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慶幸自己經歷并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這個對代前進的速度超過以往的任何歷史時期,這個時代可謂群星璀璨。吳作人先生正是這個時代文化藝術界里的一顆耀眼的明星,至今仍閃爍著煜煜光輝。2008年是吳作人先生誕辰100周年,逝世11周年。追憶和大師的交往,拜讀大師的作品就會感到大師雖逝,風范猶存。
“藝術首先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曾擔任中國美協(xié)主席的吳作人先生這一簡潔的論述高屋建瓴地道出了藝術發(fā)展的基礎和前進的方向。也就是說只有正確地理解和繼承民族傳統(tǒng)才能走向世界,才能成為世界藝術之林中一顆參天大樹讓世人矚目。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短短的十三個字就說明了繼承與發(fā)展的本質關系,真是“大道至簡”呀!要真正了解吳作人先生這一重要觀點的深邃意義和解讀其大師級的作品,就不能不對什么是“中國書畫的傳統(tǒng)”作一個正確的論述。因為藝術的民族性恰恰就是民族的藝術傳統(tǒng)。也就是說,只有正確地理解和繼承民族的藝術傳統(tǒng),民族的藝術才能走向世界。
那么什么才是中國書畫的藝術傳統(tǒng)呢?書畫藝術界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一、前人流傳的就是傳統(tǒng);二、傳統(tǒng)里面精華少,糟粕多,糟粕遠遠大于精華,三、唐朝的是傳統(tǒng)?還是宋朝的是傳統(tǒng)?現在的將來就是傳統(tǒng);四、中國書畫傳統(tǒng)的本質是筆墨。我認為上述的四種觀點都是錯誤的。第一種觀點是不懂得傳統(tǒng)的定義,不懂得傳統(tǒng)和流傳的區(qū)別及關系,以至錯誤地把傳統(tǒng)等同干流傳;第二種觀點是歪曲傳統(tǒng),貶低傳統(tǒng),為不繼承傳統(tǒng)制造糟粕的人提供謬論,蒙騙了大量的后學者和市場,第三種觀點是用魚目混珠的手法,把未經過歷史淘汰、含有大量糟粕的現在的存在等同于經上千年時間淘汰留下的唐朝、宋朝絕大多數是精華的存在。混淆糟粕與精華的區(qū)別,以達到用糟粕頂替精華營造市場的目的;第四種觀點是用傳統(tǒng)中的部分內容代替了傳統(tǒng)的全部內容。
下面我們來剖析“中國書畫傳統(tǒng)”,以求證吳作人先生觀點的正確性。“傳統(tǒng)”顧名思義就是代代相傳的。“流傳”既有代代相傳的,又有順某一時間開始往下傳的,還有某一時間段傳播過的。也就是說“傳統(tǒng)”是“流傳”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河的流傳中有精華也有糟粕。糟粕雖然以不同的面目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但它一定會被有識者批判和拋棄。只有精華才能不斷地被有識者認同并代代相傳。因“傳統(tǒng)”是代代相傳的,所以只有精華沒有糟粕。糟粕不屬于“傳統(tǒng)”而屬于“流傳”中的那部分不能代代相傳的垃圾?!皞鹘y(tǒng)”因是代代相傳的,所以它集合了歷史中每個時代的精華。既有唐、宋以前的精華,也有唐、宋及后世的精華,當然現在的精華也會融匯到傳統(tǒng)中去。那歷朝歷代包括現在的糟粕可能騙人一時,也可能騙人一世,或欺騙幾代人,但終因它是糟粕就一定會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
懂中國書畫的人會深深懂得中國書畫是需要像讀書一樣去讀的,因為中國書畫就是一篇篇視覺的文章。他是書畫家表達自己語言的視覺文章,所以語言是中國書畫的靈魂。語言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書畫的審美價值。書畫基本功是為展示書畫家語言服務的,所以書畫基本功的好壞也直接決定著書畫家語言的表達水平,也決定著書畫具有的審美價值。石濤講的“筆墨當隨時代”就說出了中國書畫傳統(tǒng)中筆墨和語言的關系。也就是說,筆墨是為時代精神——書畫家的語言服務的。所以中國書畫傳統(tǒng)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書畫語言;二、書畫基本功??v觀中國歷代包括近現代有成就的書畫家作品,他們書畫的語言都是在表達新的審美價值。他們語言的本質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是中國書畫傳統(tǒng)的靈魂。他們書畫基本功的筆墨都非常精到,都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書畫基本功的本質就是精到的筆墨。精到的筆墨就是中國書畫傳統(tǒng)的命脈。深究他們的作品就會發(fā)現,不管繪畫語言怎樣變,它所產生新的審美價值的主題思想沒有變;不管繪畫筆墨怎樣變,它產生審美價值的精神沒有變。黃賓虹先生“筆墨精神千古不變,章法構圖日日常新”的觀點就是對中國書畫傳統(tǒng)的一種詮釋。因為章法構圖恰恰是由書畫家語言決定的。所以中國書畫傳統(tǒng)就是中國書畫史上語言和筆墨精華的集合,是書畫審美價值的集合,它已經經歷和正在經歷著一個不斷被豐富的過程。
有人認為,石濤講的“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的意思就是“筆墨等于零”,這是對石濤思想的歪曲。石濤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繪畫題材最豐富的畫家,也是筆墨變化最豐富的畫家。謝稚柳先生總結石濤用了十八種筆法,說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筆法最豐富的畫家。我同意這一觀點。其實石濤的“無法之法”正是在繼承前人諸家之法后產生的一套新的畫法。它包括了新產生的語言和筆墨。它不同于任何一位前人之法。石濤是中國書畫傳統(tǒng)的繼承者也是豐富者,這才是石濤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根本原因。石濤的“無法之法”絕對不是“筆墨等于零”。那用滋出來的線條去代替用筆寫出來的線條才是對“筆墨等于零”最好的注腳。
繼承中國書畫的傳統(tǒng)就是要全面繼承創(chuàng)新的思維理念和精到的筆墨,哪個方面繼承不足都會影響到書畫的審美價值。用中國書畫的傳統(tǒng)來衡量一下中國清以后的書畫家,為什么“四王”有時受到吹捧,有時受到批評?這是因為“四王”的筆墨有一定水平。他們繼承了傳統(tǒng)基本功中的一些內容所以受到好評;又因為他們的繪畫語言陳舊,沒有繼承傳統(tǒng)語言中創(chuàng)新的本質,所以受到批評(張大千也有和“四王”類似的問題)。從石濤、齊白石、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劉繼卣、黃胄等畫家優(yōu)秀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不但在語言上有創(chuàng)新,筆墨也好。所以他們好的作品一定可以流芳百世。
當代有些畫家根本不懂中國書畫傳統(tǒng),經常歪曲和貶低中國書畫傳統(tǒng),所以他們的作品不能用中國書畫傳統(tǒng)來衡量。細究他們的作品,不過是中國人畫畫的糟粕和西方人畫畫的糟粕相結合而產生的怪胎。這怪胎正好適應了一些不懂中國書畫傳統(tǒng)又喜歡獵奇附庸文雅的有錢人的需要。這些人就像那些花幾千萬在拍賣公司買偽作的人一樣,或沒時間,或沒知識去琢磨一下他們自己買的作品是否深邃,是否經得起推敲和專家的評判。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傳統(tǒng)不但是中國書畫發(fā)展的主流,而且還是方向。它還成為了鑒定書畫好壞、真?zhèn)蔚某叨?。只有沿著傳統(tǒng)的方向發(fā)展,中國書畫才有生命力。在中國書畫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面前,我們只有虛心地去繼承它,才能豐富發(fā)展它。
吳昌碩先生早就深深認識到“傳統(tǒng)”對于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性,他在1912年為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用篆書題寫了一塊匾——“以古為徒”。吳作人先生提出的觀點和吳昌碩的觀點異曲同工。只不過,吳作人先生的現代語言更容易讓人理解。吳作人先生不但是觀點的提出者,更是觀點的實踐者。他畫油畫時,應用了中華民族的書畫傳統(tǒng)語言,創(chuàng)作出了不朽的作品——《齊白石像》和《三門峽》。他的篆書大氣磅礴。他的繪畫語言高雅,高雅得中國畫家沒幾個人能達到,秀美,深邃,寧靜,純任天真。他創(chuàng)造了許多前人沒有畫過的題材,如熊貓、樹熊、駝羊等等。他的中鋒行筆沉穩(wěn)深遂,延伸著語言的想象力。他的墨韻豐富高雅,突出著語言的情趣。他用他的筆墨之美展示了繪畫語言的審美價值。他的理論和作品向世人揭示著他是一位值得后人永遠學習和懷念的藝術家。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