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唱過的最早的一首兒歌是什么?是“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打燒酒!”就兩句,有歌唱的對象,有歌唱者自己,有走動的行為和風(fēng)景,還有祝愿和承諾。所以,這樣一首兒歌,在我還沒有讀書識字的時候,就會唱它了。
今天的孩子不唱這樣的兒歌,也許會說出很多的原因。不過,最當(dāng)緊的一點(diǎn),就是沒有了唱這首兒歌的環(huán)境。這首兒歌不是在家里唱的,不是坐在書桌前念的或者躺在搖籃里聽大人讀的。那是一種體驗(yàn),是在自然舞臺中表演的“臺詞”。
童年的時候,在省城生活,那是盆地中的一座老城,多是平房瓦舍,少有的樓房也就是兩三層。沒有高樓的老城里到處都是大樹,高高的樹冠伸過屋脊,白天給人陰涼,晚上掛滿星光。說掛滿星光,不是詩句,而是真實(shí)的景象。50年代初,老城缺電,一到晚上,都用電,電壓不足,昏黃的燈火不比星星更亮,所以,天一黑下來,坐在院子里,繁星就綴滿了童年的天空,而在星星們中間的那輪月亮,便成了對話的主角。倘若有個稍大一點(diǎn)的院子,捉迷藏的孩子就發(fā)現(xiàn),在院子里跑動時,那頭頂上的月亮也在動。是的,月亮在屋脊和樹丫間移動,就像跟著自己,在與自己捉迷藏,于是,禁不住唱起來:“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打燒酒!”臉對著月亮喊,雙腳跑得更快,自得其樂,與月共舞!這大概就是詩歌產(chǎn)生的條件,自然、歌唱的對象、對話傾訴、自我愉悅。
這樣的兒歌,基本的情景和內(nèi)容,與李白名句相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詩《月下獨(dú)酌》摘句)這樣美妙的詩句,翻成兒歌,也就是:月亮走,我也走,我請?jiān)铝梁葻?。李白是酒中仙,?dāng)然與月對飲。小孩子尊老敬月,獻(xiàn)一點(diǎn)小殷勤,“我給月亮打燒酒”,多好的人生美景??!
今日天高氣爽,月亮升起來了,但是,站在15層高樓窗前,我與月亮都無法再玩那個游戲:“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打燒酒!”心里唱著,眼里望著,望見那流走歲月中,一個星光燦爛的小院子,有一個與月亮捉迷藏的男孩……
(選自《揚(yáng)子晚報》2007年11月14日,有刪節(jié))
【品悟】總要在成年之后,驀然回首才發(fā)覺,童年實(shí)在是人生中最天真無邪的一段時光。于是,淚水總是在甜甜的回憶當(dāng)中悄然滑落……葉延濱的這篇短文,流露的正是這種情感,它告訴那些還年輕的人們,要好好珍惜年輕,不要給未來留下遺憾。
【思考】
1.作者在第2段中談到“今天的孩子不唱這樣的兒歌”時說,“最當(dāng)緊的一點(diǎn),就是沒有了唱這首兒歌的環(huán)境”。你認(rèn)為現(xiàn)在城里的孩子為什么失去了唱這首兒歌的環(huán)境?
2.文章的結(jié)尾表達(dá)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3.古人詠月的詩句很多,請你再默寫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