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泉溪
筆名田羽,1956年生,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高級美術師。1972年參軍,1983年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原廣州軍區(qū)文藝創(chuàng)作室美術創(chuàng)作員,作品多次參加全軍、全國美展,多幅作品被國家及省級美術館及美國、東南亞等地博物館收藏,2005年創(chuàng)辦廣州田羽油畫工作室。
寫實主義的繪畫觀念和扎實的繪畫手法奠定了崔泉溪的審美取向和藝術定位。從崔泉溪所塑造的寫實畫風中滲透出來的,是一種凝重、唯美和激情的藝術張力。
30多年的軍旅生涯,使崔泉溪的油畫作品更多的是表現(xiàn)軍事題材。這既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偏愛。他將歲月的歷練和油畫實踐全部融入到自己生命的體驗之中。
崔泉溪主張寫實,但絕非照搬生活、再現(xiàn)自然,而是更多地傾注自己的感情,對物象進行藝術加工和概括,把審美取向建立在對人文的深刻理解之上。在他的作品中,最能打動觀者的往往是人物情感的微妙流露,刻畫的是一種頗具象征意義的人文世界。
崔泉溪善于從生活細節(jié)捕捉靈感,尤其善于從小處入手表現(xiàn)重大題材。如創(chuàng)作于20世紀90年代的油畫《毛澤東在陜北的日子》,他將開國領袖定格在窯洞前思考問題時側身點煙的一個細小的生活瞬間,畫中身著灰布棉襖的毛澤東神態(tài)質樸自然,其構圖和立意完全不同于許多偉人題材中把領袖與生活脫離而刻意賦予的高大形象,而是將領袖放在一個具體的生活場景和“普通人”的位置上進行刻畫。作者沒有刻意表現(xiàn)領袖運籌帷幄的神情,沒有渲染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而是攫取其生活中一個常見的細節(jié)塑造一個平凡而真實的形象,在迷漫黃土的具體時空中還原人民的領袖。
從崔泉溪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主旋律作品中,不難看出畫家的審美情趣和斑斕的內心世界。無論是刻畫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題材,還是描繪長征、烽火與戰(zhàn)爭等宏偉的敘事場面,都是通過寫實語言傳遞人物的內心世界。畫家從自己的審美和對藝術的理解出發(fā),把畫面自然地切入到革命先輩們最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使人們在聆聽歲月痕跡中感受生活的平凡,在接受平凡中領略畫家充滿激情的表現(xiàn)力,從而感悟嚴肅主題油畫所滲透出來的藝術感染力。在歷時兩年多創(chuàng)作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和宋慶齡》中,崔泉溪采用凝重的灰色調烘托出一對革命伴侶:時代的滄桑、堅毅的目光、白色中山裝、“五四”時期的黑裙子等,他采用強烈的光影效果和雕塑式的色彩元素,將孫中山及夫人宋慶齡為革命漂泊的一生,定格在一艘行進中的中山艦上,從而使革命先驅偉大的人格力量矗立畫中。
欣賞崔泉溪的油畫,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藝術的美和中國特有的人文情懷。近年來,他不斷尋找、挖掘和研究“中國符號”,他創(chuàng)作的題材逐漸趨向民族風俗方面,從黃土高坡到青藏高原,從吹嗩吶的牧羊老人到彝族村姑,這些充滿著中國民族元素的人文風情都是他熱衷表現(xiàn)的題材。在他的眼里,張揚民族特色的“中國符號”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美,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象征,只有用歷史辨證的眼光去體驗和表現(xiàn)這個符號,藝術才有了血脈和靈魂。
一個畫家藝術風格的形成,與其性格、經歷、學養(yǎng)是分不開的。崔泉溪認為,生存的根基和文化的積淀對畫家來說非常重要,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必然有其獨立的個性,只有充分表現(xiàn)中國元素,自己的作品才能有生命力。他的畫注重經營品位高雅的灰色調,追求藝術理念,追求含蓄、平和、樸實。
崔泉溪對繪畫有很強的使命感,每次拿起畫筆時都要審視自己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感情是否真實,意境是否優(yōu)美,技法是否貼切,以致他多年來已習慣“躲”進畫中感受快樂,享受著創(chuàng)作的樂趣,連續(xù)兩三個月畫一幅畫,一次只在一個細節(jié)上探索,一有創(chuàng)作的靈感絕不放過。他認為,自然和藝術的真實可以流傳很久,真正的藝術是強調“形而上”的,強調理念,并注重形式趣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這些珍貴的元素。
崔泉溪認為,美才是關鍵。作品的美包括和諧的美、內在的美,以及作者、作品、讀者三維交融的再創(chuàng)造的美。為此,他極力追求油畫語言的表現(xiàn)性,并不斷汲取各流派的精華。在他的眼里,時尚是變化的,而藝術的內涵是需要積淀的,不能用是否時尚作為評價標準。盡管在今天而言,藝術逐漸被商業(yè)化,甚至工業(yè)化,當許多藝術家摒棄傳統(tǒng)追求樣式化“個性”時,崔泉溪卻始終在默默地堅守自己的藝術觀:堅持人文關懷,堅持唯美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