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公司股東的虛假出資和股權轉讓問題,我國《公司法》中有如下規(guī)定:“股東應當按期足額繳納公司章程中規(guī)定的各自所認繳的出資額……股東不按照前款規(guī)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應當向以已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第二十八條)“公司的發(fā)起人、股東虛假出資,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為出資的貨幣或者非貨幣財產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虛假出資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保ǖ诙贄l)在股權轉讓方面,《公司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載明“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
從以上《公司法》的條文中我們看出,雖然之前一些法律專家提議應當在新《公司法》中設立禁止出資不實股東進行股權轉讓的條款,但與舊的《公司法》一樣,新《公司法》出臺后,同樣在追究虛假出資股東責任時沒有對其股權的轉讓做出任何限制。也就是說,在法律上,我們仍然是允許出資不實的股東在其他股東的同意下轉讓自己的瑕疵股權的。這點固然說得通的。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既帶資合性又極具人合性的團體,當股東確實無法履行出資義務時,對公司的資合性是一種破壞;而如若其他股東非得強行使其履行出資義務,“逼”他拿錢,資合倒是達到了,但恐怕人合就難以實現了。所以允許出資不實股東將股權轉讓,由受讓人接替原股東承擔出資義務,這確實不失為使公司良好存續(xù)下去的一個方法。
然而,原始股東轉讓股權之后是不是就與該公司劃清界限,完全脫了干系了呢?當公司因為股權受讓人出資不實而對外欠債時,原始股東是不是因其不再與公司有牽連而可以對此不聞不問呢?
現在,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出資不實的原始股東在轉讓了股權后,因受讓人出資問題導致公司出現資金問題時,是否承擔責任以及所應承擔何種責任的問題。對于上述兩個問題,否定的回答應該是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的確,從一些法院判例中我們看到,在司法實踐中,原股東對受讓人出資不實時,對外還是要承擔責任的。而究其原因,往往認為因為在公司資金存在瑕疵的前提下,債權人可以請求對該公司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揭開公司面紗”),債權人有權在公司資金不足時向公司股東求償,要求股東承擔無限連帶責任。而對于原始股東,因為其最開始的出資就有問題,接手人又是他自己找的,介于是自己的出讓行為導致了公司財產上的瑕疵,所以雖然已經不是股東了也應對公司對外債務承擔過錯責任。
對于這樣的解釋我個人認為還是過于簡單了,似乎有些說不通的地方。我們知道,權利與義務是法律衡量任何問題的出發(fā)點,在法律上我們講究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只有享有權利的人才承擔相應的義務。以這樣的觀點反推,也就是說,如果原始股東應該承擔責任即意味著他還享有相應的權利。那么作為已經進行了股權轉讓,與公司沒有了往來的原始股東此時在公司中享有什么權利呢?沒有。此時的原始故宮既沒有了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權更喪失了對公司財產的收益權。所以,在沒有任何權利獲得的情況下要求其擔負連帶清償責任,似乎是有失公平的。
那又是不是說對于受讓人的出資不實原股東就完全沒有責任了呢?我認為也不是。原始股東對債權人的責任還是有要承擔的理由的。首先,原始股東對受讓人出資不實的責任產生可以追溯到股權轉讓之時。在原始股東轉讓股權時,在簽訂股權轉讓合同之前,作為公司股東他是有善管注意義務的。簡言之也就是說他是有義務為公司為自己選擇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的。介于這個道理,在繼任股東出資不實情況發(fā)生時原始股東應該基于離開公司前的善管注意義務被追究相應責任。而其次,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在進行了股權交接,受讓人作為新股東進入公司后,原始股東既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去監(jiān)督、控制新股東的行為了。因此,在這之后原始股權的受讓人是否履行了義務補足了出資就已經不在原始股東的控制范圍內了,而是進入了公司本身的規(guī)范、調控中,由公司直接負責了。所以從這個層面講,原始股東又是不應該對受讓人的出資不實承擔過多責任的。
綜上,也就是說,我認為原始股東對受讓人出資不實是應當承擔責任的,但責任的范圍僅應就對善管注意義務履行不到位的追訴,而不至于要與受讓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畢竟原始股東的主觀過錯是有限的。而在法律未對違反善管注意義務的相應責任做出規(guī)定的前提下,在實踐中,讓原始股東對受讓人的出資不實承擔一定范圍內的補充清償責任這一做法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王利明:《公司的有限責任制度的若干問題.政法論壇,1994年第2、3期
[2]王莉萍:《債權人追究股東出資責任的法律問題.現代法學,2003年10月喜25卷第5期
[3]于海生:《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出資責任.求是學刊,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