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沒有進過私塾,不過多次聽表叔教堂妹坤秀讀《百家姓》,順口溜了好幾遍,記得半本答得出“丁宣賁鄧”之后是“郁單杭洪”。后來翻閱《三字經(jīng)》,記住其中的“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碑斄私處熞簿头畲藶樽毅?,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夙夜匪懈,終身實行。這比花許多時間和精力去死記那些個極少使用的姓氏,實際效益當然要好得多。上大學時,郭君恕先生教文字學,動員大家先買本《文字蒙求》讀讀。實踐得真知,我也曾經(jīng)動員學生讀《文字蒙求》;而且補讀《千字文》、《聲律啟蒙》、《小佩文韻府》等書。因此,對于昔日的“蒙求”讀物,不僅樂意閱讀,還讀出點味道了。
今年3月,同館劉奇晉世兄在《思槐堂》博客創(chuàng)辦“紀念劉止唐先生誕辰240周年”專欄,刊載家傳《蒙訓》一書原文,以供同道閱讀研究。紹誠登錄下載原文,雖僅初讀,亦獲益良多;心有戚戚焉,不揣冒昧,陳述如次。
《蒙訓》序言云:“童子初識字,俗沿教以《三字經(jīng)》,亦為簡明,但惟導以求名,殊非圣人養(yǎng)正之道。因書此以訓兒曹,不敢告天下也。道光甲辰春月,止唐書,時年七十有七?!保ㄔ臒o標點符號)道光甲辰即清道光二十四年( 1844年)。至今165年過去,但《蒙訓》仍有值得研究、介紹和推廣的價值。
劉止唐老人(諱沅,西蜀大儒)認為《三字經(jīng)》雖然簡明,但以“求名”為指導思想,難兔舍本求末,有乖圣人發(fā)蒙“養(yǎng)正”的至大道理,所以要為子孫后裔(這“后裔”二字是包括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寓意)編寫這本啟蒙讀物。
《易·彖》曰:“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泵?,有蒙昧,幼稚之意;也有啟蒙、教育的含義。啟蒙是為了培養(yǎng)正道,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功業(yè)。《易·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庇蒙饺鞒霰扔鲉⒚捎淄?,始則細流潺湲,終于匯成江海,潤澤原野,孳生萬物。他老人家遵循《易》理,付諸行動;因而宣傳并貫徹主張:教育子弟必須以果敢的行動,培養(yǎng)其品德。這種教育觀點,符合正確的傳統(tǒng)教育觀,是有利于培育英才,促進社會發(fā)展的理論。
讀書須明理,為此我們先選讀《蒙訓》中一些文字予以評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名,數(shù)目從斯積。”《蒙訓》開篇即讓蒙童認識基本數(shù)字,順口好記,由淺及深,建立概念,很有趣味,又能立即實踐運用。這樣從實際出發(fā),切合兒童特點的啟蒙方式,當然強于“有口無心”、不理解地死記硬背“趙錢孫李,狗吃生米”,“人之初,性本善。狗不學,信來牽”了。
《蒙訓》開篇還列舉自然現(xiàn)象:“天地日月星,風云雷雨雪,霜露冰電霞,造化之功烈?!弊x后聯(lián)系實際稍加思索,會很快記牢文字和事物;隨著時代發(fā)展,再加以其他手段擴大知識面,可使他們進一步了解客觀世界。
在此基礎上進而學習古人總結的五行知識:“水火木金土,五行須當識。相生生不窮,相克克不竭?!背醪街獣允挛锵噍o相成的哲理,為以后的深造預設伏筆。當年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是四書五經(jīng),《書》列其間,故簡介“五行”之說。
“仁義禮智信,為人當體貼。慎之在一心,言行當修飭?!眲t是以傳統(tǒng)美德武裝子孫,讓他們遵循道德標準,謹言慎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墩摵狻柨住罚骸拔宄V?,仁義禮智信也?!薄抖Y·樂記》:“道五常之行。”《莊子·天運》:“天有六極五常?!背尚⑹瑁骸拔宄V^五行,金木水火土;人倫之常性也?!?/p>
古人強調(diào)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要求孩子們“卻病又延年,才好立功業(yè)。”又明確指出“功業(yè)要從心,靜存當洞察。靜養(yǎng)未發(fā)中,動循天理則。正心乃修身,齊家而治國。”說明任何人的建功立業(yè)都應該不違背“天理良心”。為此按照傳統(tǒng)教育理論,我們必須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不能忘記根本。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子孫萬世牢牢記住“民為本”,“民命系天心,時時要儆惕。從古多圣人,萬民都關切?!倍Y敬賢德,必將獲得教益,誠所謂:“耕莘釣渭人,豈可拘一格。賢士最難達,培養(yǎng)非一日。禮賢下士真,山川靈秀結。世世有賢臣,時時善損益?!薄案贰币坏涑鲎浴睹献印とf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薄睹捎枴吩诹惺鲋袊鴼v史時還插入適當?shù)脑u論,諸如“培養(yǎng)尚可風,文武多賢杰。表表文文山,從容全大節(jié)。”在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人民遭受外國強盜入侵掠奪時,宣傳民族英雄文天祥,是給中華民族的子孫們樹立堪作表率的正面人物形象。
《蒙訓》不單是必修的“教科書”,還提倡學童在學習修身養(yǎng)性的同時,閱讀詩詞文學作品,可也不要偏激沉湎,故言“心正而身修,風雅無人及。若但務淫夸,悖道傷天德?!贝送庖灿懻撈渌麑W業(yè),例如“書法泄菁華,圣人遞造作??梢哉藗?,可以詳物則?!?/p>
最后總結性地歸納:“學而時習之”,必須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多見與多聞,是非當擇別。必有圣賢師,人材始超軼。四子并六經(jīng),義理多詳晰,此外廣見聞,其中多謬說。若不辨瑕瑜,人心反滋戚。為此告童蒙,戒之宜勉力。”可謂言之諄諄,體現(xiàn)情之切切。
由于《蒙訓》內(nèi)容豐富,猶如海洋,不可管窺蠡測,必然難以立即理解領悟;但是先賢朱熹有言:“讀書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不懂何妨權放下,切身需要急思量?!比绻熳x(加上摹寫、仿臨范字)成誦,時而反芻,品嘗回味,必然可以逐步理解,融會貫通,以之指導言行,正心修身,學有所成,得以立功建業(yè)。
張志公先生曾經(jīng)引明人呂坤之言:“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jīng)》,以習見聞;《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義理。”《蒙訓》則兼有諸書之用,且又揚長避短,可稱為具有實效的啟蒙讀物,不僅能夠解決集中識字的問題,而且寓傳道授業(yè)于其中。止唐老人手書的《蒙訓》,還是可以當作摹寫、仿寫的法帖范本,可以用作書法教材。如此則識字與寫字,閱讀與練習又能有機結合在一起,豈非事半功倍乎!
應該指出的是,由于止唐老人生活于19世紀初,難免受到歷史的局限,《蒙訓》中也有“大者在五倫,君臣尊卑別”、“武后自號周,唐宗遭殺戮”、“皇清萬萬年,神圣相承接”等當屬封建意識的語句,講解時應有正確的批評和引導,以免囫圇吞棗。我們還應該看到,《蒙訓》結語“曠觀古今來,興衰如旦夕。有德則昌榮,無德則消滅”,起到了回狂瀾于既倒的作用,讓蒙童從而明白“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真能辨瑕瑜,人心不滋戚。
前人編著啟蒙讀物十分注意使用整齊的韻語,或者使用對偶,或者二者兼用。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要逐個記憶并非直接表音的漢語單字,非常困難,特別枯燥乏味,學得很苦,效果還差。可是單音節(jié)漢字經(jīng)過大師們匠心獨運地編排,構成詞組和短句,容易理解;那些合轍押韻的文辭,念來順口,聽了悅耳,很快就能牢記不忘?!拔淖终R,聽者易曉”。(項安世語)“兒童記誦,本以諧于唇吻為宜”(章太炎語)。如此充分發(fā)揮漢字的有利條件,“寡其詞,協(xié)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記誦?!保ㄈ钤Z)再加上內(nèi)容可以連類而及,或者同類相比,或者反義相襯,容易聯(lián)想,容易記憶,甚至還能給人以優(yōu)美雋永之感。
除了以上所述外,《蒙訓》一律使用仄聲韻腳。如今年輕人初讀時,很可能大都會認為是不押韻的文句。其實稍加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上面引述的文句中“十、列、雪、烈、識、竭、貼、飭、業(yè)、發(fā)、察、則、國、惕、切、格、達、日、結、益、杰、節(jié)、及、德、作、則、別、軼、晰、說、戚、力、戮、接、夕、滅”都是古入聲字。(今人說普通話,古入聲字已經(jīng)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或去聲中。成都人則將古入聲字大部分讀作陽平聲,除了川南各地和邛崍、蒲江、大邑、彭州、都江堰等地的人,一般不再分別入聲字。如今讀讀《蒙訓》還可以順帶理解和掌握古入聲字的知識。那可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匀肼曌盅喉?,難度非常大,但是編著者本是學識淵博的大儒,駕馭語言文字,自是輕車熟路,遣詞造句猶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所以《蒙訓》從語法修辭角度看,乃充分體現(xiàn)出漢語言的結構美;從語音修辭角度看,則體現(xiàn)了漢語言的音樂美。
如此佳作,能不譽為上乘嗎?面對大師之作,我們能不認真學習嗎?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