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962-5913(2008)15-0056-02
摘要:本文探討了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的兩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缺點;分析了高校理工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內容及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理工類專業(yè)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教育;理工類專業(yè);教授為主;自學為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分析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主,特點是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書中文字與教師的講解幾乎完全一致,學生對答與書本或教師的講解一致,學生是靠機械的重復進行學習。這種模式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片面強調灌輸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壓抑和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擴散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網(wǎng)絡與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新知識、新信息、新技術層出不窮,社會需要學習型、創(chuàng)新型、開放型的人才。由于計算機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計算機應用日益廣泛,給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工作帶了機遇和挑戰(zhàn)。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和創(chuàng)新能力,近幾年的教改都紛紛采用以學生自為主的教學模式,本文簡稱以“學”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學生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但它把教學過程和科學研究過程等同起來,貶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片面強調直接經(jīng)驗的重要性,忽視了知識的系統(tǒng)性學習,影響了教學質量。
2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
根據(jù)上述分析,以“教”為主與以“學”為主各有千秋,并非后者一定優(yōu)于前者。那么具體到高校理工類專業(yè)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應采用哪種模式呢?筆者認為教學模式應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目標而有所不同。
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目標是為大學生將來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基礎,其教育不僅在于知識獲取,更在于學會學習方法。當前高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側重于原理的課程(如計算機原理、數(shù)據(jù)結構、數(shù)據(jù)庫原理、多媒體基礎等),一類是側重于應用的課程(如各種流行軟件的使用、網(wǎng)絡和多媒體的應用等)。有的課程則既包括原理,也包括應用(如程序設計)。
對于側重于原理的課程,應以老師教授為主,學生自學為輔;對于側重于應用的課程,則反之;而原理與應用結合的課程,則應二者并重,相輔相成。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利于將知識系統(tǒng)化,保證知識的完整性,適合理論性知識的學習,但抽象程度高,學生學習難度較大。而“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利于通過實踐快速掌握知識點,具有感性強的優(yōu)點,但知識點是離散的、不利于知識的完整性。因此,前者適合理論性知識的教學,而后者適合于應用性知識的學習。對于高校理工類學生適合與采取集兩種模式于一體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多種教學模式。
3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多種教學模式
根據(jù)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1],理工類專業(yè)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①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工作原理);②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使用;③辦公軟件應用;④多媒體知識和應用基礎;⑤計算機網(wǎng)絡原理;⑥Internet基本應用;⑦程序設計基礎;⑧數(shù)據(jù)庫基礎。其中,①⑤以理論為主,②③④⑥以應用為主,⑦⑧二者兼具。根據(jù)上一節(jié)的分析,對于各部分教學模式也應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3.1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網(wǎng)絡原理
教師授課為主,學生自學為輔。這部分知識理論性強、抽象程度高,即使是對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而言都是難點,所以該部分不應讓文科專業(yè)的學生自學,而應采取“教”為主的方法。而且在教授過程中,宜采用形象的比喻、圖象、動畫等多種方式結合的方法,盡量將枯燥、深奧的理論知識通過感性的、直觀的多媒體形式提供給學生。
3.2操作系統(tǒng)使用+辦公軟件應用+多媒體知識和應用基礎+Internet基本應用
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授課為輔。這四部分具有應用性強、實用性強的特點。對于實用性強的內容,最適合采用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上課時只傳授課程的基本概念和經(jīng)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問題時解決問題的思路。學生首先通過自學學習軟件的具體細節(jié),然后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驅動型”的作業(yè),通過完成任務進一步熟練和鞏固自學的內容。對于部分不能完成的或者存在問題的知識點,可通過進一步查找資料或者請教老師。由于在學習過程中一直是帶著問題進行的,因此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極大的發(fā)揮,學習效果較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起引導作用,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思考、體會,培養(yǎng)學生通過軟件的幫助系統(tǒng)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用不多的時間演示令學生感興趣的實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讓學生自己摸索、學習去完成實例。
3.3程序設計基礎+數(shù)據(jù)庫基礎
教師授課與引導性自學并重。程序設計課程具有邏輯性強、抽象性強和靈活性強的特點[2,3],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感覺太抽象,不容易掌握,聽著老師講解一個接一個名詞,一段接一段的程序如墜霧里。合理的方式是教師授課與引導性自學并重。老師首先通過實例講授基本概念、原理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后給出目標明確的任務驅動型作業(yè),學生通過模仿老師解題方法完成作業(yè),并進一步理解相關的概念、原理,提高使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后,老師通過對作業(yè)擴展的方式啟發(fā)學生自學相關的知識。如VB程序設計中,給學生講解了文本框和命令按鈕的屬性、事件和方法之后,可以要求學生自學其他相關控件,并通過引導性作業(yè)幫助學生學習相關知識。
4小結
教學模式是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對教學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計算機基礎教學知識面廣,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探索,需要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馬娟. “任務驅動”法在VB教學中的實踐初探[J]. 太原大學學報,2006,(06).
[3] 史娟,李敬文. “VB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