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戀愛的時候,最難的是什么?
有過經(jīng)驗的都知道,對那些情場初哥來說,如何開口告白,是最難的事。與之相比,其他的事,簡直都不算事了。畢竟告白時,對對方的心意如何還是一無所知,所以就會額外忐忑。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用什么方式來告白?
情書?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網(wǎng)上聊天?
還是把她約出來,大家當面說清楚?
情竇初開的少年人,常常會采用最隱晦的方法:寫信,或者在她的書里夾小紙條。但實際上,成功率最高的,應該是當面告白。
或許你也是當面告白的受益者,但你知道為什么當面告白最容易打動人嗎?
一說到人際溝通和交流,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語言,而且大家也相信,語言具有無比的力量。這不錯,語言的確是人類交流最有效的工具。但是作為一個復雜個體的社會人,會常常無意識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心理學家麥金尼斯就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找了一些人來做被試,測試他們在多大程度上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在這些人身上貼上感應電極,再讓他們看一些詞。這些詞里有些是中性詞,還有些詞是所謂的“壞詞”,通常代表著不好的事情,比如“戰(zhàn)爭”、“瘟疫”、“疾病”,或是“強奸”、“亂倫”等等。
對于那些普通意義的詞,人們的反應比較符合麥金尼斯的想象:看到詞的同時,身體馬上就有微弱的皮膚電經(jīng)過,與此同時,人們在口頭上用語言報告了這個詞的意思。但對于那些“壞詞”,人的反應就比較有意思了:他們口頭上的報告,比皮膚電的反應,要慢一點點。
不要小看這一點點。麥金尼斯正是憑借這一點點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原理:人們的認知態(tài)度,與他的生理、情緒反應之間,存在著差距。
換句話說,面對著那些可能讓人產(chǎn)生焦慮的事,人的生理反應和情緒反應會在第一時間就有所反應。但經(jīng)過大腦的“過濾”和“降壓”之后,人會把自己的認知和想法稍做調(diào)整,以達到減少焦慮的目的。
這種心理的潛在過程,被稱做“認知行為的自我控制”。
人的天性里,就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所以人會刻意回避那些讓自己不快的事情。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常常就會帶來麻煩。比如說,求愛。
當求愛的時候,那種患得患失的心情,會讓人不由得焦慮,于是就會自然而然地選擇盡可能刺激不那么大的方式來表白。但你知道嗎,正是這種認知行為的自我控制,讓那些通過比較隱晦方式求愛的人,成功率暴跌。
心理學的實驗表明,一個人正確理解對方的意思,不僅僅通過語言。語言、表情和姿態(tài),他們的比例分別是7%、39%和54%。換句話說,那些僅僅通過語言來求愛的人,他們能打動對方的工具,比當面求愛的人要少得多。
求愛是件莊重的事,它需要人全身心地表達自己,所以說當面求愛比單純的情書更有效果。其實不單求愛如此,在其他問題上,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打電話借錢,總沒有當面說來得妥當;和已經(jīng)沒感情的女友談分手,當面說清才是最沒有痛苦的方式。凡是那些讓人覺得尷尬的事,人們都會因為認知行為的自我控制,從而故意選擇那些讓自己不會太焦慮的溝通方式。每當這種時候,你不妨想想麥金尼斯,想想他的心理學實驗。怎么樣,是不是有能力站出來,當面把話說清楚呢?
圖/周小弦 編輯/常信 henker@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