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天津300071; 2.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871)
摘要:張伯苓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及其實踐在中國近現代德育思想史上具有獨特地位。張伯苓的德育思想中有“以德育為萬事之本”,“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愛國為公”以及德育的方法等豐富內容。從德育思想的視角出發(fā)對張伯苓的教育思想進行分析透視,挖掘張伯苓德育思想的基本內容,對于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張伯苓; 德育思想; 現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09)02-0092-04
張伯苓作為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教育家,他的“南開”教育實踐取得了很大成功,被譽為“中國近代民辦教育的一面旗幟,代表了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的一個方向”。[1]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針對當時中國的五大弊病——“愚”、“弱”、“貧”、“散”、“私”,他倡導并踐行“公”、“能”教育,力在“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2]造就具有“現代能力”的人才。他提出“以德育為萬事之本”,[3]強調“教育范圍,絕不可僅限于書本教育、知識教育,而應特別注重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4]可以說,德育思想在其整個教育思想體系中具有核心性的地位。今天,重溫張伯苓的德育思想,我們依然能感覺到它的鮮活性,它所蘊涵的深刻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將會給我們帶來多方面的啟示。
一、張伯苓德育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形成
張伯苓德育思想的產生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外國列強用武力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自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樣的整體時代背景下,內有清政府的無能腐敗與軍閥的連年混戰(zhàn),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不自覺自醒,張伯苓對此痛心疾首,“觀社會腐敗之現狀,每況愈下,又不禁肅然為之懼”。[5]“國內紛爭日烈,人民之痛苦日深,政體雖更,國亂如故。近日東南、東北干戈迭起,實業(yè)停頓,教育破產,最可病者,國人經過此種之政變,忘其責任之所在,一任此輩軍閥政客之妄為。趨炎附勢,唯利是圖,其有真心為國為民族而革命而改造者,蓋鮮有其人?!保郏叮萃庥械蹏髁x列強的侵略,時從北洋水師學堂畢業(yè)的18歲青年張伯苓從戎報國,卻目睹“國幟三易”,心中悲憤不已,“其時苓適畢業(yè)于北洋水師學堂,在通濟輪上服務,親身參與其事。目睹國幟三易……悲憤填胸,深受刺戟!念國家積弱至此,茍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創(chuàng)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將終身從事教育之救國志愿,即肇始與此時?!保郏罚萦诖耍瑥埐叩摹敖逃葒敝驹谶@樣的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形成。而在張伯苓教育思想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道德教育思想也逐漸萌芽。
作為嚴復的學生,張伯苓的德育思想受到了嚴復的很大影響。嚴復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國民愚、貧、弱的問題,需要“鼓民力”、“開民智”和“新民德”,即體育、智育和德育并行并進,但就重要性而言,嚴復認為,“智育重于體育,而德育猶重于智育。”由此看來,嚴復認為,德育是“三育”之首,是育民的重中之重。張伯苓指出:“教育一事,非獨使學生讀書習字而已,又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進而不偏廢。”[8]這標志著張伯苓德育思想的初步形成。1919年張伯苓在作“以社會之進步為教育之目的”的講演時還提出,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高低不能以普通的“不罵人、不偷、不怒”等為標準,應以“能促進社會進步為個人道德的客觀標準”,一個人“能與社會公共事業(yè)盡力愈大者,其道德愈高。否則,無道德可言”[9]。從而,張伯苓把個人品德的自我修養(yǎng)與社會責任相聯系,與社會公德相聯系。之后,張伯苓德育思想愈加豐富和發(fā)展?!耙缘掠秊槿f事之本”思想的提出,是張伯苓德育思想發(fā)展的高峰。
二、張伯苓德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張伯苓的德育思想是其整個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德育的目標、德育的內容和德育的方法等方面。
1.德育的目標
在張伯苓的德育思想中,德育目標確定的立足點是如何“醫(yī)治”當時中國的“愚”、“弱”、“貧”、“散”、“私”五大弊病。他認為,“上述五病,實為民族衰弱招侮之主因,苓有見及此,深感國家缺乏積極奮發(fā)、振作有為之人才,故追隨嚴范孫先生,倡導教育救國,創(chuàng)辦南開學校。其消極目的,在矯正上述民族之??;其積極目的,為培養(yǎng)救國建國人才,以雪國恥,以圖自強。”[10]正是基于教育救國改造國民性的目的,他在南開大學創(chuàng)辦伊始就著力“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造就具有“現代能力”的人才。張伯苓之所以在教育中強調“為公”為先,是因為他認為在當時國人的五種弊病中“私”最可怕,“私是五大魔之首”,[11]因為“私能破壞一切,它能使你忘了民族,忘了國家;它能使你滅掉良心,拋棄人格;它能使你甘心為惡而可以悍然不顧一切;它能使你只知有個人而不知有團體?!保?2]“‘自私’實在是中國民族一種最大的劣根性。這種‘劣根性’若是不從根本上鏟除了,中國人非當亡國奴不可!”[13]針對此,他曾反思道:“我以前終以為中國之積弱,是只在我們個人沒有能力,所以一切不能與外人并駕齊驅…迨之近來,因經多方觀察,覺中國至深之病,實不在個人之沒有能力,而在個人之缺乏合作精神。”[14]所以,他認為當務之急,就是使人民團結起來,相互合作,有組織能力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他說:“南開精神不可變,一致為公,始終不渝。余敢斷言,將來做事能以南開精神成功者,即‘為公’二字?!保?5]
顯然,張伯苓提出了德育的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造就具有“現代能力”的人才。既要培養(yǎng)學生“公而忘私”、“愛國愛群”的道德觀念,又要訓練學生“智勇兼?zhèn)洹?、“文武雙全”為國效力的能力,最終“為社會謀進步,為公共謀幸?!?。[16]
2.德育的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在德育內容上,張伯苓最為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把“愛國”看作學校育人工作的第一要義。他說:“廣義言之,學校則教之為人,何以為人?則第一當知愛國?!保?7]他把培育愛國精神,陶冶愛國情操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原則,并親自制定“公能”校訓,把“愛國為公”作為“公”的不爭內容。張伯苓的愛國教育思想十分豐富而深刻。首先,他認為,“愛國心是聯合國民的公共繩索”,[18]并深刻地提出,“余深信今日中國最要者為聯合,欲聯合則必須有一公共之繩索以束縛之”,[19]這一“公共繩索”就是“愛國心”??梢?,張伯苓把愛國精神看做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基礎;其次,張伯苓強調愛國要積極主動,互相推動,互相激勵,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他認為:“人之愛國,不可徒存消極主義,而獨善其身,必也有動人之力,如火把燃,自燃之后且能助燃,以次相燃,則功著矣”。[20]這樣“方為真正之愛國”[21];再次,張伯苓認為愛國要作具體分析,不能囿于家族主義的孝心,他說:“吾對于吾國固應愛重,然不良者,必隨時改革,所謂愛而知其惡也”,[22]即要清醒看到國家的不足,不斷進行改革,推動國家進步。同時,張伯苓也不提倡狹隘的愛國主義,他要求青年具備世界眼光,成為“世界之健全分子”,[23]“以今日之國界甚狹,吾等應思教育青年,當以萬國大同為志也”[24];最后,張伯苓格外強調只有把愛國精神與救國能力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救國的愿望。他說:“愛國可以出乎熱情,救國必須依靠力量。學生在求學時期,必須充分準備救國能力;在服務時期,必須切實實行救國志愿。有愛國之心,兼有愛國之力,然后始可實現救國之宏愿?!保郏玻担?/p>
(2)人格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從個人修身的角度來看,張伯苓十分重視對學生的人格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他認為:“研究學問,固然重要,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個人人格是很緊要的”。[26]并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27]他把人格的培養(yǎng)歸納為五個方面:立志、敦品、勤勉、虛心、誠意。人格的培養(yǎng),不僅需要理論的陶冶,更需要行為的實踐,為此,張伯苓專門在校門一側設立一面整容鏡。鏡上刻著嚴修書寫的:“面必凈,發(fā)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28]這種生動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使學生出入校門有所儆戒,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著力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但是個人修身并非僅是強調個體道德素質的提高、道德境界的升華,而是需要將這種高尚的道德品質拓展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任之中。
(3)社會理想的教育張伯苓在重視對學生的人格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的同時,還非常重視社會理想的教育。張伯苓的“教育救國”之志即是為了實現服從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社會的根本改造的社會理想教育的一種體現?!跋葧r教育為揚名聲,顯父母,而今日則迥乎異矣!教育為社會謀進步,為公共謀幸福;教育為終身事業(yè)life work予于此至死為止。”[29]張伯苓從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訴諸自我、潔身自好、家庭本位的“小我”的個人理想中跨越出來,放眼社會與世界,倡導實現“大我”的社會理想。他還說:“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國現代化,我中國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適當的地位,不致受淘汰。”[30]張伯苓的社會理想教育是建立在深刻的現實反思和強烈的責任應當的個體覺悟的基礎之上。這種社會理想教育體現在,一方面對于青年學生進行的立志教育,這種志向不再是舊道德規(guī)范因襲下的為了“揚名聲、顯父母”,而是現實國情下的為了國家之振興、社會之進步和人民之幸福;另一方面,希望訴諸教育之力量,進行國民性的根本改造,最終實現強國富民的美好愿望。
3.德育的方法
張伯苓德育思想中包含著豐富而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這些方法體現在張伯苓的“南開”教育實踐中。
(1)“學行并重”方法這種德育方法強調教師要教書育人、“學行并重”,是張伯苓針對傳統德育模式的弊端提出來的。他說:“現在社會上的變遷很大,而多流于偏廢,只重物質,不重道德。盡管‘學富五車’,而行為可以絲毫不顧。這種錯誤,我們既已覺察出來,就應極力矯正,學行并重,才可免畸形發(fā)展的弊病”。[31]所以,他強調教師既要“教學生學”,還要更進一步,“教學生行”——“行做人之道”,即教書育人。在德育實踐中,張伯苓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處處做學生的榜樣,教師不但要擔任規(guī)定的學科教學,還必須擔負起指導學生社團和課外活動的任務,以幫助學生提高思想素質,增強公德心,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自己在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時,總是以自己的愛國熱情、積極的愛國行動給學生以示范和感化。他指出:“任教育者當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較課堂講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理計?!保郏常玻?/p>
(2)隱性教育的方法這種德育方法將德育寓于文化活動、校風建設和體育運動之中,以文化活動、校風建設和體育運動作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道德精神,是張伯苓德育思想中一個極富光彩的部分。在南開教育實踐中,張伯苓十分重視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如利用紀念日開展愛國宣傳,編演愛國內容的話劇,開展時事辯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在看到青少年學生思想單純,自制力薄弱,可塑性極強的特點,環(huán)境對其品德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他強調要培養(yǎng)救國救民之棟梁,良好的校風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張伯苓明確提出:“個人固有之人格,學校應當有獨立之校風?!保郏常常輳埐哌€十分強調體育,不但看到體育可以強健國民,還看重體育在道德培養(yǎng)中潛移默化的作用,即“體育與道德”之間的密切關系。通過體育培養(yǎng)和塑造同學之間的密切合作和以集體為重的精神,從而消除中國人的偏私弱點,而這正是現代文明社會所必需的公民素質。
(3)社會實踐法這種德育方法主張德育面向社會,以社會實踐育人。張伯苓十分重視社會實踐在德育中的作用?!皬埐咧鲝?,學校的建立要合乎國家需要,人才培養(yǎng)要適應社會需求,要‘謀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之聯絡’?!保郏常矗菰谀祥_教育實踐中,他強調德育要面向社會,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他積極組織學生參觀和調查,讓學生接觸實際,了解社會,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他提倡在大學和中學設立社會調查課和觀察課,將實踐育人制度化。20世紀20年代末,他曾針對于日本軍國主義加緊侵入我國東北地區(qū),在南開大學設立東北研究會,組織師生研究東北的地理、經濟和遭受侵略情況,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張伯苓德育思想對現代德育的有益啟示
當前,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德育也面臨新的外部環(huán)境,特別是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以及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增強,迫使德育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社會形勢的發(fā)展。研究張伯苓的德育思想,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多方面的有益啟示:
1.“以德育為萬事之本”,凸顯德育的首要地位
張伯苓說:“以德育為萬事之本”。針對中國的積貧積弱,他曾反思道:“因經多方觀察,覺中國至深之病,實不在個人之沒有能力,而在個人缺乏合作精神”??梢姡选叭狈献骶瘛笨醋髦袊e弱的病癥所在,因而,他認為中國人最需要的就是一個“公”字,所以,南開教育最為注重學生道德品質、公德意識的培養(yǎng)。張伯苓“以德育為萬事之本”的思想,針對當前德育地位不受重視、德育效果不甚明顯的現象,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學者提出,“體育不合格是廢品、智育不合格是次品、德育不合格則是危險品”,這種提法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及其方向功能的保證作用,與張伯苓德育思想中德育的首要地位不謀而合。從國內視野來看,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精髓和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根本,成為了當今中國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統領著其他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體現出的德育的價值導向功能需要予以落實和保障。但是在落實和保障德育實施的過程中,德育曾一度面臨尷尬的境地,表現為“喊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做起來不要”的形式性口號。從國際視野來看,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要步入世界先進民族之列,必須切實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質,而基本素質包括德、智、體諸方面,其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意義尤為重大。德育的實效性不足或功能發(fā)揮不夠,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重大轉型時期,思想觀念領域復雜多變,各種矛盾凸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有賴于對德育的高度重視。因而借鑒張伯苓“以德育為萬事之本”的思想,著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2.“三育并進而不偏廢”,強調德育與智育、體育全面發(fā)展的協調性
張伯苓把現代人才應具備的素質歸納為“公”、“能”二字,倡導“公”、“能”教育,將教育目標確定為“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造就具有“現代能力”的人才,由此他倡導“三育并進而不偏廢”[35],這不僅明確地提出了“德智體”三育,而且指出了三育的關系,特別強調“三育并進”,更用“不偏廢”來說明德育、智育和體育“并進”的狀態(tài)和程度。實際上,這就是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的全面發(fā)展。此外,張伯苓不但強調“三育并進”,還十分重視德育與智育、德育與體育之間相互支持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即強調“三育協調”?!敖虝恕⒌掠辽稀钡哪康男灾赶蛞恢笔侵袊鴤鹘y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也是現代學校教育的根本,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是教育的根本前提。然而,當今的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還存在著片面地強調智育忽視德育和體育的傾向,表面看來,這是由于現代社會巨大的競爭壓力給學校教育的評價機制造成負面影響的結果,但從根本上講,還是由于現代社會的人們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把握不夠全面。張伯苓非常重視學校之體育,并對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指出:“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36]2007年4月23日,胡錦濤在加強青少年體育和網絡文化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體育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發(fā)育、審美素養(yǎng)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使廣大青少年在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的同時,鍛煉和發(fā)展身體的各項素質和能力,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37]因此,借鑒張伯苓德智體“三育并進而不偏廢”,造就具有“現代能力”人才的思想,當今教育不但要堅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還要有意識的將德育寓于學校智育、體育活動之中,增強德育的滲透性,真正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3.“學行并重”,突出德育的實踐性
張伯苓主張教師要教書育人、“學行并重”,將德育寓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中,鼓勵學生接觸實際、了解社會,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錘煉道德品質,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對于教育者而言,在傳統的德育模式中,往往以道德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課堂灌輸為主要方法,造成了德育的強制性、被動性以及德育工作和實踐活動相脫離的“兩張皮”現象。在德育過程的“知、情、信、意、行”五大要素中,往往只停留在道德認知灌輸的層面,而對思想品德教育對象的“情、信、意、行”上缺乏有效手段,因而造成德育的實效性大大降低,這樣的德育結果是使得教育對象形成“表里不一”的雙重人格。德育活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思想、情感上的互動和交流的過程,受教育者并不是知識接受的機器,不能將其放在完全被動接受的位置,德育也并不是將知識的傳播作為第一要義,而是將品德的培養(yǎng)、情操的陶冶作為首要任務。德育實踐中出現的“5+2=0”甚至“5+2<0”等與教育目的背道而馳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德育的社會實踐性的忽略所造成的。因此,借鑒張伯苓“學行并重”的德育觀念,這啟示我們今天不但要開好德育課程,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的提高,更要從實踐上注重德育,在社會實踐中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奉獻社會、培養(yǎng)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形成‘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38]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造就具有”現代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南文.大學校長的豐碑[N].光明日報,2005-04-29(03).
[2][4][5][6][7][8][9][10][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26][27][28][29][30][31][32][35]王文俊等編.張伯苓教育言論選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杜,1984:247,246,1,126,243,1,64,244,198,199,195,155,56,67,57,58,30,31,30,58,58,146,1,246,67,181,151,97,1.
[3][17]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146,170.
[25]梁吉生.張伯苓的大學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6.
[33][34][36]轉引自梁吉生.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107,376,141.
[37]胡錦濤.加強青少年體育和網絡文化建設工作[N].中國教育報,2007-04-24(01).
[38]薛進文,侯自新.張伯苓教育思想的現代啟示[N].中國教育報,2006-04-03(02).
[責任編輯:孫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