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海明威 喬丹 安塞爾莫 皮拉爾 瑪麗亞 巴勃羅
摘 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海明威塑造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廣大讀者深受啟迪。本文主要研究海明威是如何塑造主人公羅伯特·喬丹、安塞爾莫、皮拉爾和瑪麗亞等正面人物形象、揭示反面人物巴勃羅的復雜性格,探討海明威如何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構(gòu)成了“三點一線對一點”的人物格局,從而解讀人生的。
《喪鐘為誰而鳴》描寫的是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時期,共和國的游擊隊在美國人羅伯特·喬丹的領(lǐng)導下,炸斷鐵橋,配合共和國政府軍隊進攻的軍事行動。海明威主要的筆墨,放在了主人公羅伯特·喬丹身上?!秵淑姙檎l而鳴》中和羅伯特·喬丹直接聯(lián)系的是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游擊隊。共和國政府軍準備發(fā)動一次大規(guī)模的反攻,喬丹奉命在進攻開始后炸毀敵人的一座橋梁,使敵人不能增援。喬丹在西班牙老人安塞爾莫的帶領(lǐng)下來到敵后的巴勃羅游擊隊,在和游擊隊共同生活的三天里,作品從喬丹的角度串起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這樣,《喪鐘為誰而鳴》中的人物形體系,就以羅伯特·喬丹為核心和支點,支撐起眾多人物,猶如一個大樹的主干,支撐起了天一樣,這種支撐即是《喪鐘為誰而鳴》的人物結(jié)構(gòu)方式,同樣也是它的主題表達方式。
1.主人公羅伯特·喬丹
主人公羅伯特·喬丹是教西班牙語的美國教師,他受祖父的影響,一生熱愛共和事業(yè)。同時也與職業(yè)有關(guān),他一生熱愛西班牙,因此,當西班牙戰(zhàn)事一起,正在西班牙考察學習的喬丹毫不猶豫地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一方,投身于反對法西斯、保衛(wèi)共和國的戰(zhàn)斗。在共和國政府軍組織的反攻中,喬丹奉命進入敵后,炸毀敵人后援必經(jīng)之橋,喬丹明知困難重重、任務(wù)艱巨,但依然領(lǐng)命而行。他克服了自然的、人為的各種困難,在敵后游擊隊的幫助下成功炸毀敵橋,在撤退中身負重傷,喬丹送別戰(zhàn)友和愛人,獨自留下阻擊追擊的敵人。結(jié)局是不言而喻的。喬丹以他最后的毀滅閃耀出自覺地走向死亡的勇士精神,他的宿命和虛無,他的理想追求,他的勇士精神都在這最后的毀滅中得到了升華。
喬丹是海明威傾力塑造的英雄,是有別于共產(chǎn)主義者、有別于西班牙“農(nóng)民”的、真正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體現(xiàn)者,在《喪鐘為誰而鳴》中,喬丹是所有優(yōu)點的集中者,體現(xiàn)在第一個方面,喬丹是一位清醒者。喬丹熱愛共和事業(yè),執(zhí)著于共和主義的追求,甚至于為了共和而不惜犧牲生命,但這種熱愛和執(zhí)著,是深深藏埋于喬丹內(nèi)心的,與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相比,喬丹是最理智,最冷靜、最清醒、最成熟的戰(zhàn)斗者。在《喪鐘為誰而鳴》中的眾多人物中,除瑪麗亞和華金外,喬丹是最年輕的,但年輕并不意味著幼稚,喬丹在諸多事情的處理上,是極顯其機敏成熟的。喬丹跟隨安塞爾莫老人進入游擊隊,就敏銳地意識到其中潛在的危險因素,尤其是潛在于游擊隊長巴勃羅身上的敵對情緒,于是喬丹就試圖改善與巴勃羅陌生疏遠的關(guān)系,他違心地恭維巴勃羅,在看巴勃羅的五匹馬時,迅速覺察到其中的微妙之處。喬丹信任安塞爾莫老人,這種信任是一個指揮員對一個老戰(zhàn)士的信任,喬丹時時都在了解安塞爾莫,而且不斷地做著安塞爾莫的思想工作,喬丹和安塞爾莫的關(guān)系,在很多時候既是指揮員和老戰(zhàn)士的關(guān)系,又是老師和學生的關(guān)系。在山洞的第一夜巴勃羅與游擊隊員們關(guān)于炸橋一事激烈交鋒,喬丹雖是旁觀者,他沒有置身于游擊隊內(nèi)部的爭論,卻是山洞的主要人物,喬丹機敏地把握住形勢,以隨機應變,但處變不驚。皮拉爾評價喬丹,“你是個很冷靜的小伙子”。喬丹是清醒的、理智的,他不同于農(nóng)民式的愚蠢者,也不同于共產(chǎn)主義的狂熱者。他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梢哉f,他是一個具有資產(chǎn)階級意識的、自立于天地的獨立者。
2.人性境界高尚的安塞爾莫
安塞爾莫也是海明威著力刻畫的人物之一。他不是游擊隊員,他負責的是共和國與游擊隊之間的往來聯(lián)絡(luò)。他帶領(lǐng)羅伯特·喬丹進入山中,聯(lián)系上山的游擊隊。他是喬丹忠誠的擁護者,義不容辭地執(zhí)行喬丹的命令。山中三日,安塞爾莫主要幫助喬丹穩(wěn)定游擊隊,偵察敵情,最后協(xié)助喬丹炸毀敵橋。由于巴勃羅的破壞,喬丹不能用引爆器引爆炸藥,只好用手榴彈替代,這樣,近距離爆破奪去了老人的生命,安塞爾莫安靜地伏在地上,這個六十八歲的忠于共和國的老人,靜靜地離開了人世。
如同《喪鐘為誰而鳴》中的許多人物一樣,安塞爾莫有兩種表現(xiàn)。一個是行動的安塞爾莫,一個是思考的安塞爾莫。作為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安塞爾莫積極投身于保衛(wèi)正義、保衛(wèi)共和國政府的戰(zhàn)爭。他不像許多同齡人那樣已放棄一切,準備安度晚年了。安塞爾莫奔波在前線和敵后,他是一個戰(zhàn)斗者,而且是一個正義的戰(zhàn)斗者,一個忠誠的共和衛(wèi)士。
安塞爾莫不僅僅是一個真正的戰(zhàn)斗者,同時也是一個思考的老人,安塞爾莫對世界有一個基本劃線,這就是人的世界與野獸的世界。安塞爾莫是個獵人,他一輩子都是和野獸打交道,他對野獸的態(tài)度是堅決的,作為獵手,他感到快樂和自豪。但是對待人,安塞爾莫卻只用一個標準,那就是人的標準。這個人的標準,是普遍的,抽象意義的,它沒有絕對的階級的分別。人在安塞爾莫那里是一個整體,如同作品中引用的約翰·堂恩的詩。他主張殺野獸但是不主張殺人,他認為人是應該相愛相恕的,他反對人與人之間的仇殺,而正是由于法西斯的存在,“人們才變成遠古時候那樣,互相殘殺而不受懲罰”?!拔覀儜撢A得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而不去槍斃任何人。我們應該公正地治理國家。每個人都應根據(jù)他的貢獻大小來分享社會福利。對那些反對過我們的人,應當教育他們認識他們過去的錯誤?!?/p>
殺人僅僅是爭取勝利的一種手段,即使在勝利之后也不能殺人,而是要用勞動改造敵人,這是安塞爾莫人性思想的體現(xiàn),尤其是在戰(zhàn)爭時期,面對著強大力量的敵人,安塞爾莫的這種思考,就已經(jīng)超出了所有階級的局限,進而上升到一個純凈的理想的人性境界。從意識方面來看,安塞爾莫是《喪鐘為誰而鳴》中體現(xiàn)出來的“人性標準”。
3.同命運戰(zhàn)斗的皮拉爾
山中游擊隊的實際領(lǐng)導是皮拉爾,她是原來游擊隊長巴勃羅的妻子,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初期,她隨同巴勃羅一起攻打民團,肅清法西斯分子之后撤入山中打游擊。當羅伯特·喬丹奉命而來時,巴勃羅意識到任務(wù)的危險和艱巨,因而拒絕配合行動,皮拉爾主動站起來,同意炸橋并取得游擊隊其他隊員的贊同和支持,因而取代巴勃羅,成為這支游擊隊的實際領(lǐng)導人。
與安塞爾莫老人有很大的不同,她是一個女巫式的人物,身上帶著濃重的宿命的影子,但同時又是反法西斯戰(zhàn)士,是迎著死亡的勇士,同時她身上又體現(xiàn)著愛和情欲,是熱情的西班牙的象征。這里主要的方面是她的女巫精神。
第一次見到羅伯特·喬丹,皮拉爾就從他的手相上看到了他的結(jié)局,她認為喬丹可必死無疑。而且難以置信的是,皮拉爾的預言在作品結(jié)尾處應驗了。在完成了炸橋之后,喬丹出人意外地受了傷,靜靜地躺在那里等待死亡,喬丹后來的結(jié)局,似乎在完成一個巨大輪子的圈圈,似乎也在有意地應驗皮拉爾的寓言。皮拉爾或許不僅看喬丹的死亡,也看到了游擊隊的滅亡。與巴勃羅不同,巴勃羅自從弄清了喬丹炸橋目的之后,即以他機敏的嗅覺和軍事才能,看到了令人恐懼的結(jié)局,但皮拉爾不是從軍事角度,不是從機敏的才能,而是憑女巫式的直覺感受到的。皮拉爾雖然有濃重的女巫氣息,但從她內(nèi)心深處,卻有著一般男人也難以匹敵的勇氣。她是內(nèi)心堅強的勇士,海明威賦予皮拉爾以丑陋的外表,一方面強調(diào)皮拉爾的女巫氣息和宿命,另一方面也吻合于她的勇士品格,這種粗獷的丑陋,這不是纖纖細弱所能比的。皮拉爾之所以和巴勃羅走到一起,原因就是皮拉爾被革命早期的巴勃羅身上的勇氣所吸引,皮拉爾多次提及巴勃羅以前的英勇,而且特別自豪。皮拉爾向往勇士,這是她一生的追求。
4.喬丹的愛人——瑪麗亞
喬丹的助手是安塞爾莫,協(xié)助者是皮拉爾,而喬丹的愛人就是瑪麗亞?,旣悂喌母赣H是親共和的鎮(zhèn)長,法西斯分子反攻倒算的時候,殺害了瑪麗亞的父親和母親,又對瑪麗亞肆意蹂躪,在把瑪麗亞押解南方途中,恰遇皮拉爾游擊隊炸火車,瑪麗亞被皮拉爾救了出來。此時的瑪麗亞心力交瘁,身心受到極大損傷,在皮拉爾的愛護下,瑪麗亞漸漸恢復,當羅伯特·喬丹來到游擊隊之際,瑪麗亞與喬丹一見鐘情,在皮拉爾的撮合下,瑪麗亞和喬丹結(jié)合了,而且相愛至深,用喬丹的話說即:“你就是我。”炸橋的任務(wù)完成之后,正在撤退途中,喬丹受了重傷,瑪麗亞忍死訣別,被游擊隊員帶往不可知的遠方。短短的三天之中,瑪麗亞得到了喬丹,又很快失去了他,但由于喬丹的愛,瑪麗亞的美與生命最終恢復了?,旣悂喿呦蜻h方,象征著美的不滅。如同海明威其他小說的女主人公,瑪麗亞溫柔可親,柔情似水,愛情突然來臨,而又猛然失去。
與《永別了,武器》以凱瑟琳的死亡作為結(jié)局不同,《喪鐘為誰而鳴》卻以瑪麗亞的生作為結(jié)局。凱瑟琳代表著“懷抱”和“家”,而瑪麗亞則象征著愛?!队绖e了,武器》中亨利和凱瑟琳逃往瑞士,并在瑞士過著田園般的自由生活,它所表現(xiàn)的就是“懷抱”和“家”。他們逃避戰(zhàn)爭,以“家”作為戰(zhàn)爭的對立面,以“家”的溫馨對立戰(zhàn)爭的殘酷,最終戰(zhàn)爭還是毀滅了亨利的“家”?,旣悂喆淼氖恰皭邸倍皇恰凹摇?,她不像凱瑟琳和亨利那樣一心建筑自己的小巢。瑪麗亞和喬丹之間是愛而沒有更多的“家”的雛形,這是因為喬丹是積極地走向戰(zhàn)爭的,瑪麗亞夜里對喬丹訴說自己的遭遇,在喬丹那里引起的是更為深沉的愛和對敵人的強烈的恨,這與亨利和凱瑟琳小兩口的“家”截然不同。
5.反面人物巴勃羅
在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中,作為游擊隊對立面,也是作為喬丹對立面出現(xiàn)的、性格最為豐富與復雜的人物是巴勃羅。西班牙內(nèi)戰(zhàn)之前,他是個為斗牛士服務(wù)的馬販子,內(nèi)戰(zhàn)初期,他領(lǐng)頭進攻民團,并且殺死了投降的民團隊員,之后聚起鎮(zhèn)子里的農(nóng)民和酒鬼將鎮(zhèn)子里的法西斯分子和有法西斯傾向分子全部殺死。法西斯反攻倒算時,他帶領(lǐng)一支人數(shù)不多的游擊隊進入山中。經(jīng)過一年多的戰(zhàn)斗,巴勃羅的戰(zhàn)斗意識日漸減弱,意志逐漸消沉。當羅伯特·喬丹進入山中時,巴勃羅已經(jīng)是擁有幾匹馬的陰郁的消沉者,而且也是堅守“狐貍原則”的狡猾者。喬丹的到來,第一要炸橋,第二要戰(zhàn)斗,這都違背了巴勃羅的消極和“狐貍原則”,因此巴勃羅拒絕與喬丹合作,而且不許其他人配合喬丹行動,甚至不允許喬丹炸橋,因為這種行動要招來敵人的清剿,危及自身的安全,在皮拉爾和游擊隊其他隊員的堅持下,巴勃羅不得已放棄了這種態(tài)度,然后數(shù)次為難,幾次掣肘,甚至是破壞。為使喬丹不能如期炸橋,夜里偷走了喬丹的爆破器材,之后無路可投而回到了游擊隊,并且招來了五名其他地方的游擊隊員,協(xié)同喬丹炸橋,在撤退途中,為了得到這五名游擊隊員的五匹馬,巴勃羅殺了他們之后才撤向格雷多斯大山。
作為一個反面角色,巴勃羅的行為與品格是和喬丹、安塞爾莫、皮拉爾、瑪麗亞、奧古斯丁等人的行為品格截然對立的。安塞爾莫是人性標準,瑪麗亞代表愛,而巴勃羅則是嗜血殺戮的人物;皮拉爾、安塞爾莫、喬丹、奧古斯丁是為共和國政府而戰(zhàn)的勇士,而巴勃羅則是守候幾匹馬的怯懦者,喬丹、安塞爾莫、皮拉爾的忠誠和坦直,映襯著巴勃羅的機警和狡猾。
海明威是通過對立來塑造巴勃羅的形象的。巴勃羅是個反面人物,但只是游擊隊方面的反面人物,而不是純粹的法西斯分子,尤其是曾經(jīng)叱咤風云而今消極的反面人物,海明威沒有簡單地塑造巴勃羅,而是將他的性格的豐富與復雜揭示出來。
結(jié) 語
《喪鐘為誰而鳴》著力刻畫了主人公羅伯特·喬丹和游擊隊隊員的安塞爾莫、皮拉爾、瑪麗亞和巴勃羅。這個四個人物和喬丹構(gòu)成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瑪麗亞是喬丹的至愛,是喬丹第二,她與喬丹融為一體,體現(xiàn)著喬丹真摯的愛情和美好的向往;安塞爾莫是人性標準的化身,也體現(xiàn)著喬丹的人類之愛的側(cè)面;皮拉爾是個英勇的女巫,體現(xiàn)著喬丹的命運觀和戰(zhàn)斗精神;巴勃羅作為一個狡猾、怯懦和嗜殺成性的人物,成為喬丹的對立面。海明威在《喪鐘為誰而鳴》中構(gòu)成了“三點一線對一點”的人物格局,三點:即安塞爾莫(喬丹),瑪麗亞(喬丹),皮拉爾(喬丹),他們站在同一陣壘,同時體現(xiàn)著喬丹的性格和思想。而一線之中以瑪麗亞喬丹為核心,與安塞爾莫和皮拉爾為一線之外對立的一點即巴勃羅。這是《喪鐘為誰而鳴》中游擊隊正面描寫的人物形象的格局,同時也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格局。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楊海燕,上海電力學院直屬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西方文學評論與法律英語翻譯;袁健蘭,上海電機學院外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翻譯。
參考文獻:
[1] 吳定柏.美國文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 Scott Donaldson. Ernest Hemingway [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 Larry Phillips, Ernest Hemingway on Writing,Weidenfeld Nicolson, London, 1999
[4] Peter B.High. 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 Longman Inc.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