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業(yè)的“黃金三年”已經過去,全行業(yè)似乎已經進入了下行周期,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將取代油價上升,成為石化業(yè)今后的主要困擾。
近來石油價格的急跌,驗證了兩點。首先,地心引力是存在的。過度流動性可以制造價格泡沫,期貨市場可以操縱現貨價格,地緣政治可以激起市場恐慌,但是基本面因素最終會給市場一個公平價格。泡沫越大,持續(xù)時間越長,最終的調整可能越慘烈。
其次,需求是市場價格的終極決定者。盡管70%的石油期貨合約掌握在對現貨并不感興趣的金融資本手中,但最終必須有人消費石油。美國、歐洲、日本、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同步進入經濟衰退或強烈放緩,是近16年來首次出現。收入的下降、經濟活動的放緩,為這輪石油投機打上了休止符。
石油市場的中期調整仍在進行中,筆者認為,油價可能要跌至80~100美元一桶才能喘定。
但是長遠來看,石油的供需失衡問題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目前石油產量為每天8700萬桶,其中非OPEC產量為5000萬桶。以目前的經濟活動,每天大約有150萬桶石油的剩余產能。全球經濟進入衰退,石油需求減少,應該是目前石油市場供需變化的主要因素。非OPEC國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新增產能的出現(主要來自美國的墨西哥灣和中亞地區(qū)),也是油價回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煉油設備與技術的改善,使石油公司使用重油作原料的能力大增,相對減輕了對輕油(油價上升最猛烈的部分)的需求。
對沖基金由瘋狂做多到快速減倉,與油價近來暴跌有密切關系。對沖基金Ospraie做多油價出事,被迫大舉拆倉清盤,拉動油價下滑。筆者相信這不是唯一一家此次折戟于石油市場的對沖基金。
盡管全球經濟放緩為油價帶來強大的下行壓力,石油市場的中期調整仍會持續(xù)一段時間,筆者認為石油的長期牛市未必就此終結。
首先,石油供應與需求之間的差距十分小,任何一個生產事故或地緣政治危機(如俄羅斯、伊朗、尼日利亞都是火藥桶)都可能重燃市場對供應不足的憂慮。其次,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是長期、結構性的,帶來了對石油新的強勁需求。
石油的過度需求近年大增,而且今后會進一步上升。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謀求加大本國戰(zhàn)略石油儲備。估計油價跌破100美元后,此類買單會大量涌出。此外,商品已經成為主流金融投資的一種,退休基金、保險基金、共同基金、對沖基金多將部分資金配置到商品投資上來,這在幾年前尚屬罕見,今天則司空見慣。于是ETF迭出,成為追高商品價格的主力軍,也使更多的實物商品(包括石油)沉淀在供應和需求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油價回落,石化行業(yè)是否一定得益?筆者認為未必。的確,石油價格的下降,有助于飽受高油價困擾的石化公司控制成本,但是石化的行業(yè)周期已經出現拐點。新一輪的產能釋放剛剛開始,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海灣地區(qū),將為全球化工行業(yè)每年帶來超過6%的產能擴張(這還是在中國放緩新建工廠的基礎上取得的);加上全球經濟衰退下需求不足,石化行業(yè)的利潤率今后幾年勢必大幅萎縮。
石化行業(yè)基本上每7~10年是一個周期,其中大約3年賺錢、1年打平、其余時間虧損。這輪周期的谷底在2001年末,過去3年是石化業(yè)罕見的黃金期。不僅產能適當,全球范圍內持續(xù)、強勁的需求增長帶來了一個超強的上升周期。然而這一切已經成為過去,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將取代油價上升,成為石化業(yè)今后的主要困擾。
中國的石油化工業(yè)在過去一年受到原油價格飆升但成品油價被政府管制的困擾,盈利遭到重創(chuàng)。隨著石油價格回落到95~100美元區(qū)間,國內與國際成品油價格可以基本趨同。這為政府改革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使國內油品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聯動,提供了重要的機會。成品油價格開放??梢越鉀Q中國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也有利于中國石化公司恢復盈利能力。但是石化業(yè)的“黃金三年”已經過去,全行業(yè)似乎已經進入了下行周期。
中國石化業(yè)龍頭級企業(yè)的2009年市盈率預計為7~8倍(假定價格放開,以港股價格計)。由于成品油價格管制,股價在過去受到壓制。成品油價格調整或放開,利好這些公司。不過由于周期的變化和全球經濟的減速,世界各大石化股的市盈率已經回落到7倍。這班船已經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