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餐廳指南》,美食界的圣經(jīng),百年來多少饕客為它一擲千金,只要掛上星級名號,就是美味的保證。但隨著國際化運作的深入,高成本、文化差異、評鑒速度緩慢等問題暴露出《米其林餐廳指南》運營模式的弱點,對其美食圣經(jīng)的地位產(chǎn)生了不小的挑戰(zhàn)。
美食圣經(jīng):給餐廳和主廚評高低
《米其林餐廳指南》是一本紅色、硬皮的書,道林紙張,長方形版式,第一版誕生于1900年的法國,108年后的今天,出版方發(fā)行了涉及22個國家的27本指南,有的版本僅一兩百頁,最厚的是法國版,幾千頁。如今,這套紅冊子已成為不少饕客們案頭必備的刊物,其地位如圣經(jīng)般權(quán)威。
《米其林餐廳指南》的誕生與輪胎有不解之緣。為了推銷輪胎產(chǎn)品,米其林公司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安德烈·米其林和愛德華·米其林想出奇招:宣傳和推廣汽車旅游。作為配套,兩位創(chuàng)始人將汽車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如火車站、加油站、修車站、郵局、電報站、餐廳等可以補給和救援旅行者的信息,編輯成冊,推出首版《米其林指南》(后來分化成《米其林旅游指南》和《米其林餐廳指南》兩個版本),以免費方式贈送給購買米其林輪胎車主。首版發(fā)行僅3.5萬本,對餐廳也只是按照價格列出星級,而并非品質(zhì)認定。“我們是做輪胎的,我們需要想辦法賣輪胎,所以那時候重要的是提供車主使用的可能和條件,這本指南誕生的原因就是這么簡單?!泵灼淞旨易宓暮笕巳绱私忉尅?/p>
《米其林餐廳指南》歷史上有兩個重要的里程碑。第一個是標價出售。1920年,安德烈在一家修車廠看到自己精心印編的指南竟然被拿來墊東西,大失所望的他決定結(jié)束免費贈送,轉(zhuǎn)而標價出售這本已經(jīng)很受歡迎的小冊子。標價出售的意義在于,《米其林餐廳指南》作為推銷輪胎的工具的使命結(jié)束了,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牌進入人們的視野。
第二個是星級評鑒制度的建立。今日美食界熟知的米其林星級評鑒制度,于1933年初具雛形,至1936年基本完善。評鑒制度中,米其林將優(yōu)秀餐廳分為三等:一星、二星和三星。一星表示“值得停車一嘗的好餐廳”,二星表示“一流的廚藝,提供極佳的食物和美酒搭配,值得繞道前往,但所費不菲”,三星表示“完美而登峰造極的廚藝,值得專程前往,可以享用手藝超絕的美食、精選的上佳佐餐酒、零缺點的服務和極雅致的用餐環(huán)境,但是要花一大筆錢”。星級評鑒制度的建立,開創(chuàng)了餐廳評鑒標準化的先河。
《米其林餐廳指南》始終堅持嚴格的評鑒標準,1936年法國僅有23家餐廳入選米其林三星,而至2007年,入選三星的也只有26家。
《米其林餐廳指南》的星級除了頒給餐廳外,也頒給廚師。按照評鑒制度,獲得一星的餐廳或主廚,只要維持既有的水準,這顆星通常可以一直保留,但是二星或三星的餐廳或主廚,只要被發(fā)現(xiàn)一點疏忽就會被降等,特別是被評鑒為三星的餐廳或主廚,一定要經(jīng)過多年的觀察,年年維持在水準以上的表現(xiàn),才有可能獲得三顆星的評價。因此,三顆星不但象征了“絕對完美的美食”,更指“不會犯任何錯誤的餐廳或主廚”。三顆星也就成為了許多廚師畢生奮斗的終極目標。
對于餐廳和主廚而言,獲得米其林星級,不單是巨大的榮譽,也是商業(yè)利益的象征。據(jù)估計,一顆星可以帶來20~25%的營業(yè)額,反之亦然。借由米其林的肯定,再偏遠荒涼的山村小鎮(zhèn),都不必擔心沒有客人遠道來訪。
正是基于榮譽和商業(yè)利益,許多餐廳和廚師被授予星級后壓力倍增,更有甚者因為評鑒降等而自殺。1966年,Alain Zick因其餐廳從三星降為二星而自殺,成為第一個自殺的三星主廚。2003年,同樣原因,Bemard Loiseau成為第二位自殺的三星主廚,轟動整個法國,將當時全球熱議的伊拉克戰(zhàn)爭擠下頭版頭條。
如今,每年三月的第一個星期三出版的《米其林餐廳指南》吸引著全球餐飲界的關(guān)注,哪個廚師成了新的三星,哪家餐廳降了星,法國餐飲界的新趨勢是什么等,都成為美食界的年度話題。
運作模式:獨立客觀的評鑒
即便是在星級升降方面的暗箱操作,即便是從來不對評鑒結(jié)果作出解釋,《米其林餐廳指南》仍被譽為美食界的圣經(jīng)。這本指南緣何獲得如此大的影響力?研究發(fā)現(xiàn),獨立客觀的評鑒運作模式是關(guān)鍵:即在評鑒過程中,《米其林餐廳指南》保持超然獨立,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同時,通過聘請美食密探的方式,形成客觀的評鑒結(jié)果。
獨立帶來的良好形象
作為第三方評鑒,獨立于任何利益相關(guān)方是樹立公信力的基礎(chǔ)。《米其林餐廳指南》能夠在暗箱操作的評鑒過程中得到市場的認可,核心在于其在獨立性方面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具體而言,該指南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饋贈和廣告。
每年只出一期的指南為這種超然的獨立付出了巨大代價。一般而言,媒體或出版物的盈利主要甚至完全來源于廣告,而《米其林餐廳指南》依賴于集團其他業(yè)務的資金支持,在80多年的時間里保持了獨立性。時間的沉淀,使得《米其林餐廳指南》樹立了良好的市場形象,被大眾譽為“嚴肅和可靠”的刊物,在食客心中樹立一個極高的形象。
美食密探保證客觀性
評鑒結(jié)果的客觀性是《米其林餐廳指南》獲得成功的另一個關(guān)鍵。為客觀真實地獲取餐廳和廚師的信息,米其林獨創(chuàng)的美食密探模式至今為人津津樂道。與其他餐廳指南采取調(diào)查問卷等方式相比,該指南雇傭了一批全職美食密探,在匿名拜訪和不事先告知的情況下,以個人的方式吃遍各地的城市和鄉(xiāng)村,從而掌握第一手資料。被聘請的美食密探要求一星期吃十幾次,每次至少點三道菜和一瓶酒,然后寫一份兩頁紙的完整報告進行評價,內(nèi)容涉及各個方面。為了增強信息的客觀性,一家餐廳有時要吃好幾次才能填寫報告。如果報告指出的餐廳是不錯的,總部就會另派幾位密探再次前往試吃觀察,眾密探一致認可后,該餐廳才有可能登上《米其林餐廳指南》。同時,為了避免美食密探和餐廳有不法的勾當,美食密探每年都要輪調(diào)評鑒的區(qū)域。
由于擔心米其林美食密探的到訪,法國的餐廳經(jīng)理和主廚對于單身訂位用餐的陌生人多半十分小心,一點都不敢怠慢,生怕不經(jīng)意的疏忽帶來榮譽的損毀。目前評鑒法國餐廳部分的密探約有70位,整個歐洲400位左右,作為工作必需,每位都配備一張信用卡、一輛車和一張米其林證件,在必要時,米其林證件可以成為其在餐廳廚房或旅館房間內(nèi)通行無阻的金牌令箭。這些密探都是終生為米其林服務,每人都必須與米其林公司簽署一份保密合約,保證不泄露工作機密,一直到其退休。而要成為《米其林餐廳指南》的美食密探,除了對吃要有濃厚的興趣外,還必須具備廚藝學校的教育背景并在廚師的崗位上有過數(shù)年的工作經(jīng)歷。
據(jù)米其林的一位匿名密探透露,當一名美食密探以普通食客的身份走進一家餐廳后,工作就開始了。他會首先注意到門面、緊跟而來的內(nèi)部環(huán)境和裝修的質(zhì)量。他會閱讀菜單。如果菜單很長,說明原料不很新鮮,有些說不定還是冰箱里的冷凍食品。如果相反,只有幾樣菜,或者菜單寫在小木板上,則說明廚師那天清晨剛剛?cè)ミ^市場選擇原材料。他還會看餐廳是否顧客盈門,其他人吃的飯菜是不是看起來很誘人。另外,他會留意等待上菜的時間、侍者的態(tài)度和專業(yè)程度。當然,最重要的是對飯菜品質(zhì)的把握,首先要評判的是原料的質(zhì)量,還要考慮菜肴是如何烹飪的,味道及調(diào)味如何。
美食密探的工作就像一個間諜在做調(diào)查,為了保持客觀,美食密探的家人和朋友都不清楚他們的具體工作。每年,美食偵探、指南編輯和總監(jiān)會開好幾次會討論星級評選工作,他們共同決定是不是授予某個餐廳一顆或者更多顆星星。
如何實現(xiàn)盈利?
攜美食圣經(jīng)的桂冠,《米其林餐廳指南》踏上了國際化評鑒的道路,先從法國拓展到整個歐洲,再進入美洲,近年來又進入亞洲,市場影響力與日俱增。但是,在國際化的運作中,其模式中的一些短板也逐漸顯現(xiàn)出來,對其美食圣經(jīng)的地位產(chǎn)生了不小的挑戰(zhàn)。
首先是高成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饋贈和廣告、自費聘請美食密探,高運作成本是顯而易見的。迄今,《米其林餐廳指南》的收入全部來源于發(fā)行,但其發(fā)行量長期在50萬冊以下,近年來發(fā)行量雖有增長,但仍不足實現(xiàn)盈虧平衡。以2008年為例,各種版本累計發(fā)行量達到150萬冊,按價格最高的法國版售價(24歐元)計算,收入總額3600萬歐元,還不足以支撐近500名美食密探的開支。高額的運作成本,導致兩個結(jié)果:一是指南仍缺乏獨立運作的全部要素,必須依賴集團內(nèi)部其他部門的財務支持;二是使得指南不得不專注于高端市場,而屏蔽了更廣泛的中低端市場。
其次是文化差異。指南起源于法國,成名于法國,形成了以法國美食文化為核心的餐廳評鑒體系。但在全球化運作中,指南并未根據(jù)美食文化的差異調(diào)整不同國家的評鑒體系,仍然從法國美食文化角度出發(fā),評鑒各國餐廳和主廚。以2006年的紐約版本為例,對紐約的500家餐廳評鑒后,得到三星贊譽的餐廳,不是地道的法國人“掌勺”,就是在法國學藝歸來的廚師。近年來的亞洲版本,存在同樣的問題,東京入選三星級的餐廳中,幾乎找不到日本料理,而中國唯一一家入選的,也是位于上海外灘的一家名為SensBund的法式餐廳?!睹灼淞植蛷d指南》這種對法國餐廳情有獨鐘的偏好,被解讀為新的殖民主義,引起了美食界的廣泛質(zhì)疑。
再次,評審速度緩慢。為了保證評鑒工作的嚴肅性和評鑒結(jié)果的真實性,《米其林餐廳指南》對授予星級的餐廳和主廚要進行漫長的測評,因此,每年一版的評鑒結(jié)果在內(nèi)容上更新速度較為緩慢。以2007年的法國版為例,當年入選三星的餐廳有26家,但新上榜的僅5家,二星餐廳65家,新上榜的僅7家,一星餐廳436家,新上榜的僅50家。事實上,已有部分美食評鑒機構(gòu)利用這一弱點,以快速挖掘有潛力的廚師新人并在當年給予褒揚的做法,獲得了美食界的認可,在美食評鑒界迅速崛起,如《查氏餐館評鑒》、GM美食指南等。
《米其林餐廳指南》模式中的高成本、文化差異和評審速度緩慢等弱點,給其他評鑒機構(gòu)留下了充足的發(fā)展空間,并不斷演變成為《米其林餐廳指南》有力的競爭者和挑戰(zhàn)者。如不對模式進行改進,其百年樹立的美食圣經(jīng)地位很可能被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