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黨內(nèi)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投票式民主其存在的缺陷日益顯露出來。于是,探索用不同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被提上了日程。
近年來,各地黨組織都在開展擴大黨內(nèi)民主的探索和試驗,主要集中在干部提名任用方面,所采取的基本方式是:以一定層面干部參加的投票結(jié)果為重要依據(jù),來確定提名人選的范圍。
我們把這種用投票多少來確定提名人選范圍的方式,稱之為投票式民主。這與過去的“一言堂”或少數(shù)領導便能確定提名任用人選的方式相比,由于增加了民主投票的成份而具有了一定進步性。但隨著實踐的發(fā)展,這種投票式民主的弊端也日益顯現(xiàn)出來。
一是啟動了亂拉選票歪風。目前,這股歪風在各層面都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從中紀委通報的情況看,省市縣鄉(xiāng)四級無一例外,讓廣大干部為之側(cè)目。
二是加劇了公款吃喝風。在干部提名前,各地飯店酒樓人滿為患,請客送禮蔚為大觀,使原本十分嚴重的公款吃喝水漲船高,讓人民群眾為之怒目。
三是形成了錯誤的用人導向。在以得票多少為主要依據(jù)來確定提名任用人選的機制下,引導干部不是向下去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埋頭苦干、建功立業(yè),而是平時拉關系、提名時拉選票,干事的同志為之心寒。
四是虛化了黨組織的用人責任。明確提出各級組織中的使用人選,這是執(zhí)政黨的重要政治責任。但是在投票式民主下,這種政治責任的主體被置換了。用人失誤被歸結(jié)為參與投票者的集體失誤,使責任追究失去了主體。找不到用人失誤的責任追究主體,這對執(zhí)政黨是危險的。
一個原本以擴大黨內(nèi)民主、解決少數(shù)人說了算、減少用人失誤為良好初衷的提名用人方式,為什么在實踐中會出現(xiàn)弊端呢?究其根源,是因為投票式民主的制度設計,建立在以下兩個假定前提之上。
第一個錯誤假定前提:參與投票的干部群體能夠充分代表群眾利益,其投票就是群眾意志的表達。實際上,干部作為一個社會階層是有自身利益的,既包括經(jīng)濟利益,也包括政治利益。盡管干部是承擔管理職能的社會階層,具有一定的公共價值判斷,但在自身利益驅(qū)使下,他們的投票行為仍具有階層性和局限性,會依據(jù)自身利益的需要來選擇投票對象。另外,在現(xiàn)行制度下,干部群體不是由人民群眾選舉產(chǎn)生,不受群眾的強大制約,這使得他們?nèi)狈w現(xiàn)群眾訴求的內(nèi)在動力。
第二個錯誤假定前提:參與投票的干部群體能夠完全按照公共價值判斷和公正原則來進行投票。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干部作為承擔管理職能的社會階層,既具有公共價值判斷,也具有自身特殊利益。當按照公共價值判斷進行投票有利于增進干部自身利益時,他就會按照公共價值判斷進行投票,其行為將體現(xiàn)公正性;當按照公共價值判斷投票不能增進干部自身利益時,他就會按照自身利益投票,其行為將偏離公正性。
在現(xiàn)實中,每一名領導干部都懂得,應當提名使用公道正派、埋頭苦干、有實際業(yè)績的同志,但這樣的同志并不總是能夠被干部們推薦提名上來,或者說,被推薦提名上來的概率很低。這說明干部群體在自身利益驅(qū)使下,實際上做不到完全按公共價值判斷和公正原則來進行投票。
隨著黨內(nèi)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投票式民主其存在的缺陷日益顯露出來。于是,探索用不同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被提上了日程。目前我們看到的主要彌補方式有:擴大投票范圍、額外增加人選、公開競職演說等。但在以一定層面干部群體為主進行選擇的投票式民主下進行的探索,都不能實現(xiàn)民意的真正表達,不能確保投票提名的公正性,也不能消除當前愈演愈烈的亂拉選票歪風,更不能使真正的優(yōu)秀人才脫穎而出。因此,這種投票提名方式及其變種,都不能成為探索黨內(nèi)用人民主的改革方向。
(作者為中共河北省成安縣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