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奔馳在筆直的柏油馬路上,越往目的地行走,越有一種直破天際的感覺。七百多公里的一路顛簸,終于來到了這片海拔高達三千五百多米的神奇土地。名副其實的天邊若爾蓋宛如一塊藍綠色的寶石鑲嵌在川西北高原,瑰麗多姿,光彩奪目。
這里離天很近很近,仿佛能觸摸沾滿雨露的星辰。
這里離喧囂很遠很遠,仿佛能撫摸散發(fā)花香的云霞。
若爾蓋,一方美麗神奇的凈土,風光旖旎,繽紛多彩。這里有雄奇壯美,浩浩蕩蕩的九曲黃河第一灣;這里有風姿綽約,如夢似幻的夢境花湖;這里有“東方小瑞士”之稱的宗教圣地——郎木寺:這里有全中國獨一無二的寺廟里的書院——達扎書寺。
九曲黃河第一灣
從小就讀唐朝詩人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卻不知這黃河之水到底從哪里來?,F(xiàn)在算是知道,原來這“天上”,正是天邊的若爾蓋。
唐克鄉(xiāng),是一個不大的鄉(xiāng)鎮(zhèn)。然而幾乎在中國的所有分省地圖上都找得到它。地方不大,名氣卻不小。黃河在這里折向西北流入甘肅,又回到發(fā)源地巴顏喀拉山,形成第一個拐點,造就了壯美的九曲黃河第一灣。
黃河第一灣吮吸著來自若爾蓋草原,被稱為世界上面積最大、最原始的高原濕地的乳汁,雅致、天然,沒有任何雕飾,沒有險峻的高山峽谷和驚濤駭浪,平緩開闊的河州,水流清澈舒緩,靜靜流淌,從容安詳。
山坡上的觀景臺是觀望黃河第一灣全景的最佳位置。順著棧道,我們從山腳一直爬到了山頂。
隨著登山高度的增加,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黃河第一灣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沿山而上,到達索克藏寺旁的第一個小平地上,駐足眺望:白河從西南方緩緩而來,一路在島嶼、紅柳林、草地上靜靜流淌。白河在黃河“s”型頂端與黃河吻合為一體,沒有張揚,沒有喧囂,像一對情侶,大愛無言,默默攜手進入婚姻的殿堂。再攀上第二個山地平臺處眺望,河岸邊,緩坡處幾座紅色的廟宇、幾座白塔,經(jīng)幡飄揚。遠處天與河相連,黃河從天邊彎彎曲曲、慢慢悠悠而來,有大美而不言之氣概。白河與黃河的交匯處,像一棵樹干上的兩個枝丫,接合得那么圓滑,那么自然,那么優(yōu)美。再向上攀登,到了山的最高處,那景色更是迷人,白塔古寺、牛羊帳篷、裊裊炊煙、藏族村寨,點綴在廣闊無垠的草原。第一灣,就像廣袤草原上的一條晶瑩玉帶,曲曲折折蜿蜒在這片川西北高原上。
下到黃河邊,零距離接近第一灣,又發(fā)現(xiàn)黃河是那么靜謐、安詳。沒有壺口瀑布的一瀉千里,氣勢磅礴;沒有錢塘江的排山倒海,氣壯山河;有的是清澈、寧靜、凝重、陰柔、深情。
喝一口黃河水,品味母親乳汁的甘甜;捧一手不黃河土,追思先輩艱辛的旅程;站在天地相連的起跑線,放飛古老民族的無限希冀與憧憬。
這就是壯美的九曲黃河第一灣。
夢境花湖
這里沒有洞庭湖的浩然蕩氣,橫無際涯;這里沒有鄱陽湖的吞吐天地,容納江河;這里沒有西湖的傾國傾城,貌美天下;這里只有無邊的寧靜,無限的祥和。這就是黑頸鶴的故鄉(xiāng),有著“地球之肺”之稱的花湖。
若爾蓋花湖宛如處子靜臥蒼翠碧綠的大草原,好似玉女出浴芬芳四溢。在滿眼鋪呈的綠色里,在湛藍蒼穹的覆蓋下,靜謐的花湖晶瑩剔透,一碧萬頃,時不時冒出一連串小泡泡,像是地球在呼吸。
滿天的云躺在湖水里,隨風飄蕩,隨波起伏;滿湖的花開在云影里,如詩如畫,美輪美奐。人躺在三百多萬畝的花叢中,不覺有一種“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釋然心境。靜靜的棧橋,深邃的湖水,青青的草甸,皚皚的雪山,悠悠的歌聲,飄揚的經(jīng)幡,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的和諧畫卷。
一陣風吹過,沉沉入睡的花湖睜開惺忪的眼睛,天地間充滿靈動而清新的氣息。七月的花湖是最美的,有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美妙景致。夏日和煦,草長鶯飛。湖畔云霞萬里:湖岸蘆葦豐茂:湖中花朵嬌艷,把純藍的湖水染成淡淡的藕色,時深時淺,像少女低頭時臉頰的一抹緋紅,賞心悅目,美不勝收。野鴨、黑頸鶴常棲于湖畔,嬉水自樂;土狗、野兔穿梭出沒;天鵝、白鶴成群結(jié)隊,或舞姿翩翩,或翱翔于藍天;歡快的百靈鳥在空中翻飛、身臨其境,猶如進入夢幻的動物王國。
有人說花湖是一座小小的寂寞的城,她柔弱、寬容、淡然而又不失豐富、飽滿,而我卻說:花湖更像一位博大的母親,以寬闊的胸懷,包容著一切的一切,滋養(yǎng)著這塊土地上的生靈,不求回報,只圖奉獻。七十年前,她滋養(yǎng)了數(shù)萬饑寒交迫的紅軍;七十年后,她又滋養(yǎng)了成千上萬慕名前來的游人的雙眼。
花湖就是如此的簡單,如此的靜美,不由在寂寞中生出妖嬈,在肅穆中生出壯麗,在平凡中透出華美。
花又開了,花開成湖,花湖如夢,在心靈深處,靜靜綻放,像夢一般。
印象郎木寺
郎木寺,一個因其地貌特殊,環(huán)境清幽,景色優(yōu)美,風情濃郁,而被稱為“東方小瑞士”的藏傳佛教圣地。一條小溪從鎮(zhèn)中流過,成為川、甘兩省的分界線,融合了藏、回兩個和平共處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廟各據(jù)一方地存在著;拜大佛,做禮拜,小溪兩邊的人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著對信仰的執(zhí)著。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心與心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小溪的這一邊,人們心中供奉著至尊釋迦牟尼;而另一邊的人們,心中卻膜拜真主阿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世界上最寬廣的莫過于人的胸懷,幅員區(qū)區(qū)幾里的郎木寺,佛教與回教相生相容,和諧共處,不管是藏族還是漢族,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在這里享受著和諧的靜謐,信仰的自由,生活的美好。
如果不曾踏上這片全民信教的熱土,如果不曾到過郎木寺這個小鎮(zhèn),也許永遠也看不到讀不懂藏傳佛教的博大精深。
在通往郎木寺的路上,我的心不時地被震撼著,看到成群結(jié)隊的信徒從遙遠的故鄉(xiāng)開始,手戴護具,膝著護膝,塵灰覆面,沿著道路,不懼千難萬苦,三步一磕,前往朝圣。就這樣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堅強的信念,步步趨向圣城,漫漫長路上留下朝圣者的身影。有年過花甲的老人,有燦爛笑容的小孩,有美貌如花的婦女,有身強體壯的男人。他們重復著用身體丈量家鄉(xiāng)與圣地之間的距離,懷著虔誠的信仰,一了朝圣的心愿,祈求神靈的保佑。站在寺院門口,周圍滿是磕頭的朝圣者此起彼伏的身影,他們輕輕的念經(jīng)聲、手套與石板摩擦的唰唰聲、大經(jīng)筒旋轉(zhuǎn)時清脆的鈴鐺聲、寺廟里喇嘛念經(jīng)的梵音……混雜在空氣中,讓人心性寧靜。
佛教是信仰,對于信徒來說是一種關乎生命的精神寄托,每個信徒都在生命的進程中虔心領悟佛道參禪,祈求來世的幸?!鸾淌巧衩氐?,虔誠地轉(zhuǎn)著轉(zhuǎn)經(jīng)筒的老人,我們永遠讀不懂她的眼神;雖說哼唱著六字真言,我們卻不懂其真諦;磕長頭是怎樣的頂禮膜拜……佛教是敏感的,在信徒面前我們默默地像他們一般雙手合十祈福上天;不敢去打擾頌經(jīng)、辯經(jīng)的信徒,只好在一旁合上鏡頭靜觀他們……
寺院里的書院
在縣城旁邊,有一處宏大的建筑——達扎寺院。這座寺院跟其他寺院一樣,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有著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然而,不一樣的卻是,在這座寺院里還有一座藏書量高達近十萬冊的書院。書院遠離城市的喧囂,與周圍的藏式建筑,白塔融合在一起,更顯出寺廟中讀書人那“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的釋然情懷。
走進達扎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學大師任繼愈先生的題詞“達扎吉祥善法寺,藏文化圖書館”。暢游其中,仿佛走進了中外文化的展覽廳、藏族歷史的博物館、佛教文化的陳列室。整個書院藏書近十萬冊,卷帙浩繁,浩如煙海,使恢宏的達扎書院好似一位厚重睿智的高僧大德,將佛教的博大精深書寫在泰然的言語中。來到圖書館便感覺到知識的浩瀚,桌上密密麻麻擺滿的不僅有各類藏文,漢文書籍和珍貴佛教典籍,還有供當?shù)厝罕婇営[的百科全書、科普雜志。原來,這里的僧人除了辯經(jīng),學法以外,他們也在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當?shù)匕傩盏娜粘I钆艖n解難,為古老的藏傳佛教文化注入新鮮的活力,也解決了一些科學無法解決的難題。尤記得一位很有名的科學家曾經(jīng)說過,當他在科學的知識里找不到答案時,佛學的博大精深為他釋疑。
在書院里,最珍貴的要屬成列在博物館的那些藏族人民用智慧和心血精心制作,歷經(jīng)無數(shù)歷史變遷在異常艱難的環(huán)境下悉心保護下來的各種金銅佛像,宗教文物。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幅就是九世班禪大師肖像的織錦唐卡,是十世班禪大師贈送給達扎活佛的。這幅唐卡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愛國實業(yè)家為感謝九世班禪大師的知遇之恩,特意贈送給九世班禪大師的。滄海桑田,斗轉(zhuǎn)星移,斑駁的唐卡宛如皚皚雪山,凝結(jié)藏漢民族團結(jié)互助,親如一家的深深情意,激勵著生活在草原上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團結(jié)一心,開拓奮進,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和諧。
佇立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寺院里的書院佛光普照、書香四溢,以其曠世未有的絕代風華引領著眾生走向文明富裕、和諧發(fā)展的極樂世界。
這就是若爾蓋,但又并不是全部的若爾蓋。如果你能夠?qū)⒛_步踏上這片處子般的大地,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在都市里苦苦尋找的美麗與真誠,它并不曾失落,它就在這里。它就是高原牧人那沒有一絲陰影的微笑,就是草原少女明如清澈泉水的眼睛,就是你努力靠近另一種純真與善良的腳步,就是高聳入云的雪山上,那一只倔強飛翔的蒼鷹!
啊,圣地秘境——天邊若爾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