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有很長時間了吧,由于詩歌的不景氣,由于詩界各種奇聞怪事不斷,我已由癡迷詩歌轉而漸漸疏遠了詩歌,以至于不讀詩,也懶得看有關詩的爭議及詩人們的種種表演。我甚至懷疑,當今還有沒有真正的新詩,有沒有真正的詩人。
收到周本立同志的詩集《山水行吟》,首先是感到驚詫。我知道本立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喜歡寫詩,報刊上也時有刊登,但看到他拿出的厚厚一本詩集,還是感到了吃驚。待讀了一首首詩篇,我便有了另一個驚奇:沒想到這本詩集如此之好,詩寫得如此靈動感人。可以說,這是一部富涵哲理、充滿激情、語言清新、節(jié)奏明快、品位很高的好詩集。由此我也大有感悟:對詩歌與詩界一味反感和排斥其實也是不對的,當今還有不少認認真真寫詩的人,也有不少可讀可頌可記可傳的好詩。
《山水行吟》不是一般浮光掠影后的一知半解、一鱗半爪的旅游觀光詩,也不是僅僅止于驚嘆贊美的錄影錄像式的即興作。這部詩集熱情謳歌了昂揚奮發(fā)的時代精神,謳歌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進步,謳歌了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尤其是安徽的名山秀水,更謳歌了推動時代前進的人民大眾。整部詩集激情澎湃,氣勢如虹;詩意盎然,美不勝收;洗練凝重,意蘊無窮。
本立的詩,有浩然之氣。許多讀者和方家說,本立的詩大氣,這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這種大氣,不僅僅在于他所表現(xiàn)的事物、所吟詠的對象重大,而且表現(xiàn)于他在詩中立意高遠,內涵深刻,氣魄宏大。他把歷史與現(xiàn)實焊接在一起,把景物與激情融合于一體,有穿越歷史的厚重、穿越時空的靈逸,有九天攬月之奇、大江東去之勢,讀之痛快淋漓,蕩氣回腸。如《鐵畫〈蕪湖〉》:“其實/有兩幅畫/一幅已經(jīng)定型/一幅仍在鍛打……”借《鐵畫〈蕪湖〉》抒寫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兩個蕪湖。短短幾十行詩句,就描繪出了一個朝氣勃勃快步發(fā)展的新蕪湖。這個蕪湖經(jīng)“爐火溶過/錘子煉過/江水淬過/萬種情懷/瀟瀟灑灑?!比鐚戙~陵:“沉郁的編鐘交給歷史/把琴弦掛在塔上/萬家燈火大地轟鳴/寰宇奏出雄渾的交響。”寫宿州:“宿州把自己搓成一條田埂/一頭是陳勝吳廣的吶喊/一頭是淮海戰(zhàn)役的硝煙/中間站立著白居易/吟哦著‘一歲一枯榮’的詩句?!闭媸菢嬎计嫣?,氣勢非凡。即便是寫眼前的一景一物,作者也能透過它看到遙遠的歷史和美好的明天,賦予它一種正氣和光明,讓人受到一種鼓舞,感到一種蓬勃生機和向上的力量。
本立的詩,有赤子之情。古人說:“詩根情。”詩歌是詩人情懷的表達,情感的流瀉,激情的迸發(fā)。沒有真情實感,沒有赤子之心,所謂的詩歌就是無病呻吟,就會蒼白無力。本立同志的詩之所以寫得好,我覺得根本的是他懷有一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大自然的一顆赤子之心。他在那拉提原放歌,歌唱草原的春天,也歌唱哈薩克民族的春天;他在石河子漫步,歌頌“犁翻一個舊世界”的軍墾戰(zhàn)士,也贊頌石河子的發(fā)展變化;他在延安窯洞沉思,歌頌“點燃了萬家燈火”的延安精神,也抒發(fā)著傳承延安精神一直到玉宇太空永遠的豪情。他追念雷鋒、王鐵人,緬懷班超、林則徐……表露的都是愛國愛民之情。集中有一首《墓道遐想》的詩,將歷史上兩個相距甚遠毫不相干的人物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與宋朝著名清官包拯——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民本的立場,以百姓的視角,發(fā)出了“龜山腳下已是一抔黃土/包河岸邊似是岱岳太行/一個踏在人民的腳下/一個矗立在人民心上”的千古浩嘆和歷史警示??梢钥吹剑谧髡吖P下,沒有“小資”的自艾自嘆,沒有“小我”的自戀自賞,沒有私欲的自發(fā)自泄,也沒有權勢的自尊自顯。作者筆下流淌的是愛國愛民的情愫,心中滾動的是一顆赤子之心。這種大愛、大情、大義,才是詩之基詩之源、詩之本、詩之品。
本立的詩,意蘊之美。詩歌應該有最真的人性、最善的靈魂、最美的形態(tài)。詩人就是用一雙眼、一顆心、一支筆去打開美的大門,創(chuàng)造美的世界。詩如果沒有意蘊之美、靈性之美、羽翼之美,也就不成其為詩歌,起碼不是好詩。本立同志以自己濃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生活閱歷、高超的文字功力,給詩賦予了美的意蘊、美的靈魂、美的翅膀。詩集中精彩的句子,引人入勝的描繪,可謂比比皆是,無處不在。“半是金黃的八月/半是銀白的九月/織成一串串/大江的項鏈”(《池州印象》)。寥寥數(shù)語就勾勒出一副多么美妙的畫面!“青山捧起金甌/盛一泓平湖/換取半天朗月白/山水之間真的/醉了鷗鷺/醉了帆影/醉了一城桐花雪/但得醉翁豪飲/千杯未醉/醇醪不辭濃洌”。這又是多么美麗的詩句,多么明快的節(jié)律,讓人讀之鏗鏘暢意,掩卷心往神馳。還有歌頌勞動者的,“用老趼打磨著歲月/把人生寫進迎客松的年輪”;“清晨你撕下第一片朝霞/擦凈每一級臺階”。這又是多么形象的描繪,多么崇高的贊美!在吟詠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的詩篇中,這種意蘊之美又表現(xiàn)為雄壯之美,寥廓之美,絢麗之美,蓬勃之美,崢嶸之美,以及奮爭之美,悲壯之美,讓人為之感嘆不已。
本立的詩,有繞梁之音。詩要寫得耐咀嚼,有余味,這也是詩自身的要求,詩應有的品格。詩要明快,但不能一覽無余;詩要通俗,但不能一清見底。詩要像酒,品之濃洌香醇,余味無窮;起碼也要像茶,品之清悠淡雅,余香綿長。說本立同志的詩有繞梁之音,就在于他的詩有歷史的厚重感、思想的深邃感、想像的神奇感以及遣詞造句的大膽奇崛。寫“奇瑞”,“碾碎屈辱越過國門/去俯瞰大西洋的落霞”;寫活力的銅陵,“把千年的智慧嵌進晶片/長上翅膀的眼睛/和爐火一起熠熠閃光”。這其中包含著多么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應當是每個中國人都可以理解亦值得品味的。寫黃山挑夫,小小扁擔“一頭挑著蓮花峰/一頭擔著天都峰”;寫王進喜,“躍進水泥漿池/攪動著整個世界/天地玄黃”。這都可謂想像大膽,用詞大膽,令人回味無窮。寫青海湖,“七月喧鬧的鸕鶿/銜來和風的微咸/九月南去的飛鴻/低回淺唱留下深情眷眷”;寫南國雨林,“南國的體溫/孵化了醉意的蔥蘢/二月:綠衣的仙子/五月:涌動的奔馬/八月:澎湃的激流/古藤——解不開的情結/小溪——說不盡的絮語”。這些詩句,不僅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留下了許多美好的想像空間。還有一些如格言警句般的詩句,就不僅有繞梁三日之味,而且足堪長久品味,牢牢記住。如:“人/永遠不能骨頭變軟”;而做官就要“像蜂一樣采蜜/像牛一樣耕耘”;在人生的道路上,“上/不刻意追求”,“下/不放手丟把”,“進不喜/退不憂/無怨無艾”;呼吁國人切切不可或忘,“永遠不倒的/是根/堅守大地的根”,是它“把綠的無涯鑄成永恒”;等等。這樣的詩句很多,無須一一列述贅舉。
我覺得,在當前詩歌不景氣和詩歌界的種種亂相之下,本立同志堅守了一條正確的創(chuàng)作道路,那就是堅持傳統(tǒng)與變革相結合的路子,在堅守中探索,通過不斷的探索以求變求新。我以為這是惟一可行的應該提倡的路子。現(xiàn)在有的人一說要變革,要創(chuàng)新,就拋棄傳統(tǒng),胡寫亂來,這是誤識和邪道。有的人寫詩既不講韻律,也不講節(jié)律,甚至連詩的基本定義和內涵都不講了。寫出的詩如同發(fā)癔癥,說胡話,讓人看不懂。還有的把屬于美的詩歌變成丑的東西,專門寫丑,展示丑,還自吹自擂為“反叛”和“創(chuàng)新”。各種各樣的怪論怪行亦層出不窮。什么“裸誦”、論斤賣詩稿等等,可謂丑不堪言。近來,又出了一種名為“梨花體”的新詩,號稱直白通俗,新鮮時髦,其實都是一些大白話和連大白話都不如的大廢話,有人將其稱之為“口水詩”,我看十分貼切。如果以“口水詩”為詩歌發(fā)展之走向,中國的新詩恐怕就真的要完戲了?,F(xiàn)在,古典詩詞又大大興盛,是否與新詩的走入歧途甚至于沒落大有關系呢?詩歌界確實應該很好地反思總結一下,以便為新詩的發(fā)展開拓新的路子,開辟新時代。在這方面,本立同志的實踐可供借鑒。
“高手不從時尚體,好詩只說眼邊情。”本立同志不趨勢媚俗,不追趕時尚,不搞歪門邪道,也不賣弄小聰明、小伎倆,而是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干事,認認真真寫詩。他是真的詩人,寫的是真的詩章。他是為時代歌吟,為祖國歌吟,為人民歌吟。
我們需要這樣的歌者。
責任編輯倪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