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這里山清水秀,四季溫暖,當?shù)氐脑S多食品也別具特色,尤其是火燒豬肉更有一番風味。
保山民間喜歡殺火燒豬,吃火燒肉。無論是清明掃墓、端午過節(jié),還是家里待客,人們都要吃火燒肉。
我小時候是人民公社時代,每逢過端午節(jié),村里都殺火燒豬。天還沒亮開,殺豬的人就開始動手了。他們把胖乎乎的大肥豬趕出圈,然后在地上放點包谷之類的糧食,又用繩索做個活套。等豬專心吃食時,一個人把套輕輕挪到豬脖子上,接著大家一齊扯拉繩子。豬被絆倒了,大家一擁而上,拴腳的拴腳,抬杠的抬杠,手忙腳亂地把豬弄到一張桌子上,肥豬一邊使勁掙扎,一邊“嗷嗷”地號叫起來。
這時,殺豬師傅找準部位,用雪亮的尖刀朝豬脖頸處捅進去。肥豬號叫得更兇了,可是師傅不理睬它,握刀在豬脖子上轉(zhuǎn)攪幾下,然后猛地拔出刀子,豬血“噗”地噴出來,有人趕緊拿盆在下面接著。這時豬早已叫不出聲來了,變成了呻吟,軀體像打擺子一樣抖動,慢慢地停止住,死了。
師傅指揮人們把豬抬到一個平坦之處,開始用火燒豬。不是架柴燒,而用茅草;找不到茅草可用稻草替代,但效果比茅草要差點兒。每個人手上拿把草,點上火,對著豬燒毛。燒完一把點一把,不間歇地燒,大概要持續(xù)一兩個鐘頭,總算給燒熟了,毛全燒光了,豬全身黑漆漆的。人們又把它抬到桌子上,用水沖洗。豬身上黑一塊、紅一塊、黃一塊,黑的是沒洗干凈,要繼續(xù)洗,當然不能太用力,否則會弄破皮。直到把整個豬身洗得透黃泛亮,才達到目的。這時又把豬抬進屋去開始分割,村里有幾戶人家,就分幾份。如果快的話,早飯前大家就能領(lǐng)到屬于自己的那份肉,可以吃上火燒肉了。
吃火燒肉一般要用水腌菜。各家各戶提前兩三天做水腌菜,腌到吃時,味道剛好。肉拿回家后,把它切成薄片,放到裝水腌菜的碗里,加入油辣椒粉、蒜泥、花椒、芫荽、醬油等等,拌勻就可以吃了。因為火燒肉特別鮮嫩,還有淡淡的甜味,而水腌菜的酸味刺激人食欲,讓人胃口大開,男女老少吃起來,都狼吞虎咽,風卷殘云,一會兒就能吃掉大半碗。有的人還用蘿卜或苤藍切成絲拌吃火燒肉,另有一種脆爽的感覺?;馃庾詈贸缘氖侨馄?,它被燒得脆黃脆黃的,貼在肉上,一撕就下來了。如果單拌皮吃,不僅勁道,還回味無窮。我們小孩子常常是割一點肉皮,在上面抹上鹽,拿在手上就吃。那個香喲,簡直無法形容!
按說,火燒肉吃到這分上,該劃個圓滿的句號了吧?非也!殺豬這天的晌午過后,另一種美味又粉墨登場了。殺豬時接下的豬血,我們這兒叫“旺子”,師傅要用它做“炒骨”。早飯過后,師傅們又忙碌起來啦。他們把豬血里的雜物濾掉,開始洗豬雜什么的。因為早上分的是豬肉,豬肚子里的許多東西,比如腸子、軟骨、豬肝臟之類,給留下了,師傅們把這些東西洗得干干凈凈,切成小塊。菜刀好像也愛打牙祭,切在砧板上唱出“叮叮咚咚”的歌兒,此起彼伏,好聽極了。用這些東西和骨頭及血炒在一起,就成了香滋滋的“炒骨”。
做“炒骨”需要嫻熟的技術(shù)。先把豬血放進一個老大的盆里,再加入面粉,攪拌均勻。鍋里放很多油,燒熱后放蔥姜之類的,再倒入豬血用猛火燴,不停地翻攪,以免巴鍋燒焦,基本煮熟后就起鍋。接下來洗凈大鍋,把切好的豬雜全倒入鍋里炒,炒熟后又倒進加工過的血面一起再炒。因為數(shù)量多,柴火架得很大,火苗呼呼地從灶膛里向外躥,鍋里也向上冒著氣泡兒。這時看干活的師傅,系個大圍裙,高挽著袖管,拿把大鏟在那里不停地翻攪,一上一下,一來一去,不時還揩一下額上臉上的汗,甚至嗆得吭吭咳嗽,真夠辛苦的。一般來說,從炒血開始,到“炒骨”全部做熟,需要兩三個鐘頭。
常言道,眾口難調(diào)。師傅要讓全村人都吃上香噴噴的“炒骨”,人人稱心,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放佐料時十分小心,起鍋前先自己嘗嘗鹽的輕重,又讓旁人品嘗。直到多數(shù)人都說不錯時,師傅才露出滿意的笑臉。然后,師傅和幫忙的人把“炒骨”分份,每家都有。
我最愛吃“炒骨”,因為油放得多,特別香。早早地,我就拿個小盆去等著了,分到“炒骨”后,趕緊端回家,路上順便摳一點到嘴里,那味道美得讓人直流口水。
現(xiàn)在到保山吃火燒肉,很少有現(xiàn)燒的豬肉。街上也有賣“大燒”的,是在火燒豬上抹上香油、蜂蜜等,然后再燒。這么邊燒邊抹佐料,直到燒熟為止。這種做法更衛(wèi)生,燒好的肉能存放好幾天,吃法和火燒肉一樣。其中的“河圖大燒”遠近聞名,是保山“大燒”的老字號,有上百年歷史。這種大燒表皮焦黃,里層肥肉白如凝脂,瘦肉呈絲,吃上去別有一番風味。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