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08年10月26日至28日,受孟加拉灣低渦外圍云系北上影響,西藏中東部遭受了大到暴雪的襲擊。其時,西藏作協(xié)正在林芝地區(qū)波密縣籌辦全區(qū)作家筆會,26日傍晚,當我們先遣小組抵達波密時,天空已陰沉下來,開始飄起了雪花,一夜只聽窗外淅淅瀝瀝的聲音不斷,早上起來一看,滿目冰雪世界,波密縣城的積雪厚度達到7厘米,從住處到縣委大院短短的50米路程,卻因融雪積水太深而無法穿行。因大雪造成全縣停電,周邊農(nóng)牧區(qū)已傳來受災的消息,全縣干部職工都投入到了抗雪救災工作之中。從林芝地區(qū)所在地八一鎮(zhèn)前往波密的公路已阻斷。筆會自然不能在波密召開了,經(jīng)與文聯(lián)作協(xié)領導和林芝地委商量,筆會改在八一召開。28日。得知通往八一的色季拉山越野車可以通行,我們一行4人匆匆上路,沿途被大雪壓斷的合抱大樹隨處可見,色季拉山頂?shù)姆e雪深達60公分,是公路交通部門用了兩天才搶通的。這場早到的大雪,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后來逐步得知,林芝地區(qū)并不是這場大雪的重災區(qū),這場大雪的重災區(qū)在與林芝相鄰的山南地區(qū),那里有5個縣遭受了相當嚴重的大雪災害。筆會結(jié)束返回拉薩,瀏覽一段時間以來的報紙,多是山南地區(qū)抗雪救災的報道,其中許多基層黨員干部的典型事跡,讓文聯(lián)的文藝家們深受感動,紛紛表示要前往災區(qū)一線采訪抗雪救災的先進人物和事跡,接受教育。西藏文聯(lián)黨組把深入西藏抗震、抗雪災一線采訪先進事跡作為一次重要實踐內(nèi)容,安排到了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學習調(diào)研階段中,我受指派帶領一個小組,前往山南雪災一線采訪學習。
初冬的雅礱大地,陽光和煦,絲毫看不出曾經(jīng)的雪災痕跡。前往地委宣傳部接洽,宣傳部長崗青建議我們?nèi)ュe那縣,據(jù)他的介紹,那里是山南地區(qū)受災最嚴重的地方,許多抗雪救災中涌現(xiàn)的先進人物,也都出在那里。崗青部長隨口說出了好幾個名字,看得出來,他對這次抗雪救災中出現(xiàn)的先進人物和事跡,了如指掌。正好,錯那縣委宣傳部部長李江龍剛從交通阻斷二十幾天的錯那縣庫局鄉(xiāng)出來,在家里休整幾天后要回縣里,我們于是結(jié)伴同行。路上,李江龍部長給我們講述了大雪之后庫局鄉(xiāng)的故事。
一、庫局鄉(xiāng)的故事
庫局鄉(xiāng)是錯那縣的一個邊遠鄉(xiāng),距縣城130多公里。10月26日,李部長陪同《西藏日報》副總編輯廖嘉興等4位記者組成的“雪域邊線行”采訪組,前往庫局鄉(xiāng)進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采訪,本計劃27號返回,卻被這場大雪阻擋,直到11月20日徒步離開,采訪組在庫局整整被困25天。在這20多天里,采訪組從雪災第一線發(fā)回了20多篇很有價值的報道,成為這次抗雪救災中的亮點。
庫局,又譯作“庫曲”,意思是“朝向有水的地方”。養(yǎng)育了近400庫局百姓的庫曲河,湍急地向東匯入洞嘎雄曲河。從10月26日開始,庫局的大雪一直下到28日凌晨兩點,全鄉(xiāng)交通中斷、電力中斷、通信中斷,庫局成為了大雪中的“孤島”。偏偏在這個時候,鄉(xiāng)黨委書記和鄉(xiāng)長都在縣里出差,無法聯(lián)系。怎么辦?鄉(xiāng)里在家的干部和陪同采訪小組的縣領導聯(lián)合組成了抗雪救災臨時指揮小組,28日,通過衛(wèi)星電話,臨時指揮小組與縣里和鄉(xiāng)領導取得了聯(lián)系,鄉(xiāng)黨委書記次仁多布吉一面指示副鄉(xiāng)長格桑卓嘎立刻了解庫局、桑玉兩個行政村的受災情況,一面給自己的弟弟次仁頓珠下了一道死命令:保證格桑卓嘎副鄉(xiāng)長的安全,她去哪你就去哪,副鄉(xiāng)長要出了事,唯你是問!
此后的事情證實了次仁多布吉的擔憂,就在去桑玉村查看災情的路上,格桑卓嘎突遇險情,幸虧次仁頓珠和另外兩個牧民相救,她才死里逃生。桑玉村距鄉(xiāng)政府5公里多,要是平時,也就是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可是,冰凌、雪崩、懸崖,這一段路等于鬼門關(guān)。在距鄉(xiāng)政府約一公里叫“由”的地方,帶路的邊巴占堆突然聽見山上一聲巨響,他大喊一聲“雪崩”,拉起格桑卓嘎就跑,不料格桑卓嘎一腳踩空,身體向左側(cè)幾十米深的庫曲河谷滑去,說時遲那時快,次仁頓珠和吉米緊緊抓住她的胳膊使勁拽了上來。驚魂甫定的他們抬眼一看,雪崩就在眼前,在他們的立腳之處,如果沒有巨石擋住,后果不堪設想。又走了不到兩公里,邊巴占堆聽到石塊從山上滾落的聲音,他又大叫“快跑”,大家拼命往前跑,等聽到雪崩的聲音落在身后時,他們剛剛走過的道路已被大石和積雪掩埋……
5公里多的路,他們整整走了9個小時。
在庫局鄉(xiāng)臨時指揮部,有一個特殊的成員,他就是擔任過庫局鄉(xiāng)黨委書記的60歲老人江措。大雪初停時,經(jīng)驗豐富的老書記就提出,庫局山勢險峻,雪后路險,尤其是雪后天晴暴曬,極易發(fā)生雪崩、泥石流,要堅決阻止牧民上山尋找走失牲畜。江措老人拖著在過去修路時受過傷的腿,在雪地里挨家挨戶勸說、做工作,硬是沒有讓一個牧民單獨出門,保證了大災面前人的安全。在牧區(qū),牲畜是牧人的衣食、希望乃至生命,為了牲畜,牧民們有時會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是要有干部站出來擔當起大家的主心骨。在桑玉村,也有一個像江措老人這樣一位主心骨。
二、找牦牛
洛桑是桑玉村的黨支部書記,當大雪降臨時,他想到了離村子6公里外的雄達自然村4戶牧民的安危,在第三天大雪漸漸平息之后,他和村副主任帶著5個精壯的小伙子上路了。山道險峻,厚厚的積雪把山路掩蓋得不辨一點蹤跡,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溝。7個人在雪地里艱難地移動,每邁出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氣,到下午3點,只走出了2公里。前方和身后不時傳來雪崩的轟鳴,再走下去,別說救人,恐怕連自己也要被困住,不得已,洛桑他們只能返回桑玉村。第二天天不亮,搜尋隊伍再度出發(fā),他們帶著十字鎬、鐵鍬清理積雪,但速度太慢,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跪在雪地里以膝當腳,速度要快得多。中午時分,他們到了洞日橋,這里離雄達村只有1公里多了。連日的大雪,把洞日橋窄窄的橋面變成了一道1米多高的雪梁,中間高兩邊低,雪梁的表面凍成了光滑的堅冰,稍不小心,就會掉到河里。為了安全,搜尋小組跪著挖開冰雪。20多米的小橋,他們整整花費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
到達雄達村,鄉(xiāng)親們都還安好,但全村在勒巴多牧場集體放牧的1300多頭牦牛下落不明,生死未卜。牧民們見到支書,紛紛要求出去找牦牛,洛桑心里清楚,要堵住大伙,只是權(quán)宜之計,根本還是要想辦法把牛找回來。10月31日晚,洛桑與翻山越嶺回到村子的村主任朗嘎商量,連夜召開村民大會,大家心里很清楚:暴風雪已經(jīng)過去6天了,再不采取行動,大伙一年的辛苦都將成為泡影。不能讓群眾的財產(chǎn)因雪災遭受更大的損失,更不能讓已經(jīng)脫貧的群眾因雪災返貧。村黨支部當即作出決定:以青年黨員為骨干。組成牦牛搜救突擊隊。通過衛(wèi)星電話報告了鄉(xiāng)黨委,報告了縣委,縣鄉(xiāng)兩級經(jīng)過慎重考慮,同意了他們的方案。
聽說要組織牦牛搜救突擊隊,全村的青壯年爭先恐后報名,一支29人的找牛隊伍連夜組織起來了。11月1日上午7時整,突擊隊頂著刺骨的寒風、踩著厚厚的積雪向勒巴多牧場出發(fā)。勒巴多牧場距離桑玉村13公里,距離洞日橋7公里。有了上次的經(jīng)驗,一到洞日橋,大家便跪在雪地里鏟雪,想到回來時要帶著牦牛下山,大家特意把雪路加寬了許多。沾滿冰雪的衣服被凍成了“鎧甲”,雙腳失去了知覺,紅腫的手上裂開的大口子,滲出的鮮血染紅了白雪……大家全然不顧,心里只有一個念頭,趕快把牦牛找回來。9個多小時后,突擊隊接近了勒巴多牧場的一個山口,對面的山谷里傳來牦牛的悲鳴聲,大家不由得加快了腳步。登上山頂一看,大家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山谷兩端被高達十多米的雪崩堵得嚴嚴實實,開始融化的積雪和冰水匯集在山谷中央,形成了一個冰冷的“堰塞湖”,周邊陡峭的山坡上,數(shù)百頭牦牛擁擠在一起,水邊倒臥著十幾頭牦牛,一動不動。突擊隊在厚厚的積雪中開出道路,把被困在這里7天的牦牛一頭頭從山谷里牽出來。就這樣,29位牧民突擊隊員,在齊腰深的雪地里,用雙手、肘臂和膝蓋,硬是開出了一條長達7公里的生命通道,沿著這條通道。桑玉村群眾被困在大雪中的350頭牦牛安然返回了安全地帶。洛桑后來估算,如果按每頭牦牛3000元的平均價格,這次雪地營救,突擊隊為群眾挽回的經(jīng)濟損失有100多萬元。
聽著李部長的講述,不知不覺,時間已過去三個多小時,錯那縣到了。出了澤當鎮(zhèn)不久,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皚皚白雪,山谷之中,積雪更是深及膝蓋,可見一個月前的雪災是什么樣的情形。沿途被庫局鄉(xiāng)的故事所吸引,沒覺得什么,到了錯那縣城,便真正感受到了風雪的含義??h城四周都還是茫茫雪原,氣溫很低。到達縣城,李部長便把我們帶到縣里唯一的賓館,找縣里的領導接治工作。據(jù)說,從10月26號以來,縣抗雪救災指揮部就在這里辦公。因為雪災時期,全縣停電,只有這里有發(fā)電機,而且,當時電信不通,大雪使近在咫尺的各部門領導也很難聯(lián)系上,因此縣委縣政府決定在這里成立指揮部,以便統(tǒng)一調(diào)度,加強聯(lián)系,事實證明,這個決策非常見效。我們到指揮部的時候,指揮部副總指揮、縣長松嘎正在審查各鄉(xiāng)鎮(zhèn)上報的災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他撥弄著計算器,緊鎖眉頭詢問旁邊的人員,看得出,他還沒有完全從雪災的陰影里擺脫出來,言談話語間,還有許多抗災時的急躁。壓力,在他的談吐舉止間明顯地流露出來。等到他把事情處理完畢,天已黑盡了,我們在飯桌上一邊共進簡單的晚餐,一邊聽這位第一線的副總指揮給我們講述雪災突降后的情形。
三、雪后幾天
10月26日的大雪,準確地說是從10月26日15點38分開始,錯那縣境內(nèi)普降暴雪,降雪時間達31小時48分,總降雪量達106.6毫米,積雪厚度66.6厘米,局部積雪達到1.5米以上,口徑上說,這是錯那縣有氣象記錄48年以來最大的降雪。而許多70多歲的老人說,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雪,天像要塌下來一樣。
大雪突降!全縣11個鄉(xiāng)鎮(zhèn)中9個鄉(xiāng)鎮(zhèn)道路不同,通信中斷。更為嚴峻的是,這里的牧民傳統(tǒng)上每年藏歷9月15號以后開始從夏季牧場往冬季牧場轉(zhuǎn)場,這時離轉(zhuǎn)場的時間還有7、8天,絕大部分的牧民和牲畜都還在高山放牧點上,上報失蹤人員558名。
怎么辦?首先確保人的安全1 26日晚上。縣委立即啟動防抗災應急預案,晚上12點,召開了全縣在家領導和各部門負責人緊急會議,成立“10.26”抗災指揮部,第一件事,組建搜救工作隊,各鄉(xiāng)鎮(zhèn)迅速組派搜救小組上人員,動用各種通信設備,全力搜救被困和失蹤的558人。從26日到30日,各搜救小組傳來消息,絕大部分人員都已找到或取得了聯(lián)系,最后確認。只有四人在這次雪災中不幸遇難。在這樣的大雪面前經(jīng)驗不足,是這四個人遭遇不章的主要原因。松嘎縣長沉痛地說。這四人都是在大雪突降后,由于驚慌或者擔心家人,從放牧點往家里趕,因為風雪太大,迷路、凍餓、體力不支。其中有兩個人,已經(jīng)走到離縣城3公里的地方,一個人實在走不動了,另一人趕到縣城報信,等救援隊伍趕到,已經(jīng)晚了。牧民們?nèi)绻麍允卦诜拍咙c上,以現(xiàn)在這樣的應急速度,不會出大的意外,令各級領導揪心的是幾個在外的工作小組,其中就包括前往庫局鄉(xiāng)采訪的《西藏日報》記者和陪同人員一行8人,不過他們是有驚無險。
還有地區(qū)交通局的勘探小組一行五人,確認被風雪堵在了波拉山山口。地區(qū)的領導問縣長:還有多少生還的可能?這是多么嚴峻的問題!松嘎縣長事后說:那時心里真是一點底都沒有。想想,如果車輛正好停在陡坡下面,就有可能被雪崩掩埋;如果五個人在車上為了取暖不熄火,有可能窒息;如果五人棄車步行,那里前后20公里處都沒有村莊,后果也不堪設想……所幸這一切都沒有發(fā)生。10月27日下午,在他們被圍困一天之后,正好在波拉山放牧點的牧民扎西頓珠夫婦聽見了呼救聲,他們雙方同時清理積雪向?qū)Ψ娇繑n,用了好幾個小時才到了帳篷里,夫婦倆給大家燒水打茶,提供糌粑衣服,把帳篷里的火燒得暖暖的,為他們安頓好了臨時的避難所。
大災面前,應急處置第一,經(jīng)驗也非常重要,不然,人沒救出來,自己反倒會陷入困境,這些年對干部職工的應急教育,這時候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松嘎縣長說,比如雪災后許多鄉(xiāng)鎮(zhèn)失去聯(lián)系,大雪一停,有的地方就把移動電話的發(fā)射塔掃出來,把太陽能電池板、接受信號的“鍋蓋”掃出來,很快就取得了聯(lián)系。錯那鎮(zhèn)的黨委書記戴庭軍,帶著那個前來縣城報信的牧民去營救另一個人,就是因為他的經(jīng)驗,才沒有出現(xiàn)更大的問題。
四、鎮(zhèn)黨委書記
見到戴庭軍書記是第二天早上,因為他要趕到離縣城20多公里的吉松居民點安排災后的生產(chǎn),我們便跟他一同前往。吉松也是這次雪災的重災區(qū)之一,大雪之后,交通完全中斷,大小牲畜死亡900多頭,牧民們情緒很不穩(wěn)定。11月l號,戴庭軍帶著裝載車、貨車打通道路,牧民們的情緒才有些好轉(zhuǎn),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災后生產(chǎn)自救的階段了。
初見戴庭軍,不能想象他是一個重慶人。一張瘦削的臉黑黑的,一個月以來抗雪救災的辛勞都寫在臉上,在吉松,他用一口流利的藏話跟群眾交代災后生產(chǎn)生活要注意的事情,認真解釋自治區(qū)出臺的針對災區(qū)牧民在正常出欄率以外多宰殺部分的補貼政策,動員大家改變惜殺惜售的習慣,盡量提高牲畜的出欄率,緩解對飼草料的壓力,確?;A母畜種畜和幼畜安全過冬越春。我們跟著他走家串戶,看每家每戶吃的用的夠不夠,有沒有病人,有沒有柴燒,在吉松的半天時間里,他的嘴一刻沒閑過。安排完吉松的工作,已經(jīng)到了下午2點多鐘,顧不上吃飯,他又要前往下一個自然村,那里有牧民打來電話,說牦牛出現(xiàn)了類似口蹄疫的病情。災后最怕大疫,戴庭軍說,一定要提早發(fā)現(xiàn)提早預防。車行半小時,到了村子里,隨后步行幾十分鐘,來到放牧點。牧民們見戴庭軍來到,都熱情地圍上來,幾個牧民牽來了幾頭病牛。戴庭軍一一仔細看過,對隨來的獸醫(yī)交代如何治療,獸醫(yī)拿出消炎藥粉和注射針藥開始給牛消炎打針。我們很是吃驚,這個戴書記也真夠神啊,全懂。
我就是學畜牧獸醫(yī)的,戴庭軍靦腆一笑說,這些牛因為草被雪蓋住,在雪地里找吃的,嘴唇磨爛了,發(fā)炎,治療一下就行,好在不是口蹄疫。治療結(jié)束,他又順便到幾戶牧民家里查看災后安排,等我們回到村里的停車點,早已有許多村民攔在車旁,非要讓吃了飯再走,因為回鎮(zhèn)里還要到夏日居民小組看望災后受傷的洛桑云丹,我們一行又匆匆上路了,此時已經(jīng)下午4點。在縣城吃一碗面條,前往縣城邊上的夏日村,戴庭軍給我們介紹,災情發(fā)生后,夏日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洛桑云丹、副主任達瓦頓珠組織黨員7人、民兵16人,不等不靠,及時搶救被困人員,同時將放牧點被困的牲畜轉(zhuǎn)移到安全地點。10月26日至28日,他們成功搜救被困的11名放牧人員。27日到29日,他們23人靠人工開路50多公里,分別將夏日加木噶放牧點的620多只綿羊,門卓放牧點的300多頭牦牛轉(zhuǎn)移到暖圈,大大減低了因牲畜死亡帶來的損失。洛桑云丹的腿因此受了傷。副主任達瓦頓珠今年28歲,是砂石場的老板,今年剛剛?cè)朦h,雪災后,他不僅自己參加救護,還將自己的裝載機交給縣里統(tǒng)一使用,隨后幾天,到11月3號,又親自帶領司機搶通了200多公里的道路。戴庭軍感慨道:多好的基層同志啊,他們真正是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的堅強基石!
其實,眼前的這位戴書記,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基石。
10月27日晚7點,暴風雪已經(jīng)整整下了26個小時,正在鎮(zhèn)政府全力指揮抗雪救災工作的戴庭軍接到求救消息,有兩個夏日村3組的村民從門卓翻山返回鎮(zhèn)里,在離縣城不到3公里的地方,一個因體力嚴重透支實在走不動了,另一個冒雪爬回來求救。戴庭軍馬上安排回來求救的次仁吃一碗熱湯面,喝了一個小二鍋頭,還從商店給他買了一件羽絨服,讓他盡快恢復體力,一邊向縣指揮部匯報情況??h指揮部指示,早一分鐘出發(fā)受困的人就多一分希望。戴庭軍立即帶上身邊的兩名鎮(zhèn)干部,與縣委派來的4名武警戰(zhàn)士一起,由次仁帶隊,前往救援。此時,天已經(jīng)完全黑了,風雪依然很大,救援人員即使打著手電,能見度也只有2、3米,地上的積雪已經(jīng)達到80厘米厚,每前進一步都十分困難,次仁剛才回來的腳印已經(jīng)被風雪掩埋,他在風雪中漸漸迷失了方向。見此情景,戴庭軍要求大家一定要冷靜,并不停地向兩名干部和武警戰(zhàn)士喊話,讓大家互相照應,用喊話保持聯(lián)絡,努力辨認電線桿等標志物。深夜10點多,經(jīng)過全體救援人員的共同努力,終于找到了被困的牧民。不幸的是,被困牧民因為身體極度虛弱,加上在風雪中受凍時間太長而死亡。這時救援隊員們已經(jīng)全身濕透,衣服也都凍成了冰。等他們回到縣里,已經(jīng)是下半夜了,戴庭軍來不及更換濕透的衣服,又急忙趕到縣里參加縣抗雪救災指揮部的會議。后來,被冰水泡過的衣襪與肉皮緊緊地貼在一起,整個人也嚴重虛脫,而他僅僅休息了一天,又帶領干部群眾早出晚歸投入到了保畜、恢復生產(chǎn)的工作中。問起這段事情,戴庭軍卻對沒有救回被困的牧民感到遺憾。他說,如果他再堅持一會,我們就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罪也心甘情愿,我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責任。
在夏日村看望完洛桑云丹,已經(jīng)將近晚上7點,看一下這天的日程,中間除了吃飯,基本沒有休息,陪同的李部長告訴我們,這樣的時間表,在他們算是輕松的。晚上,我們采訪組邀請李部長、戴書記等一起吃晚飯,飯菜上桌,卻不見戴書記的蹤影。同行的鎮(zhèn)干部說戴書記一定抽空去輸液了。從大雪過后直到現(xiàn)在,因為體力透支,加上胃病復發(fā),他每天晚上還得抽空輸液。我們愕然了,白天看上去生龍活虎的他,原來全靠藥物在支撐。
五、“胖哥”邊巴格列和拉旺師傅
邊巴格列是我們此次采訪的“全陪”,一個風趣幽默的拉薩小伙。別看他年紀不大,在這次雪災中,也是一個人物。他也和李江龍部長一樣,是“著名的”庫局鄉(xiāng)的被困人員。他們和《西藏日報》的采訪組一起被困在庫局鄉(xiāng)20多天,在這20多天里,《西藏日報》對抗雪救災大量生動細致的報道,其中有一篇是寫他的。題目就叫《小事中的牽掛——“胖哥”邊巴格列抗雪救災二三事》,文章這樣寫到:
邊巴格列是縣文廣局副局長,別看是“局座”,才28歲,胖乎乎的,憨厚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0月27日上午,天正下著大雪,我們無法回縣里,只得又回到鄉(xiāng)里。得知我們又回來了,附近庫局村村民拉巴就急匆匆地跑過來,搓著手,不好意思地對邊巴格列說:“不知是啥原因,家里的電視沒信號了,麻煩你給看看行不?”邊巴格列二話沒說,冒著大雪,和拉巴一起出門了。邊巴格列深一腳淺一腳地跟著拉巴,到他家一一檢修接受天線和屋外線路,終于查明原因,修好了電視?;氐洁l(xiāng)里,身上濕透了,頭上全是水,不停地往下流著。
其實,像這樣被村民們喊去維修電視已不是第一次。從2003年大學畢業(yè)分到縣文廣局工作,他經(jīng)常下鄉(xiāng),到庫局來了不下十余次。那時路不通,他就和同事們一起坐車到洞嘎,再騎馬六七個小時到鄉(xiāng)里。他到庫局鄉(xiāng)的每一個自然村,村民們一見他來了,就說電視臺的“胖哥”又來了,趕緊請他檢修電視,看這看那,常常忙得飯也顧不上吃。漸漸地,他和大家都混熟了,這次到庫局,村民們見到他就熱情地打招呼,就像久別了的老熟人似的……
文章還很長,說了這位“胖哥”在雪災中的突出表現(xiàn)。我之所以引用上面這樣一段,是因為對“胖哥”邊巴格列的“小事”。我們也深有同感。就在我們隨同戴庭軍前往吉松時,“胖哥”邊巴格列又被一位村民攔住了,原因當然是電視機出問題了。邊巴格列跟這個老鄉(xiāng)繞進了家,不一會出來了,沒電,沒法檢查。一直等到戴庭軍的工作完成,電還沒有來。他知道還要到下一個放牧點給??床?,揮揮手對我們說:你們先走吧,等電來了修好電視我自己想辦法回來。開什么玩笑,這20多公里的山路,沒有便車,走路得3、4個小時呢。第二天問他昨天的事情,他說電來了之后檢查,壞了個零件,沒法修,拉回來了。問他怎么回來的,他笑著回答:吉人自有天相。
拉旺師傅是錯那鎮(zhèn)政府的司機,在鎮(zhèn)里采訪的時候,戴庭軍書記和達瓦次仁鎮(zhèn)長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他,可惜他當時正出車在外。從10月26日到我們采訪的時候,時間將近過去了一個月,拉旺師傅每天開車為鏟雪的裝載機運送油料,將修路人員送到指定地點,每天一大早出發(fā),夜里十一二點才能回來,有時候,車陷在雪坑里,沒有同伴,他就一個人跪在雪地里、泥窩里,一點一點把車弄出來。這一個月,他不知道自己的臉被白茫茫的雪光灼傷過多少次,掉了多少次皮,每天晚上睡下時仍然覺得臉上火辣辣的,手臂也奇癢難忍。由于長時間在冰雪中開車,在雪地里給裝載機加油,他的鞋子濕了又干,干了又濕,雙腳嚴重凍傷,每天回來,連鞋也脫不下,只能由愛人幫忙慢慢地往下拉,愛人心疼得眼淚直掉,他反過來安慰愛人:早一天打通道路,我不就可以早一天休息嗎?現(xiàn)在,全縣的道路都打通了,可拉旺師傅依然沒有休息,依然在路上奔忙著。我們第二天再到鎮(zhèn)里,剛好碰到他出車回來,問及他在抗雪救災中的事情,他只是簡單地說:我是黨員,黨員就應該這樣。
拉旺師傅的故事很簡單,人也默默無聞,但鎮(zhèn)里的同志們都說,正是這樣一些平凡小事,更能看出他的高風亮節(jié)。我們問不出他更多的事情,看見他又在擦那臺跟著他也沒有好好休息的皮卡車,趕緊拿出相機,留下這位平凡黨員的形象。
六、大雪中的“金珠瑪米”
前面提到的在波拉山口被困的5位勘探人員。雖然被牧民夫婦相救,住進了帳篷,但救援的各級領導并不知曉。10月27日晚8點,駐扎錯那縣的邊防某團接到了縣里的電話:5名工作組同志被困在波拉山口,情況十分危急。部隊立即集結(jié)搜救小分隊。7點30分,雖然暴雪還在肆虐,通往波拉山口的道路完全被大雪覆蓋,積雪深度達加厘米,搜救小組還是開著裝載機上路了。天越來越黑,駕駛裝載機的兩名機械手已經(jīng)無法辨認道路,戰(zhàn)士們就跑到裝載機前,趴在深深的積雪中辨認道路。隨同前往的地方醫(yī)療隊的同志緊緊跟在后面。時間一點一點過去,天氣越來越冷,雪依然下著,隊員們在積雪中艱難移動的雙腳也開始發(fā)麻。到了10月28日凌晨3點,搜救部隊只向山口前進了2公里。眼看隊員們體力透支,想到自己是來救人的,可千萬不能人沒有救到,自己還遭遇麻煩需要援助,部隊帶隊的副政委下令回撤,第二天天亮再來?;氐綘I地的副政委一夜未眠,10月28日早上7點,天還未亮,他就集合起隊伍,再次向波拉山口挺進。這時,連續(xù)30多個小時的降雪停了,太陽出來了,戰(zhàn)士們的信心大增,疲勞、寒冷似乎都感覺不到。28日晚上7時,整整12個小時的連續(xù)作戰(zhàn),搜救隊終于找到了勘探隊員。打通這短短12公里的通道,救援隊用了一共20多個小時。
這只是在這場大雪中,錯那駐軍全力協(xié)助抗雪救災的一幕。
災情發(fā)生后,邊防某團迅速啟動搶險救災預案,成立應急搶險分隊,主動請纓,緊急出動推土機、裝載機、電源車、救護車,攜帶大批防寒物資和食品藥品,兵分六路抗擊雪災。雪災初發(fā)的短短幾天,他們就協(xié)助縣里打通了浪波鄉(xiāng)、卡達鄉(xiāng)和吉蕪湖畜牧點與外界的交通,打通了錯那至波拉山口的積雪路段,成功營救了被困長達37個小時的5名勘探人員、61名嚴重凍傷生命垂危的牧民和1千多頭牦牛、1萬多只綿羊。數(shù)字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數(shù)字背后,是無數(shù)官兵的真情奉獻。10月29日晚上,夜幕已沉沉降臨,在吉蕪湖畔被困了3天的11位牧民焦急萬分。大雪覆蓋了牧場,660多頭牦牛無力地臥在雪地上,出門時帶的糧食、燃料都快用完了。望著四周的茫茫雪原,哪里是回家的路?突然,遠處傳來推土機的轟鳴聲,是解放軍的搜救隊伍來了。雖然還有幾十米的道路沒有打通,但11位牧民都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沖進雪地,張開雙臂,跌跌撞撞地迎向營救他們的“金珠瑪米”。
在到錯那采訪之前,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一篇生動的報道。講述的是錯那縣人武部部長粟檢楠的事跡。報道說他10月25日剛剛從內(nèi)地軍校學習回來。26日,整天天氣陰沉發(fā)悶,憑著在西藏當兵23年的經(jīng)驗,粟檢楠警覺起來:會不會有暴風雪?幾小時后,各方面匯集的信息印證了他的判斷。他當即組織召開會議,成立指揮部,連夜制定抗雪救災措施,啟動應急預案,要求實行24小時值班,并向全縣800多名民兵發(fā)出隨時準備抗雪救災動員令。災情發(fā)生后,粟檢楠迅速在錯那鎮(zhèn)集結(jié)民兵100人,作為救災機動力量。同時指揮全縣民兵按照就地就近的原則,打破編制限制,能編制納編,能動則先動,就近小集中,就地小編組,快速編成民兵救援突擊班11個、村互救組52個。全縣民兵在第一時間、第一現(xiàn)場收攏村民6850人,收攏大小牲畜近10萬頭,在災后72小時之內(nèi)自救互救搶通鄉(xiāng)村道路193公里,搶通牲畜轉(zhuǎn)移通道19處213公里,為錯那縣抗救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這次雪災面前,粟檢楠的反應,可謂迅速。當我們問及這個問題,粟檢楠想了想說:是軍隊的訓練,是素質(zhì),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時刻想著人民。我們采訪粟檢楠的時候,他正在亞瑪榮村回訪雪災中遭受困難較大的幾戶人家?!?0.26”大雪時,亞瑪榮村也是重災區(qū)之一,全村許多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牲畜飼料困難,粟檢楠組織民兵為他們送去糧食500多斤、罐頭100多斤、飼草料5000斤??粗跈z楠在老鄉(xiāng)家里跟大伙熱熱鬧鬧地聊著家常。我十分感動:有這樣的軍民魚水關(guān)系,我們還有什么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
尾聲
即將結(jié)束采訪的時候,我們本想請松嘎縣長再就“10.26”抗雪救災中他個人的感受講點什么,因為我們了解到。在抗雪救災最初的那些日子,他連日不休不眠,日夜督戰(zhàn)在第一線,始終身先士卒、以身作則。但他拒絕了,他說:抗雪救災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來之不易。但雪災對牧業(yè)的影響會延續(xù)3、4年,今后的工作還很多,任務還很重。
陳毅元帥有一首詩: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我借這首詩里贊譽的青松,獻給錯那縣抗雪救災中可敬的人們。
責任編輯:次仁羅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