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譯本《房龍地理》中的一段譯文

    2008-12-31 00:00:00周楠本
    博覽群書 2008年7期

    瞿秋白曾寫過一篇《房龍的“地理”和自己——讀書雜記之一》,發(fā)表在1934年1月《文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發(fā)表時題作《讀房龍的(地理)》。他讀得非常仔細,在文后“附記”里他說:

    《世界地理》的中國文譯本不止一種,我讀的是陳瘦石和胡澱咸兩先生譯的。偶然翻著傅東華先生譯的一種,看中間的文句似乎深奧些,還發(fā)現(xiàn)了這么一句:“再講到豬,豬是靠橡實繁榮的。這就是在亞得里亞海,多瑙河,馬其頓諸山脈間那個三角形中所以極富橡實的緣故,因為那三角形是密密蓋著橡樹林的?!痹俨殛惡鷥上壬淖g本,這一句卻是這樣寫的:“說到豬,豬須食橡樹果始得繁盛。亞得里亞海,多瑙河,與馬其頓山脈間三角地帶之所以多豬,就是因為那邊密布著橡樹林的緣故?!边@里,傅先生是譯做:因為豬繁榮,所以那地方富于橡實,又仿佛橡實的豐富是因為密密蓋著橡樹林……而陳胡兩先生譯的是:因為橡樹多,所以豬多……究竟不知道房龍先生的原文是怎樣的。過幾時,倒要找本英文原本來讀讀。(《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二卷,第10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瞿秋白當時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沒有機會再查找房龍的英文原著了。這篇讀書筆記是1933年11月寫的,一個月之后他就奉命離開上海赴江西蘇區(qū)了,一年之后在福建長汀就義。

    房龍的著作現(xiàn)在仍然很受歡迎,出版社競相出版,《房龍地理》還出了中英文雙語本。我于是想到瞿秋白當年在讀書雜記里提出的疑問,這也可說是他一個未了的遺愿吧。瞿秋白想查對的那段文字是出自此書的第25節(jié)“南斯拉夫,《凡爾賽和約》的另一個產(chǎn)物”。先看看雙語版的中譯:

    說到豬,它們因為吃橡樹果實而很繁盛。這也是它們在亞得里亞海、多瑙河以及馬其頓地區(qū)之間的三角地數(shù)量極多的原因,那里幾乎全被橡樹林所覆蓋著。(紀何、滕華譯:《房龍地理——關(guān)于世界的故事》,第28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這個新譯本與瞿秋白讀的陳胡譯本意思比較相近,是說“因為橡樹多,所以豬多”的?,F(xiàn)在再核對一下原文。

    And speaking 0f pigs,pigs prosper0n acorns,That is why they were s0plentiful in the triangle between theAdriatic and the Danube and themountains 0f Macedonia,for it i8densely covered with oak forests,(VanLoon’s Geography)

    這段話首先提示繼續(xù)說豬(Andspeaking of pigs),并說明豬是靠(吃)橡實繁衍旺盛的(pigs prosper on a-Corns)。

    接著的第二句是一個長句,對前一句“豬靠吃橡實繁盛”作進一步說明。發(fā)生歧義的就是在第二句:“Thatis why they were……”其中的they究竟指代的是什么?是指“豬”還是指“橡實”呢?

    既然第二句是對第一句進行說明的,那么只要看看第一句的主格,即看看所要闡釋的對象是什么就清楚了。

    第一句……pigs prosper on acorns,它的主語是“pigs”,關(guān)鍵詞是“豬”。第二句的they是針對“豬”(pigs)而言的,指代很明確。因此,雙語本的中文翻譯僅照字面譯作“它們”……數(shù)量極多,并沒有把“豬”字譯出來,意思就很清楚了。還有一點,第一句中的“橡實”,原文是一個介賓短語(on a-corns),這只是謂語的修飾成分,是修飾謂語動詞prosper的,作為狀語,它不可能是被指代的對象。

    傅東華的譯文將“they”理解為“橡實”。是沒有看清原文中的這一指代關(guān)系。此外還有一個語法上的誤解,就是將第一句與第二句視為一個具有因果關(guān)系的語句。他譯為:“豬是靠橡實繁榮的。這就是在亞得里亞海,多瑙河,馬其頓諸山脈間那個三角形中所以極富橡實的緣故”。顯然是前句為因,后句為果。這么一來語言層次就混亂了,因接下來的最后一句,也就是第二句中表語部分的第二分句,又譯為“因為那三角形是密密蓋著橡樹林的”。究竟何為事因呢?是第一句所說,還是最后一句呢?譯者自己也亂了。并且,這樣又等于說:因為橡樹林多,所以橡實多。當年瞿秋白讀到這里,覺得很有意思,就開玩笑說:本來,雞多所以雞蛋多,雞蛋多所以雞就多。難怪他想找來原著看一看,落實一下到底房龍先生是怎么說的。

    現(xiàn)在可以看到原文的第一句與第二句是沒有因果關(guān)系的。第二句的表語,也就是“That is”之后的部分,倒是一個具有因果關(guān)系的并列旬,它是由兩個分句組成,兩分句之間有逗號分開。如果把這一句簡化,就是:…whythey were so plentiful;for it is denselycovered with oak forests,它可以直譯為一個倒裝句,就是:所以它們(豬)是如此的多,因為這里濃密地覆蓋著橡樹林。應該特別注意的是:Why,是這個表語從句的引導詞,而并非它前面句子的關(guān)聯(lián)詞。這個詞看來是容易引起誤讀的。

    在對句子結(jié)構(gòu)的理解上,雙語版中譯文在表述上也存在著一點問題。“它們因為吃橡樹果實而很繁盛。這也是它們……數(shù)量極多的原因”。這同樣是把第一句視為事因,而將第二句中的表語從句的前一分句視為其結(jié)果了。從邏輯上分析,此句就成了:因為它們很繁盛,所以這是它們數(shù)量極多的原因。這猶如說:豬多,就是豬多的原因。其實這還不如說“雞多,雞蛋就多”、“橡樹多,橡實就多”合理呢。幸好新譯本沒有將指代關(guān)系弄混,語意沒有譯錯。除此之外,新譯本尚有些譯得不夠細致的地方?!皌he mountains ofMacedonia”這個短語,譯為“馬其頓地區(qū)”,“mountains”(山脈)就沒有譯出來。馬其頓主要是山地,這里指的是馬其頓地區(qū)的山脈延伸到沿海河谷沖積平原所形成的三角洲地帶。這兒屬于農(nóng)牧區(qū)。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孔之見,權(quán)當拋磚引玉吧。為了使有興趣的讀者能提出更好的意見,這里再多摘引幾段原文以供參考。

    在上面的那段引文之前,書中還特別談到了豬在塞爾維亞的舉足輕重的地位:

    It is a bit stud to reflect thatpigs were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outbreak of that terrible disaster. ForSerbia had only one great article ofexport-pigs-and by putting impossibleduties on pigs, the Austrians and theHungarians were able to ruin the onlytrade from which Serbia derived anyprofit at all. The dead Austrian GrandDuke was the pretext for the mobi-lization of all the armed forces of Eu-rope. But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allthe ill-feeling in the north-easterncorner of the Balkans was the duty onpigs. ( P.282 )

    中國人民大學版是英漢對照本,這里就不抄翻譯了,愿意參閱中文翻譯的讀者可以去看這本書。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引文內(nèi)容的背景。這一段是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遭受奧匈帝國壓迫的巴爾干國家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強國對他們的生豬出口貿(mào)易征收苛刻的關(guān)稅。豬對于這一地區(qū)的國計民生有著重大影響。文中提到的已死去的奧地利大公(The dead Aus-trian Grand Duke),系指1914年被塞爾維亞愛國者刺殺的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Francis Ferdinand。1863~1914)。雖然這正是民族主義者送給奧匈帝國的一個恰逢其時的引爆戰(zhàn)爭的借口,但是戰(zhàn)爭的結(jié)果卻使巴爾干國家擺脫了奧匈帝國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一個塞爾維亞一克羅地亞一斯洛文尼亞王國(Kingdom of Serbs,Cmats,and Slovenes,1918年12月1日建立),即后來的南斯拉夫王國(Yugoslavia,1929—1941)。對于這場戰(zhàn)爭的教訓,《房龍地理》總結(jié)得卻頗為奇妙,作者認為“豬”要對歐洲大戰(zhàn)負重要責任,因為民族主義情緒是由于征收豬稅而煽動起來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凡爾賽和約》的簽訂,對于巴爾干國家來說,pigs就該記頭功了。

    接著作者寫到生態(tài)平衡問題。

    There would be more forests to-day if the Romans and the Venetianshad not denuded these hills in a mostirresponsible fashion to get wood fortheir vessels. (P.252)

    這是說過去羅馬人和威尼斯人為了造船而大肆砍伐樹木,破壞森林資源,致使這一地區(qū)今天的森林面積已經(jīng)大大減少了。這自然影響到畜牧業(yè):

    What other resources does thecountry have to feed and clothe its12,000,000 inhabitants, outside ofpigs? (P.282)

    森林遭到破壞,豬的數(shù)量減少了,于是就提出了一個現(xiàn)實問題:除了豬之外(0utside 0f pigs),這個國家還有沒有其他資源來解決一千二百萬居民的吃和穿的問題呢?這是說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南斯拉夫王國的經(jīng)濟狀況。

    要保證養(yǎng)豬業(yè)的興旺,先決條件就是要保護森林這個極其重要的資源。作者要說明的是,農(nóng)林畜牧業(yè)是這個地區(qū)發(fā)展的命脈。

    上面只是《房龍地理》中涉及到的一個問題,而書中談到的許多事都是非常有趣的,難怪瞿秋白說這本書可以讀兩遍以上,他自己就讀過幾種譯本,還想看看英文原著。至于他所質(zhì)疑的那一句話,其實并無關(guān)緊要,那只是流露了他想多讀一些書的愿望吧。

    (本文編輯:李焱)

    太保市| 溧阳市| 抚远县| 兴文县| 湖北省| 惠来县| 玉田县| 天祝| 瑞安市| 浦北县| 涿州市| 湘阴县| 临夏市| 余姚市| 维西| 左云县| 中牟县| 宣威市| 张北县| 连城县| 韶山市| 岑溪市| 雅安市| 巩留县| 布尔津县| 静海县| 永年县| 金秀| 唐海县| 都昌县| 临朐县| 咸丰县| 谷城县| 涡阳县| 奉化市| 西平县| 江阴市| 两当县| 马边| 老河口市| 广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