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于是許多教師在課堂上都設置了問題探究,但在實踐的時候卻流于形式與簡單。由于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認知結(jié)構(gòu)還不完善,因而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活動不宜復雜,應定位在學生“喜歡”的層次。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運用恰當?shù)恼Z言啟發(fā)、點撥、引導,鼓勵學生參與探究,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
《狼》所在第六單元的導讀中提示“關(guān)愛動物”,但《狼》的主題好像有悖單元導讀。于是教師把電視上的一則消息搬進了課堂。內(nèi)容是這樣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由于近年野兔泛濫成災,人民政府新近從西伯利亞引進了一批狼。警示牧民:夜間羊圈須加固木柵欄。如有狼出現(xiàn),只許轟走或鳴槍嚇跑,嚴禁打死?!苯處熞髮W生結(jié)合《狼》一文,查閱相關(guān)資料,進行探究,把各自的觀點組織成文參加班級討論。學生通過探究,都各自發(fā)表了見解。
生1:這一決定是錯誤的,狼的本性就是貪婪、兇惡。引進狼,就是引狼入室,自找苦吃。野兔再多,可以去打。這樣,野兔既可免遭狼之害,又可成為美味佳肴,兩全其美。
生2: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根據(jù)生態(tài)學中的食物鏈,野兔成災,危害草原,草原沒了,牧民就不能發(fā)展生產(chǎn)了。而狼就是野兔的天敵,這叫生態(tài)平衡。
生3:我認為狼是野兔的天敵,引進狼能保持生態(tài)平衡。但我們不能忽視生物入侵的危害。如果狼無休止地繁殖,野兔少了,狼卻越來越多,而狼的本性不會改,自然就會傷害羊,甚至危害人的生命。關(guān)鍵是要達到草原、野兔、狼的平衡。
生4:我有辦法,在引進狼的時候,就讓它服用絕育的藥,不讓它生育,當狼吃光了野兔,它也老死了,豈不兩全其美?(學生大笑)
學生討論的結(jié)果,使第六單元的“關(guān)愛生命”的主題得到合諧的統(tǒng)一。
片段二:
《小石潭記》
師:這堂課,我們來探究一下課文的標題。先請大家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文題中的“小”字。
生1:小在“全石以為底”。石潭以一塊石頭為底,這塊石頭“再大”,也不會大到哪兒去,可見這是小石潭。
生2:魚少不一定潭小,說“潭中魚(兒)”“百許頭”,所有魚都看得見,這潭的確是個潭面不大的潭,算做小潭吧。
生3:小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動, 爾遠逝,往來翕忽”?;蝿拥挠皟后@動了它們,于是它們忽地向遠處游去了。可是由于潭小,它們很快就“碰”到了潭那邊的石壁,于是,它們又很快地游了回來。就這樣,它們在小小的石潭中擔驚受怕地來回游動著。
師:再來說說文題中的“石”。說說以上景象哪些與“石”有關(guān)。
生1:“全石以為底”這一景象與“石”有關(guān)。
生2:能清楚地看到潭底,證明潭水清澈,潭水之所以清澈,是因為這潭不是泥潭而是石潭。
生3:假如是泥潭,魚兒們在受驚之后還不往泥層里鉆?擺動的尾巴還不把淤泥翻起?這樣潭水還能清澈見底嗎?
師:看看,因為是石潭,魚兒們才無處藏身,因為是小潭,魚兒們才無處可逃。魚兒們這種境遇,難道不讓被貶的作者聯(lián)想起自己?
生1:作者就好比這潭中的魚兒,被困在小潭中,不能施展才華。
生2:他想逃避現(xiàn)實的命運,也是無路可走,就像魚兒無處藏身一樣。
眾生:……
師:對!魚兒們在小石潭中游來游去,“似”與游者相樂,實際上是無路可走;作者在山水之間游逛,“似”與山水相伴,實際上是走投無路,施才無門啊!
三、反思與分析
從上述兩個片段不難看出:
1.教師準確地把握了質(zhì)疑、激活學生思維的時機,在學生不易產(chǎn)生疑問處設疑,啟發(fā)學生動腦筋思考,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發(fā)學生思考,創(chuàng)設辨疑、析疑的條件和氣氛,在談看法、擺見解的過程中,使主旨得到深化。由于教師適時而精當?shù)狞c撥、啟發(fā),才有學生的思維活躍、主動探究,這樣,既使課文得到了總結(jié)、拓展和深究,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對學生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予以正確的引導??傮w來說,教師給予的是發(fā)散性思維的引導。第一個教學片段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反向思維對問題進行探究。而第二個教學片段,教師則是引導學生運用側(cè)向思維探究問題。當然探究的過程是學生智力與思維方式不斷變化的過程,是思維的不斷碰撞和激發(fā)??陀^上講,學生個體之間在智力和思維上是存在著差異的。每個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都會依據(jù)自身對事物的判斷理解和思維習慣來解決學習問題。相同的觀察也許有不同的解釋,探究的結(jié)論也許并不能達成一致的認同。學生個體探究的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實現(xiàn)思維和智慧的碰撞,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
3.教師所提問題一定要適度。一是深度,即不能越超學生的知識基礎(chǔ);二是廣度,即不能超出學生生活實踐的范圍。否則,無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在這一基礎(chǔ)上,教師再恰當?shù)夭捎谩罢T導”法,將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地鋪展開來,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求知的廣闊天地。
總之,在課堂上,教師要瞅準時機,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形式。這樣,探究學習才會有方向、有目標、有成效。切實做到了這一步,不僅能成就課堂探究的精彩,而且“發(fā)展思維能力”的目標也一定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