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蘋果花開的午后
那是一個極其模糊的片段,卻是定格在我生命記憶中最初的記憶。
我不記得自己當(dāng)時的年齡,兩歲多吧。因為我聽母親說,我兩歲的那年,弟弟出生了,弟弟出生后,父親就把在河南老家的奶奶和姐姐接了回來。
那時候我們一家住在父親單位為我們租的維族院子里。一溜排六七間房子,我們家住在最里面的兩間。很普通的平頂泥胚房。
房子不大,一眼就可以看透屋子的五臟六腑,院子卻很大,中間種了很多蘋果樹還有海棠果樹,四周有花壇,指甲花最多,維族女孩夏天常常會用指甲花加上礬搗碎用葡萄葉裹這包指甲;還有一種草,搗成汁,維族姑娘用它畫眉。不過,我更喜歡院子的雜草叢,喜歡在那些不被大人們注意的墻旮旯邊玩耍。
房子和果園之間有很寬的甬道,說是甬道,是因為中間搭著寬而長的葡萄架。夏天的時候,甬道無疑有了天然的涼棚,常常我們搬大板凳作桌子,小板凳作椅子,在葡萄架下,一邊吃,一邊寫字,著實幸福,可是,這份幸福,卻不是當(dāng)時的心情。當(dāng)幸福融入了生活本身,幸福便不再那么容易被感知。
或者因為房間里的一覽無余,在我懵懂記事開始,我就喜歡呆在院子里,看樹,看云,看花,甚至是看一撮撮的野草。
奶奶、姐姐被接回來的時候,沒有葡萄,甚至連葡萄藤都還沒有從漫天的夢中醒來,所以,坐在家門前,透過稀疏的葡萄架,可以很分明地望到果園,蘋果花開得正好,粉白的花,夾在粉綠的新葉之間。記得蘋果花,是因為大人們說的熱鬧,而我看的并不歡,因為被忽略,就一個人很長時間地坐在門口,在暖暖的陽光下,看那一樹一樹的白花傾瀉在新綠的葉子之間,相映生輝,那時候的我,并不懂得欣賞風(fēng)景,也不懂得享受孤獨,可是,生活往往不會考慮你的喜好與處境,它只是一味得將五味雜陳砸下來,在歲月的沉淀后,釅釅得撲面而來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入畫,入詩,入歌了……
大人的說笑早就淡去,陽光的溫暖似乎依然,還有不遠(yuǎn)處的白色花叢,就這么在我的腦海中沉淀為一片恒久的風(fēng)景。
時光短暫;時光難耐。大抵是獨自將藍(lán)天白云看到暮色的時候,也終于盼到了吃飯。或者,從陽光普照的午后,幼小的我,就已經(jīng)開始惦記似乎可能,一定會較之以往豐富的晚飯了。我記得母親是捏著厚厚一疊飯菜票,還有兩個比往常大許多的盆子出來的,我知道食堂開飯的時間就快到了,我站起來,抑或還立刻扔掉手里把玩的石子或者木棒,拉著母親的衣衫,要求一起去。
在童年的記憶里,有些聲音是我格外喜歡的。比如,父母單位下班的鈴聲,不論當(dāng)時在玩什么,和誰玩,鈴聲響了,就意味著結(jié)束,散伙,因為下班鈴聲也意味著食堂開飯了。我們會跑到院子外面甚至不遠(yuǎn)的父母單位門口的老榆樹下等各自的父母出來。父母多少會從食堂買白面饃饃,玉米面的發(fā)糕還有炒菜。我喜歡吃食堂的玉米面發(fā)羔,放的糖精多,所以很甜,比后來奶奶做的甜多了,奶奶不放糖精,她說糖精吃多了,有毒。可是童年的我,只知道甜的味道,卻不知道毒的滋味,所以,我只記得有毒的糖精很甜,很誘惑……
回憶不必像過日子,不論多么難耐,都必須每天每秒的度過。記憶不連貫,似乎有意刪減了人生難耐的光陰。那個蘋果花盛開的午后,小小的我,坐在泥坯的房子門口,和著暖暖的陽光,聽大人們熱鬧地說著生活,開始了我的人生。
第一次自作聰明
記憶在回想時候,很有落入時光機器的味道,一旦上路,往往就心不由己,身也不由己。
再想起來,就是姐姐和父親抬煤磚的事情了。那時候,姐姐六歲,我四歲。知道這個年齡,是因為母親總是嘮叨,你奶奶見你姐和你爸抬煤磚,就會站在房檐下喊,紅紅,你慢點,才六歲的孩子,別累了筋骨,長不長個子。姐姐干活早,卻沒有像奶奶說的那樣累得不長個子,相反,姐姐的個子比被媽媽護(hù)著不干活的我高不少,而且也不像我干巴黃瘦。
家有奶奶,父母基本就不在食堂買吃的了。我們最喜歡奶奶蒸饃饃的日子。奶奶蒸饃的時候,常常是一半黃,一半白,黃的是玉米面,大人們管它叫粗糧,白的是小麥饃饃,大人們叫它細(xì)糧,奶奶蒸的玉米面不甜,我們都不喜歡吃,特別是,隔夜的玉米饃,硬而粗糙,我們就更不喜歡吃了,可是,大人們說,必須粗細(xì)搭配了吃,而且,購糧本上的糧食是粗多細(xì)少,家家如此。吃粗糧還是吃細(xì)糧,在今天似乎只取決你個人喜好,可是那時候,這可是生活好壞,窮與富的重要標(biāo)志。
奶奶蒸饃的時候,總是在蒸籠下面的水里放幾片碎碗瓷片,饃饃入鍋以后,碎瓷片就會在鍋底嘩啦、嘩啦地“唱歌”。奶奶的耳朵背,所以不時地讓我們聽,別小看,這可是非常重要的任務(wù),如果鍋底不“唱歌”,就要立刻告訴奶奶,奶奶會把鍋迅速端離爐子,然后,打開蓋子,黃黃白白的大饃冒著熱氣就出鍋了。
這時候,通常是姐姐抱著裝饃的笸籮,我們圍在邊上,等著剛出鍋的饃饃。新蒸出來的不論黃的,還是白的,都格外香,但是我們還是渴望吃白面饃饃。通常奶奶會把一個白饃分三半,我們姐弟仨每人一塊。有時候,奶奶還會把表姐從十團帶來的蜂蜜給我們一人分上一勺,夾在熱饃饃里,那滋味實在是好。大饃出鍋,我們的任務(wù)也就完成了,有小伙伴一吆喝,就奔出門去。
那時候,家里早晚吃的通常也是玉米面熬的面糊,我們管它叫糊糊。奶奶是河南人,喊紅紅,聽起來總也像是“糊糊”,有時候,我們在院子門口玩,奶奶叫我們吃飯,原本是“紅紅,回來喝糊糊”,怎么聽,就都像“糊糊,回來喝糊糊?!?/p>
姐姐從小就長的好看,很多叔叔阿姨見到姐姐就喜歡拿奶奶的這句“糊糊,回來喝糊糊”的話打趣她。那時候,通常每家都有三四個孩子,一般在中間的孩子,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有漂亮姐姐的我,自然更不例外。
不愿意被忽視,似乎也是人的一種天性。我記得,我就在被忽視中,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靈光閃過,自作聰明地用不知道從那里弄到的一顆樟腦丸,哄賴在床上,不愿意起床的弟弟,說是糖。迷糊著的弟弟,張開了嘴。或者,因為味道不對,甚至苦吧,弟弟開始大哭。奶奶過來,檢查弟弟因為味道不對吐出的“糖”。結(jié)果,可想而知,我是被注意了,注意的結(jié)果是奶奶、父親、母親輪番的臭罵。
第一次出門在外
姐姐是奶奶帶大的,在那個蘋果花盛開的日子回到伊犁。以后,家里的日子似乎也熱鬧了。
然而熱鬧的日子,我似乎又很長時間沒有印象。記憶就是這么奇怪,有印象的未必自己親歷,而沒有印象,也似乎和年齡、記憶力無關(guān)。
母親說,小時候的我多病,我不記得;母親說,我上幼兒園,我也不記得。我只記得上小學(xué)的我經(jīng)常生??;我也只是在上小學(xué)以后,看到有阿姨牽著成排孩子手的時候,遐想自己也帶著圍兜,肩上用別針別著漂亮的花手絹的樣子??墒?,只能遐想而已,我挖空心思,依然尋不到絲毫自己與幼兒園的瓜葛。或者幼兒園,不是我現(xiàn)在想像的樣子,或者幼兒園里的生活對于幼小的我,實在平淡,不值得記憶。
其實,我心里知道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在眾多的孩子中,常常處于被忽視的位置。何止在眾多的孩子中,就是在家里,那年月,誰家都是三五個孩子,哪家的老二,不都是一樣不被重視。
家里有姐姐,妹妹被絕對忽視。大人們張嘴就是,姐姐怎么樣,我呢,只有跟在后面的份。當(dāng)然,我也有作主角的時候,五歲左右,母親帶我回山東,至于為什么選擇帶我,后來我想,大概因為姐姐是奶奶一手帶大的,和母親不夠親近,弟弟又太小,而三個孩子都留在家,交給奶奶,奶奶的壓力也太大,所以是我、也只能是我跟母親回山東老家。
回老家是那時候新疆娃娃最開心的事情之一,我自然也開心。
和母親回山東,是因為母親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姥姥病危。模糊記得是爸爸收到的電報,因為要等發(fā)工資才有回去的路費,所以在沒有發(fā)工資以前,怕母親擔(dān)心,爸爸把電報藏了起來。應(yīng)該是很快就到了發(fā)工資的日子,然后就有了母親帶著我奔赴山東。
也應(yīng)該是春天,我記得母親重復(fù)過N遍的我把麥苗當(dāng)成韭菜的笑話。一直以為自己小時候蠻自閉的,看來也不是,自閉的人,在火車上應(yīng)該發(fā)呆,不會像我這樣對車窗外的風(fēng)景有評價。后來,我知道,我的自閉和地域有關(guān),一旦離開我熟悉的人和環(huán)境,我也會像變了一個人。
還是回到去山東。凌晨在徐州轉(zhuǎn)車,我和母親就在擁擠的候車室,席地而坐,后來,我才知道這樣可以省去住宿的花銷。聽母親嘮叨過很多次,后來我睡著了,再后來她也睡著了,等她一覺醒來,自己都嚇蒙了,好在我還在,好在大包小包的行李都在。母親常提起這段經(jīng)歷,說幸虧旁邊的人沒有睡,說遇到了好人。
因為那天就可以看到姥姥,母親在候車室門口買了一盆水,幫我,她自己也很認(rèn)真地洗了把臉。我不記得一路上,是否洗過臉,可除了大片的“韭菜”,我的記憶就只有空白。
不過,在徐州上火車,我卻有記憶。很多的人,很多的人都像我母親一樣背著大包、小包鼓鼓的行李擁向窄窄的火車門。眼看著連我?guī)欣疃疾豢赡軘D進(jìn)去,甚至靠近那道窄門。眼看火車就要開了,母親央求里面的人打開窗子,然后,把我從窗子塞了進(jìn)去,再后來行李也跟著塞進(jìn)來,我不記得已經(jīng)中年發(fā)福的母親是從窗子還是那道窄門擠進(jìn)車廂的,但是當(dāng)年的母親讓我覺得很勇猛,很依賴。
初次的行路難,連同先被甩進(jìn)車廂的茫然與驚恐,就這么銘記在我的心里。
山東往事……
董橋說,人到中年,就是一場下午茶。下午茶的滋味,多少該有些閑情逸致的滋味。這氛圍里,會沒有緣由的沉浸,這種沉浸,像停翼的鳥兒,落在哪里,哪里就是自己的世界。
時光機器旋轉(zhuǎn),再著陸,是下火車以后了。
有兩個人騎自行車來接我們,記得是自行車,大抵因為那時候自行車還是貴重的物件,至于他們和母親說了些什么,再無印象。然后母親大哭,我怯生生地坐在自行車前面的三角杠子上,我喊舅舅的人,讓我把腳放在三角杠上掛著的帆布袋子里,后來,我想,大概是怕前輪夾著我吧。記得這個細(xì)節(jié),多半是因為當(dāng)時過度的緊張。這緊張讓當(dāng)時的時間漫長,也讓當(dāng)時的經(jīng)歷有痕。
車停了,母親說,到家了。我再次被冷落到一邊,不過,這一次的冷落,身邊圍繞著很多的人,他們看我很熱鬧,我看他們卻第一次品味到熱鬧中的寂寞,因為母親只顧得去哭她的了。后來,我知道,母親回去的遲了,姥姥已經(jīng)病逝,且已經(jīng)下葬。母親自然也知道了父親私藏電報的事情,為此事,后來母親還是和父親大吵了一架,甚至每次提起,都耿耿于懷,父親總是沉默,因為他沒有想到是這樣的后果,母親從當(dāng)年離開山東老家,就再沒有見過姥姥。
而我也因此只見到一堆黃土,但我眼中的姥姥永遠(yuǎn)都有血有肉,因為母親的訴說,我知道姥姥生活的不易。子女過生日的時候,姥姥把用雞蛋換的一條帶魚,按人頭分成若干份,她自己永遠(yuǎn)都是那一段細(xì)細(xì)的魚尾;聽母親說,上世紀(jì)30年代末40年代初,鬼子進(jìn)村了,姥姥把小姨綁在褲腰上逃難,一路上,小姨睡的很香,而寒冬臘月,姥姥的棉褲早就被小姨的小便潮透了。沒有見過姥姥,母親嘮叨往事的時候,卻總覺得姥姥就坐在我們身邊,慈祥地微笑。遙遠(yuǎn)有時候會很近,陌生有時候會仿佛相識,大概就是因為時光以外、距離以外,我們依然可以有一種相通,一種貼心貼肺。
在山東,不記得住了多久,只記得因為水土不服,身上長了很多的疙瘩,似乎很嚴(yán)重,母親說,當(dāng)時在衛(wèi)生院工作的小舅甚至來給我打針,很痛的針,我卻不記得了。
我只記得,小姨夫會晚出早歸,逮回碩大的田鼠;還有舅舅家的孩子會帶我跑到田埂上去尋吃一種草,撥出中間的棉絮一樣的芯來吃,味道是不記得了,但似乎很好吃,因為常去尋來吃。臨走的時候,舅舅不知道從哪里弄到很大的對蝦,可惜,我當(dāng)時視它為怪物,任憑怎么說,也絕對不吃。母親他們就不停嘮叨,這孩子真傻,這么好的對蝦不知道吃。后來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怪模樣的田鼠都可以吃的噴香,怎么美麗的蝦,反而害怕了呢。
經(jīng)事長大,不錯的。從山東再回新疆,我似乎長大了,對大人們的言談開始有了自己的記憶,我知道了果子溝,很難走的盤山路。大西北的春天來的遲,從山東回來,新疆的春天才剛剛開始。春天,是果子溝最美的時節(jié),花,很多的花,大人們談?wù)撝?,每年因為交通不便,果子溝的果子都大量地爛在溝里,而爛在溝里的果子又成為果樹的肥料,年復(fù)一年,果子溝果樹更盛,果子溝的春天也就更美。那些白的、粉白的花,就這么在大人的話語中,定格在我的腦海,讓我現(xiàn)在還時常涌動回去看看的念頭,現(xiàn)在的果子溝,大概已經(jīng)不僅僅是美景,更應(yīng)該是那一方百姓的搖錢樹了吧。
責(zé)任編輯趙宏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