體備課活動,互相交流、學習,主動探索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才能逐步提高學法指導的水平,成為學法指導的專家。
二、數學集體備課的內容
集體備課備什么?從時間上看,要備課前、課中、課后;從內容上看,要備目標、重難點、預習材料、例題習題、課后作業(yè)等。
課前——涉及準備工作、預習方案等。
課中——涉及情境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師生活動的方式等。
課后——涉及作業(yè)的確定、課外活動的安排、教學效果的反饋等。
長期以來,不少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知識的簡單“灌輸”,忽視了教學活動的教育功能,素質教育不僅要求我們承擔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任務,而且要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能力和發(fā)展學生個性品質的重任。集體備課不但要備知識目標,而且要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與新課程標準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相一致。
如何改變傳統(tǒng)教與學的方式是集體備課的重點,更是難點,這也是我們教師最永久而且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
要改善傳統(tǒng)的作業(yè)方式,適當增加一些課題性作業(yè)、開放性作業(yè)、階段性作業(yè)、長期性作業(yè)等。提供探究機會,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數學集體備課的方法與形式
1.集體備課的方法。集體備課適宜采用行動研究法。集體備課是不斷發(fā)展著的,體現(xiàn)著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矛盾運動,是一個需要教師在不同的起點上反復去做的永恒課題。所以“在行動中研究”應當是集體備課的主導性方法。學校、特別是學科組應當形成一種和諧寬松的學術氛圍,營造教學與科研整體交融的大環(huán)境,逐步使集體備課活動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行動和正常需求。同一課題的多層次行動研究(三階情形)的基本流程如下圖。
2.集體備課的形式。
(1)報告演示式:適合理論學習,多媒體課例、案例展示等。
(2)集中研討式:選擇專題,按備課組、教研組為單位討論。
(3)分散交流式:集體研討不應也不能取代教師的分散交流,當然無論是集體研討,還是分散交流,都應當建立在教師深入的獨立思考基礎之上。分散交流無須固定形式。
(4)先聽后評式:現(xiàn)場聽課,之后及時組織評議。
(5)先說后聽式:先讓授課人說課,提供修改建議后上課,再聽課并組織評議。
(6)主次結合式:一人主備,多人輔助。
(7)案例分析式:按不同課型(如概念新授課、習題課、復習課、試卷講評課等)、不同內容(如概念、性質、定理、公式等)系統(tǒng)地進行案例分析,并注意不斷積累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