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熱
我在夢中讀到一句日本詩,“死亡是熱的衣物上燒燼的殘片?!薄@詩的重點卻不是描述死亡,是用死亡來描述熱。并且,我在夢中就已明白這不是日本的詩,盡管它的風格有些近似那島國的深刻。為什么,夢中的我還在寫?緊接著我又寫下另一個毫不相干的句子:“我已感到你身上逼人的寒意?!薄@一冷一熱,這情感的兩個極端,又是為了誰?于是,我將寒冷的意象續(xù)成:“寒冷的北風把她的心穿透,孤立無援的愛情如今蜷曲在高加索,流放者于必經(jīng)之地灑下熱淚不由的放慢了腳步,這片寂靜的土地沒有太多的熱情。”——最后,真相大白,我還是祈盼著熱而終于落空了。我決定作最后一搏,不惜用死亡來喚醒它。
日記
日記本該記夢?!兑住贰抖Y》俱有夢占,《左傳》亦重其驗。而??嗖荒苡洠w夢之纏綿真實,系于一覺,醒后獨得之幾,殊不可求。弗氏解析,不類周公,榮氏立說,頗申我意。雖然,莊子夢覺,想入非非,華嚴眾相,唯心而已。吾人之夢,即眾人之夢也。詩云:視天夢夢,曷其有極!噫吁戲,人天之夢交相感,交相勝,夢之義大矣哉!《易》與《太玄》均無法立其象,蓋其實貫穿始終,不能獨立成說也。夫夢者,人之跡,故以人為主。
肉體
“平生事,隨風轉,涅槃意,水云身?!薄怏w最廣泛的墮落早就開始了,情欲生活中最無聊的意象與沖動終將結束。人在搞垮身體的同時,終于將自己解放出來。被性欲困擾的詩人畢竟年輕,他不考慮未來。弗洛伊德說過:“好奇心多半是由于性知識缺乏導致的?!?又是弗洛伊德說過的,也只能是他了。)弗氏之言可以深思,寫作是否是因為某種更加恐怖的缺乏?另外,對于死亡的思考常常沒有任何結果,亦不可能有結果。無論是親人還是自己,最后的結果并不需要分外期待。會有那么一天,我們終有被“它”承認的那一天。無論如何,“形影未亂先人真”是可以安慰自己的七個字!
如來
夜夢至奇境,輪回都盡,幻化實現(xiàn),無始以來之因緣仿佛解散,譬如飛空雨聲,譬如七寶樓臺,忽一人念道:我是如來最小弟。此人實即我之分身耳!化身千億,應接不暇矣。我又看到每一世的自己,有時在雨中,有時在深淵,有時起坐喧嘩于友朋間,有時覺悟,有時大笑,我于塵土中見到塵土,于剎那間虛度此生。
S
色空
《說文》:“色,顏氣也。從人,從卪。”段注:“顏氣與心若合符卪,故其字從人卪。”此即證明空中無色。然色與空無分別,色是對應的狀態(tài)所顯示者,空亦為雙方面共同之認識,所謂色空,皆認識論也。色:從心到色,若相符合,謂之成色???從心到色,亦不悖逆,謂之成空。此色空原無二致之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雖有二名,實出一心。若心心相印,則非色非空,超出名理所限,然后以心證識。
色情
真正的色情詩仍然無從寫起。從生殖器到心靈的距離過于短暫(這可能是短路),有時又過于漫長(這可能是連電,電永遠在內(nèi)部循環(huán),致使整個電路最終癱瘓)。我并不討厭生殖器,它有時候甚至相當可愛。吉勝利說:“你看,花朵的生殖器外露!注定它的驚艷?!薄端氖陆?jīng)》中那個要除滅陽具的弟子,同樣令人感動。鑒真大師有一個始終被性欲困擾的弟子,他仍然在期待真正的覺醒,無論如何,會有那么一天。施蟄存先生筆下的鳩摩羅什喉嚨隱隱作痛,與他美麗的妻子結伴于茫茫沙漠。無窮盡的世間法,想全部騰空否定,簡直如同一首真正的色情詩幾乎無從措手。我為什么要求這樣一首詩吶?為什么和性欲本身過不去吶?為什么要熱愛純粹之美?真正的色情詩必定充滿了失落,于一片繁華中無所適從。——李白也許已經(jīng)寫出了片斷:“美人在時花滿堂,美人去后余空床。香亦竟不滅,人亦竟不來?!倍鸥Φ摹澳猩肱魉谋陟o”卻被大大的誤會了,這七個字當中的饑餓與屈辱摧人心肝,與性欲沒有一絲瓜葛!至于韓愈,曾寫過“越女一笑三年留”,遺憾的是留下來之后再就沒有見過那位女子,只有一個笑字供我們參考,也許我們連笑聲都無法想像,不知道詩人當時是被笑容所驚,還是被笑聲所擾。不知道。歷史中的詩就這樣消失,盡管獲得了流傳的機會,但是那些美好的事物早就轉移了它們的方向?!环N無可形容的風度,在璀璨的夜空中無人目睹,曾經(jīng)這兩個字只是一味的掩飾罷了。
身體
溫故而知新,身體也需要不斷重溫,需要對話。身體對健康的向往是正當?shù)?。重溫的前提是你已?jīng)很熟悉了。此時,只有身體是真實的,文明的盡頭掙扎著的仍然只能是身體。此身雖在總堪驚。身體只有在對方的眼中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領略到對方的美,同時意味著忘掉了自己。通過身體超越了身體,但是人到底獲得了什么?我不想明說。身體永遠空虛,所以身體的表達總是過于熱烈。陸游詩云:“姓名未死終磊落,要與此江東注海?!痹诖?,姓名就是身體。他又說:“浩歌君和我,勿作尋常醉。”在此,君就是你(仍然是身體)。是你賈勤。但是總之等等,我不想對你說這些。我的話會因為詩性而大打折扣。于是,詩人惟一的自殺方式只能是寫作。當陸游說出“清坐了無書可讀”時,詩人連閱讀的快樂也喪失了!
生平
普魯斯特反對研究作家生平,因為這未必就更有助于理解作品,因為作品來自更深處,“庭院深深深幾許”,內(nèi)心端居之處,不可指窺,豈是生活線索所能提供給你的那些支離破碎的生活內(nèi)容(飄浮物)。作家為何寫作?這一神圣命題仍然大有探討的余地。探討的結果勢必指向那些已經(jīng)存在的經(jīng)典作品,而不是要我們面對那些已經(jīng)腐朽的論文(少數(shù)真正批評家的意見除外)。個體性真正的崛起,風格的彰顯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大解放與大曝光?!靶撵`現(xiàn)實主義”的旗幟有必要重申,否則又怎么理解巴爾扎克筆下的世界。
時間
時間,作為一種我們暫且還可以容忍的觀念出現(xiàn)時,我們才真正把它給忽略掉。被我們重新找到的原因,才真正的構成了所有的原因。——諸多逼迫,無一例外。時間的虛妄顯示出歷史的光彩來,比較而言,歷史是真實的,我們有可能理解它。比如說,永遠的現(xiàn)在,就是對它的一次贊美。而空間是時間的一個反概念。楊雄說:“辟宇謂之宙。”宙暢于天內(nèi)。時間一詞本身具有創(chuàng)造性、音樂性,它是一流動的長度,而不能被劃分,非線性之幾何形式也,亦非概念性所指(空間是一個概念),時間惟表現(xiàn)于藝術作品中。時間是理想化的產(chǎn)物,所以時間本身無從談起。男人在時間中覺醒,而女人本身就是時間、就是未來與死亡。時間的循環(huán)不是時間的特性,而是人的感覺,其實它是不可逆的,也不循環(huán)。人的傳承好像一種循環(huán),傳統(tǒng)好像一個圓。
飾
《釋名》:“飾,拭也,物穢者,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后明,猶加文于質(zhì)上也?!卑矗孙椬挚膳c《易》之賁相發(fā)明?!绱耍瑒t飾之為助也昭然,只為顯一主體也,主體不明,飾也徒然。主體必有其本義,則飾才有進一步之意義,否則如孔子所嘆,吾又何賁也?如此,則飾之初并無虛偽義,只為主體本身確有價值而后吾人一飾其體,更增其義也。又,古典戲曲當中“飾演”一詞最合飾之義,極有意味。二重人格,合二為一,彰顯唯一主體性,善惡毫不隱瞞,臉譜的意味。表演當從飾字中求其真義,不必再費苦心。說人生如戲不免油滑,說人生如飾,飾自己,觀別人,比較嚴肅。故又有一詞,曰“首飾”,亦極可玩味。此“飾”字與“釋”字大不同,可以比較體會。飾有明德義,而釋乃明德之過程耳。《釋名》注重引申,又致力于廓清詞語周圍的喧囂漫衍,使之回返詞性與人心相通之際。又,掩飾則為飾之第二義,表演者不知可否留意?比如地質(zhì)結構層層真實,并不相掩相越。
手淫
相對于文學性的意淫,手淫更接近純粹的精神,它撕開了浪漫主義的虛無本質(zhì)。在手的控制下,性欲空前,迫使存在打開存在之門。手淫作為古老的不安,為何屢屢引發(fā)思想史上的波動?比亂倫更有力的挑戰(zhàn)初現(xiàn)端倪。這只看不見的手從未停止,見證了人類從黑暗中過渡的可能性。首先,是手被壓抑,并且使得左右手對立起來,這個假矛盾使手暫時隱匿,這對手來說是措手不及的打擊。手始終在歷史、宗教、民族的背后躍躍欲試。它沒有必要與人爭辯存在的本質(zhì)。借刀殺人是借手,而寫作則是手的異化(參見游刃博客)。觸手成春是虛假的高潮,手是孤獨的。——十分奇怪的是:用五筆打手淫這個詞組時總是有“熱血沸騰”四個字緊緊追隨。
司空圖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屢用“如”字。此種譬喻手法,實屬不得已,蓋自然造化與人工創(chuàng)造略有不同,此義王維表達的最明白:“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被ㄔ谧匀恢械蚵洌娙四慷么司?,花亦凋落,但被寫入詩中,與人有關,仍與花無涉,至始至終,花仍是花,開謝不改,此謂之自然。而詩人創(chuàng)作之意義究竟何在?花之凋謝與開放,如何能與心徘徊?這些問題的提出也就意味著可以對某種詩境作深入的體會,在此體會的過程之中,更清醒的認識到,人參與自然進程之后,人得到了什么?這顯然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得到,而非自然的得到,不同于果子成熟的收獲,不同于生殖的喜悅。甚至,我們可以說,創(chuàng)造性的得到是不真實的,但覺充實不虛,“潛心默禱若有應”,只是一種感應,然上訴真宰,動于鬼神,轉而為文字,照應詩人靈感,等等過程與階段,都在一個“如”字之中。比如“如來”之“如”、“如果”之“如”,亦復如是。
速度
如果寫作僅僅是一種慣性,那么它就只和速度有關。我注意保持自己的速度,提醒自己與世界的距離。而距離乃是一種神話,它并非某種長度單位,它是《易經(jīng)》中的“幾”,是太史公究心的天人之“際”,是維特根斯坦的“界限”,是霍金的視覺與想像之“外”。從這個觀點出發(fā),速度幾乎毫無意義,并且沒有結果,寫作并無目的。我寫過“世界只是你影響力的一部分”,這里的你,是形上詩學的終結者。那么,單純的討論詩歌毫無意義。
宿命
我相信,一個宿命論者的人生觀已經(jīng)不可能再被改變。這不同于水,水神奇的具備三種形態(tài),幾乎超越了宿命的搜索范圍。甚至,如果宿命論者與天命論者在一起,他們就會像繩子一般越絞越緊,繩子由松變緊、最后竟然變直的過程就是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
同時我們不要忘記,《易經(jīng)#8226;家人卦》“以女為奧主”。天地交感睽違,反復其道,揚長避短,誠為吾人之大愿。我沒有說女人是一個秘密,她可能只是秘密的表現(xiàn)形式,是秘密的主題。不可知的東西有時也并非是一個秘密?!安宦段恼率酪洋@”,不是嗎?“暗香浮動月黃昏”,不是嗎?“快剪刀除辮”,不是嗎?“與君論心握君手”,沒有比這種愛情更直接的形式了!《易經(jīng)#8226;恒卦》初六象曰:“浚恒之兇,始求深也?!薄敲?,吾人所鍛煉之永恒感有時竟為一時之沖動耳!強烈的存在感本來就莫名其妙,存在感之上的永恒情節(jié)過于兇險,它不僅僅意味著時間的耗散、空間的壓縮、以及伴隨其間的心靈陣痛,晝夜之交的陌生與感動,死生之際的真實與幻覺,等等等等,痛在心上。
所有這些,都在表面上促成吾人永恒之感。其實不然,這一切并不說明什么?那這些現(xiàn)象是什么意思?沒什么意思?因為你太喜歡冥想,自以為是一個旁觀者??梢杂^但不可能旁,這就是真相。旁者傍也,仍然有所依,足證存在感為一切人生真相的基礎。這并不新鮮的觀點今天看來或許是幼稚的。但這又怎么樣呢?不幼稚的存在者簡直就無法生存。我假設那樣的人生根本就不可能。一切都等不到被驗證的那一天,沒有所謂的驗證者,沒有肯定或否定的完全力量,沒有真正的解放,沒有孤獨,只有孤單?!陋毷且环N自命不凡的氣質(zhì),而孤單馬上就證明了生物種性的有限,每一品種皆不能自命,皆是被迫表現(xiàn)其本質(zhì),前提是它只能是某一品種,它不知道本質(zhì)何謂!孤單與孤獨是多么不同呵!勢單力薄與獨一無二顯然是兩種本質(zhì)的表達。但是后者的本質(zhì)并不可靠,乃是一種虛張聲勢。
“列邦為何爭戰(zhàn)?世人為何思謀虛妄的事?”——是誰提出了這句話?我相信,上帝沒有要格外照顧我們的意思,那么他也就并不需要特別給我們什么教訓了!真遺憾。沒人管我們了?!案呖吧洌戮频胶?,看無聊有多惡?”——我們既是客人,又是主人。但此主如風中之主容易飄零,又如火中之主自毀平生。所謂“一片飛花減卻春”,所謂“此花非我春”,還有比詩人更完美的表達嗎?如果表達是惟一的可能。
T
T
夢見一個女人坐在字母T上。她著白裝,坐在上面,像風一樣縹緲,擺動寬大的褲腿,我渴望她下來與我相會,但是我睡著了,不能開口。作為一個女人,T和她有什么關系呢?站立的字母T,不同于放倒的T形舞臺,但是上面的一橫也正好是個平臺可以休息,只是那一豎有點長,使她的腿吊在空中,那樣也很累(如果下來就好了)?;蛘撸偃邕@個T不是字母,而是古文的“下”字,那就沒有什么好解釋的了。上面的一橫僅僅表示地面,一豎用來判斷上與下(豎在上則為上,在下則為下)。一個女人坐在地面上,她的腿如何擺動呢?這卻是個謎。T,指示著三個方向,唯獨找不到北,突破平面,劃個十字,那么,她或者我,到底是誰需要拯救?
泰戈爾
“不是從個人迷戀感情,而是以永恒的迷戀愛情看待世界,這就叫現(xiàn)代。這個觀察是光輝燦爛的,是潔白無瑕的,這個看法就是無瑕疵的享樂?,F(xiàn)代科學是以客觀觀點去分析現(xiàn)實,詩歌也正是以那樣客觀的意識全面地觀察世界,這就是永遠的現(xiàn)代。然而,稱其為現(xiàn)代純粹多此一舉。這種客觀的看法產(chǎn)生的快樂不是專屬某一時代的,而是屬于懂得在這無遮無掩的世界傳播觀點的人的。中國詩人李白創(chuàng)作的詩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但他仍不失為現(xiàn)代詩人。他的觀點就是現(xiàn)今觀察世界的觀點,他以簡潔的語言寫下了五言詩和七言詩?!薄└隊枴段膶W的道路》。
聽
聽覺三重性。①聽無聲。大音希聲,耳朵里總有不可捉摸的聲響,謂之無聲可也,謂之無聲之聲亦可!②聽聲。與生命同步之聲,彌留之際,仍然奏效,聽覺是身體最后消失的感覺。③聽幻覺。極度疲勞時,聽覺與幻覺串通,耳中起種種聲?;蛘撸粘H魏温曇舳伎赡馨渌曇?,抽油煙機一響手機也響了,水龍頭一開QQ就有信息,等等響動幻聽,譬如弦外之音,聲音在聲音的邊上。
阿恩海姆以為視覺本身即思維,他將視覺引入審美直覺心理學,那么聽覺也是,審美從感官的分流上升為綜合。但是,所謂聽覺三重性是否回避了聾?聾字,從構成到發(fā)音,都帶有一種無法說明的障礙?!耳Q林玉露》:“壽皇問王季海,聾字何以從龍耳?對曰,《山海經(jīng)》云,龍聽以角,不以耳?!边@種回答,立足于道的整體(即交互之在),老子會說大聾不聽,則《淮南子》“聽有音之音者聾”,亦非無的放矢。
童年
童年,最大程度的緩解了來自文明內(nèi)部的壓力。童年就是空白,它暫時阻擋(防火墻)。此空白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相對另有一片天地,使成人覺得暈眩,仿佛遇到空白之地。只有童年能不顧文明,讓人想像文明之初的情況。
又,兒童好動乃是導源于其思維的多主題性與不可復制性,他們具有多維立體的思維,還原現(xiàn)象,使之回到他們自身能夠理解的格式,而此種格式正是“文件(信息)”的原初保存方式。但兒童并非成人的模型,他們本身即是人類的定型。兒童概念的確立是成人世界過于自信的結果。另外,閱讀的偶然性,不止是針對童年而言。
W
舞蹈
老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前有波瀾慷慨的序言,提到張旭的草書也曾受到此種舞蹈的啟發(fā)。在激蕩中產(chǎn)生的各種藝術形式極大的擴張了美的范圍,就像佛經(jīng)中常用的譬喻如空中涌出九級浮圖,而且駐在空中持久不散,感動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此種美學的象征隨之成為信仰的緣由。
愛爾蘭詩人葉芝把生活看作宇宙的舞蹈,在這樣一個舞蹈中人的每一種能力都和諧地參加進去。舞蹈者變成了舞蹈的一部分,每一個人都卷入了這一過程。他這樣寫道:“身體隨著音樂擺動,明亮的眼睛,我們怎樣區(qū)分舞蹈和跳舞的人?”——本體之美在某種形式當中解放,打開了所有的希望,不斷調(diào)整著個體的方向,而詩人,總是及時記錄這些動人的場面,哪怕是曇花一現(xiàn)!
最后,是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中的一個故事?lián)魯×宋?“唐明皇時,教坊舞馬百匹,天寶之亂,流落人間。魏博田承嗣得之,初不識也,嘗燕賓僚,酒行樂作,馬忽起舞,承嗣以為妖,殺之?!薄@故事帶給我們深深的遺憾,人類那種渺小的專制與偏見令人于眼淚中大笑,但這不是一個笑話。我于歷史中久久打量這段傳奇,終于放棄了對歷史意義的任何闡釋。馬沒有歷史,死在舞蹈中。
物理學
60多年前,楊振寧與黃昆在昆明的茶館里討論物理學,常能看到官兵押著要處決的人犯走過,他們的談話停了一會,靜靜等待預期中的槍聲。——時光以極快的速度磨損著他人,他人覺醒之日已是死亡之時。那么,當事人呢?當事人永遠活著,而且正在回憶。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