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胡同里,曾經(jīng)有很多老行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已消失了,他們的叫賣聲連同“響器”發(fā)出的各種聲響也沒有了。像送煤炭的駱駝隊、挑擔子鋦鍋鋦碗的、手拿“聯(lián)鐵板”的磨刀人,手里拿“喚頭”的剃頭匠等等……。下面介紹幾種老行當。
估衣攤
這里所提的估衣,就是賣舊衣裳。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時代,估衣行包括店鋪和擺攤兩種,這是一項調(diào)劑民間日用生計的商業(yè)活動。所賣的衣裳多是商販低價收購的七八成新的舊衣服。在北京,估衣攤集中在前門外大柵欄、天橋和崇文門外花市一帶。沒錢的百姓可以在估衣攤上買件便宜舊衣裳。
掛面鋪
北京人愛吃面條,所以老北京街道上開設(shè)有掛面鋪。掛面鋪一般是前店后廠,軋制切面、掛面,門前有專供晾曬切面、掛面的架子,掛面必須晾得全干,切成五、六寸長,用紅綠彩紙裹好,論斤賣。
鋦碗的
老北京的普通百姓生活很節(jié)儉,生活用品壞了舍不得扔,修修補補再用,于是出現(xiàn)一種職業(yè),人們稱之為“鋦碗的”,過去在老北京的街頭巷尾常常遇到挑著擔子的這種工匠,從事這個行業(yè)的人手很靈巧。壺、鍋、碗、盆等破損了,都可以鋦補。
燒制瓦盆的窯廠
老北京人家里存水都用大水缸,這些專賣水缸、面盆、管子等日用品的攤子,俗稱賣山貨的,購買對象是中下層民眾。有小販們從京郊大小窯場躉來的,也有的是農(nóng)民在農(nóng)閑時用泥土自己燒制的。這類小窯場在朝陽門外,西郊八里莊一帶都有。
街頭賣藝的
舊京城街頭賣藝的相當一部分是農(nóng)村破產(chǎn)的農(nóng)民,舊時的北京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耍猴的是賣藝的~種,藝人肩扛一根有拳頭粗細、約三米長的毛竹筒,在距尖端~米處,綁一根約一米長的橫竿,橫竿的兩端吊一根粗麻繩,拴到豎竿的頂端,自然成了“傘”字形,另背一只木箱,箱上坐一只小猴,瞪大兩眼東張西望,藝人還牽一只哈叭狗。一路行來一路篩鑼。表演的節(jié)目有后空翻、倒立行走、鉆羅圈、騎狗、狗拉猴車、猴拉車等。
拉駱駝的
拉駱駝的是指過去在北京市郊及山區(qū)用駱駝馱運貨物的行當。拉駱駝的把幾頭駱駝用較細皮繩穿通駱駝的鼻孔,形成一串,稱為“一把兒”。每只駱駝馱著兩個麻袋,內(nèi)裝石灰或煤塊兒。拉駱駝的平時沿街售賣,除販運石灰、煤塊兒,拉駱駝的也販運一些其它貨物。拉駱駝的一向勞累清貧。他們不遠數(shù)十里將貨物從崎嶇的山區(qū)運到城里來,因為賣不到好的價錢,除去自己吃飯、駱駝的飼料,就所剩無幾了。
磨刀磨剪子的
老北京的服務(wù)業(yè)種類繁多,其中,磨剪子磨刀可說是一個很不起眼的行當。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刀子剪子是不可缺少之物。新買的刀剪使用久了,難免出些小毛病,如鈍了、不合口了,必須磨一磨修一修才好用,因此就有了磨刀匠。
剃頭的
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常見到剃頭匠手里拿的“喚頭”擔著挑子一頭是小火爐、火盆另一頭是放剃頭工具的木箱,俗話說“剃頭挑子——一頭熱。”就是這么來的,剃頭匠手里拿的“喚頭”不時發(fā)出“嗡嗡”的聲響,顧客聞聲來剃頭,十分方便,裝剃頭工具的木箱正好成為顧客的座位。
修鞋匠
老北京修鞋俗稱“皮匠挑子”,以修舊鞋為主。其所做的活除縫綻外,還有釘前后掌、打皮虎頭、釘扁掌,以及新鞋卦彎子等等。裝滿各種修鞋工具的“百寶箱”、一架鐵制的修鞋、修拉鎖機,再加上黑乎乎的鞋柜、座椅,修鞋攤的樣子幾十年來都變化不大。隨著北京的日益發(fā)展,這樣的修鞋攤逐漸減少,大多數(shù)都退進了居民小區(qū)和胡同里。
賣酒的幌子——豬尿脬
過去禁私酒,崇文門外有造酒的作坊,有人就將酒裝到豬尿脬里面再爬城墻進城賣去。這種酒不用給戶部上稅,時間長了,豬尿脬就成了賣酒的招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