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色·戒》 青春 人物 主題
摘 要:張愛玲小說《色·戒》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是一個相貌出色、才華出眾的女大學生,又是一個“不徹底”的青春殺手,具有平凡的小人物的特點。作為一個文學形象,王佳芝有其豐富復雜的青春、人性與敘事學意義?!渡そ洹芬酝跫阎榈湫蛯懗隽饲啻荷姆抢硇蕴攸c,揭示了青春階段某種意亂情迷的狀態(tài)以及青春同周圍世界的矛盾沖突。青春是多情的,而世界是殘酷的;青春是幼稚的,而世界是老辣的,這正是青春的脆弱之處,也正是人生的蒼涼所在。王佳芝的悲劇結局,給世人特別是青年人留下深刻的“色”與“戒”的思索。
1978年4月11日,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發(fā)表。后來張愛玲在皇冠出版的《續(xù)集》自序中說,《色·戒》是在1953年開始構思的。張愛玲為寫作《色·戒》這樣一部短篇,竟耗費了整整25年的時光,這在張愛玲傳奇式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不多見的;另一方面,短篇小說《色·戒》撲朔迷離的主題呈現出豐富的多義性,使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下面筆者嘗試通過對作品故事情節(jié)以及主人公形象進行分析,進而探討《色·戒》主題思想的豐富內涵。
《色·戒》情節(jié)概要
日偽時期,廣州淪陷,嶺南大學遷至香港。熱血青年們心血來潮,決定設下圈套謀刺來到香港的漢奸易先生,最終選定讓話劇社的骨干分子王佳芝施展美人計。不料想易先生突然返回上海,暗殺計劃隨之流產。珍珠港事件后,學校又遷回上海,王佳芝卻留在了香港,因為她不愿再面對過往。兩年后,同學們卻再度向她發(fā)出召喚,讓她到上海完成未竟的暗殺事業(yè)。小說《色·戒》的情節(jié)展開在王佳芝來到上海后,以“麥太太”的偽裝身份出現在易太太及其“閨密”們的牌局上。王佳芝要在今晚假借“修耳釘”的名目把易先生騙到暗殺地點:珠寶店。她惴惴不安,借故離開,在南京路上的咖啡館等候易先生。在焦慮的等待期間,從前的種種復雜心緒掠上心頭。王佳芝想起與易先生的種種曖昧情景,以及這兩年的經歷,內心五味雜陳、徘徊不定。易先生終于來了,他盡管心狠手辣、老謀深算,卻也想不到眼前這個跟自己暗度陳倉兩年之久的“小情人”會是刺客的布局。去珠寶店的一路上,王佳芝都在思忖易先生是不是真的愛過自己,想的全是小女人那些患得患失的心思。珠寶店外,刺客隱身。王佳芝內心無比焦慮。在易先生低頭為她挑選戒指的一剎那,王佳芝從他臉上的笑容突然感受到這個男人對自己的“愛”,于是在緊要關頭示意易先生快走。大漢奸心領神會,趁機溜走。
小說《色·戒》的結局是,南京路很快被封鎖,某個參與謀殺行動的熱血青年被捕,馬上招供。不到晚上十點,除了一條漏網之魚,暗殺團成員全被處決,包括王佳芝。易先生回到家,太太們還在打麻將,吵吵嚷嚷要讓他請客吃飯。易先生不動聲色,心里卻在想著王佳芝。易先生覺得,這個女人真是“愛”他的,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伤仨殮⑺?。在太太們的笑聲中,易先生靜靜地走出房門。
簡言之,小說《色·戒》的情節(jié)可以概括為,一位風華綽約的大學生女殺手,初次執(zhí)行暗殺任務時,在關鍵時刻因為一念之差竟然放走了追蹤兩年之久的“獵物”,致使整個暗殺計劃功敗垂成,包括女殺手在內的大學生暗殺團,全部被落網而逃的大漢奸易先生處決。
《色·戒》人物簡析
小說《色·戒》中的人物不多,除女殺手王佳芝、大漢奸易先生外,還有王佳芝的同學鄺裕民、梁閏生等。王佳芝是其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當然也是小說中張愛玲著墨最多、用情最深的一個人物。那么,王佳芝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張愛玲又是如何表現這一形象的呢?
小說中的王佳芝是一個相貌出色、才華出眾的女大學生,她有一副愛國熱腸而又愛好話劇藝術;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個“不太冷”、“不徹底”、“太猶豫”的女殺手。在小說或電影電視劇中,殺手大都是以英雄姿態(tài)出現而最后總死于非命的角色,有慷慨悲歌的殺手,有熱心助人的殺手,然而似乎更多的是冷面無情的殺手。而張愛玲筆下的王佳芝卻是一個“不合格”的殺手。其“不合格”,首先在于——
這個殺手“不太冷”
小說中的王佳芝并非職業(yè)殺手,這個業(yè)余殺手的“不太冷”,其一是因為這個殺手“太青春”。青春是一種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狀態(tài),本身充滿了矛盾、荒唐和非理性的內容,嘗試和體驗是這個年齡段生理、心理和行為上的特點,而心猿意馬、意亂情迷等不由自主的情感狀態(tài),也是趟過“青春小河”的人們能夠理解和寬容的。王佳芝為了一個崇高的使命,與同學梁閏生初嘗禁果,之后又與易先生有過云雨之歡。這種“性”和“情”對王佳芝這位純情少女而言都是第一次,無論多么荒唐、多么無理,都會在其青春生命中留下難忘的記憶印痕的。在誘殺易先生的一路上,王佳芝都在思忖易先生是不是真的愛過自己,作品中有如下心理刻畫:“難道她有點愛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無法斬釘截鐵地說不是,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么樣就算是愛上了?!痹谥閷毜昀?,當易先生低頭為她挑選戒指的一剎那,王佳芝從他臉上的笑容突然感受到這個男人對自己的“愛”,于是在緊要關頭放走了易先生。這并非王佳芝政治立場的堅定與否的問題,而正是青春的意亂情迷和潛意識狀態(tài)下的不知所措。在常態(tài)社會寬松環(huán)境中,青春通常是在不斷的“犯錯與糾錯”過程中走向成熟的;而在非常態(tài)的嚴酷環(huán)境中,加之特殊重任在肩,甚至不允許青春犯錯,一旦犯錯,便要付出沉重代價,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是也,從而顯示出“青春成長”殘酷而血腥的一面。業(yè)余殺手王佳芝的“不太冷”,其二是因為這個殺手關鍵時刻產生了“惻隱之心”。東漢思想家王充《論衡·本性》曰:“惻隱不忍,仁之氣也?!睈烹[之心和不忍之心的萌生,是緣于內心深處的“仁之氣也”。這里的“仁之氣”也即同情、憐憫之心,無等差的博愛之心。王佳芝關鍵時刻的“惻隱之心”遂使青春那“溫柔的一瞬”釀成不可追悔的過失。張愛玲有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蓖跫阎ゲ⒎恰岸谩币紫壬?,這個純情的少女是因為“慈悲”,所以“手軟”。這樣,王佳芝作為一個殺手雖不合格,但她的“惻隱之心”和“慈悲的手軟”卻給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張愛玲大膽表現王佳芝這位“青春女殺手”那“溫柔的一瞬”,著實寫出了青春的某種本色與人性深處復雜的一面。
其次,王佳芝作為殺手“不合格”,是由于——
這個殺手“不徹底”
《色·戒》中的王佳芝固然非常優(yōu)秀而又勇敢,但她畢竟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換言之,王佳芝并非英雄或者說張愛玲并未把她當成英雄來寫;把王佳芝當成英雄來寫固然可以,但那是另外的作家版本,而不是張愛玲的了。張愛玲一貫的風格是“在傳奇里面尋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尋找傳奇?!睆垚哿岬谋瘎∮^構建在人的生存意義上,她肯定的是既非“英雄”也非“完人”的“軟弱的凡人”的生活價值。因此早在1944年5月那篇回應傅雷的辯論文章中,她就說:“極端病態(tài)和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徹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么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說里,除了《金鎖記》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他們不是英雄,他們可是這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因為他們雖然不徹底,但究竟是認真的。他們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我以為這樣寫是更真實的……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睆垚哿嵋回炚J為,凡人比英雄更長久也更有內涵,因為大部分人是凡人。小人物往往不徹底,如張愛玲筆下的小人物大都“不徹底”。對張愛玲而言,王佳芝首先是女人,她唯情感是尊、唯情感是大,這是女人的特點,也是女人的悲劇。在王佳芝的心中,“她最后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但在易先生的心中卻認為:“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系,虎與倀的關系,最終極的占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殺手的命運,就是悄悄地來到,又悄悄地死去。王佳芝的死并不悲壯,但卻蒼涼。分明是敵我之間嚴峻的你死我活的矛盾沖突,張愛玲將故事點化為男女之間的心理較量,并寫出了王佳芝作為凡人的一面,或者說寫出了英雄烈士平凡的一面,由此透視人性的復雜和人生的多個側面。王佳芝這個人物的特色正是在“不徹底”中顯示出來的。
第三,王佳芝作為殺手“不合格”,是因為——
這個殺手“太猶豫”
張愛玲筆下的王佳芝,這個殺手“太猶豫”,有些類似于莎士比亞筆下的“復仇王子”哈姆雷特。細讀張愛玲小說《色·戒》就會發(fā)現,王佳芝刺殺漢奸易先生一再出現情節(jié)上的延宕。首次延宕是因為易先生從香港突然回到上海;第二次延宕則是因為殺手王佳芝關鍵時刻的“太猶豫”,以致錯失良機,釀成人生悲劇?!渡そ洹分型跫阎サ莫q豫不決,使得謀殺延宕,這同哈姆雷特復仇中的延宕有相似的意義。在《色·戒》和《哈姆雷特》中,延宕首先由于主要人物的內心矛盾,其次是由于作者的敘事策略。哈姆雷特的名言:“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痹凇渡そ洹分械耐跫阎ツ抢锼坪趸闪恕胺潘€是殺他?這是一個問題?!毖渝丛诜从沉酥魅斯珒刃拿艿耐瑫r,也使得人物形象內涵豐富;重要的是,利用敘事上的延宕策略,作者引導讀者思考一些重大問題,譬如生與死、愛與恨等。在《哈姆雷特》中,正是思考使得哈姆雷特成為哈姆雷特。如果哈姆雷特不假思索就舉刀殺人(這樣的情況在現實中太多了,戰(zhàn)場上更是普遍),那他就不是哈姆雷特。從某種意義上,正是殺手的“猶豫”性格,使得王佳芝成其為王佳芝,這一特殊形象才成為張愛玲筆下的文學人物,才與歷史上“刺丁案”中的烈士鄭蘋如有所區(qū)別。
王佳芝作為一個殺手并不合格,其中原因不一而足;但她作為一個文學形象卻有其豐富復雜的青春、人性與敘事意義,對這一人物形象的闡釋成為我們理解《色·戒》主題的關鍵所在。小說《色·戒》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自然還有大漢奸易先生,這個貪婪而毒辣的驚弓之鳥,其心理既自私而又陰暗,張愛玲寥寥數筆就將其展現在讀者面前,筆者在此不作展開分析。
《色·戒》主題分析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由于王佳芝這個青春殺手的復雜性,才使得小說《色·戒》的主題撲朔迷離,甚至人言人殊,莫衷一是。那么,《色·戒》的主題如何把握呢?讓我們結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探討其主題的豐富性和多義性。
1.青春是脆弱而蒼涼的
按照既往的政治視角和理性思路,很難對主人公王佳芝在緊要關頭放走漢奸易先生這種“荒唐”行為進行解釋。從青春視角出發(fā)不失為闡釋《色·戒》主題的方式之一。張愛玲筆下的大學生屬于一群熱血青年,王佳芝是其中的佼佼者,《色·戒》以王佳芝為典型寫出了青春生命的非理性特點,揭示了青春階段某種意亂情迷的不自主狀態(tài)以及青春同周圍世界的矛盾沖突。青春是多情的,而世界是殘酷的;青春是幼稚的,而世界是老辣的,這正是青春的脆弱之處,也正是人生的蒼涼所在。王佳芝的悲劇結局是青春意亂情迷、慈悲手軟的結果,是熱血青年因不諳世事和人性而付出的慘重代價,給世人特別是青年人留下深刻的“色”與“戒”的思索。
2.“色戒”還是“情戒”?
題目雖名之曰《色·戒》,但《色·戒》這篇小說并不“色”。小說寫到了“美人計”并且引用了據說是辜鴻銘的那句諺語,“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過胃”,以及“到女人心里的路通過陰道”,但張愛玲只是信筆寫來,一點也沒有刻意渲染色情成分,由此足見張愛玲作為一個著名小說家的老到與深刻。
《色·戒》這篇小說里,張愛玲寫“色”不是目的,寫“情”才是最主要的。無情未必“真殺手”,而“動感情”一直是這篇小說人物最大的軟肋。王佳芝因“情”而手軟,易先生因“情”而險些喪生;但易先生的“情”對不住王佳芝的“情”,由此顯示張愛玲的女性主義立場?!皠痈星椤被蛘f“愛”,是一個人的卑微而矛盾的事情,如張愛玲幾段著名的“心語”所言:“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世上沒有哪一種感情不是千瘡百孔”;“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薄髡咦陨韺Α案星椤钡睦斫?,多少投進了小說《色·戒》的主題之中,成為我們理解小說主題時的蛛絲馬跡。
3.從荒謬到荒謬
按照一般的邏輯,王佳芝放走漢奸易先生這一舉動顯然是荒謬的,錯誤的。其實,《色·戒》故事一開始便有荒謬之處,細讀文本,張愛玲對此有所描寫。誘殺漢奸易先生,其目的固然高尚,但是非得用美人計嗎?非得讓一個青春女孩子做出名譽的犧牲和肉身的奉送嗎?那么,由誰充當犧牲者和奉送者?張愛玲寫到王佳芝被選中之后,因首次誘殺未遂,受到同學們的嘲弄和諷刺,這使得王佳芝處境非常尷尬,其內心不安可想而知。王佳芝自主行動是一回事,王佳芝被當做工具又是一回事,二者之間是不容混淆的。誘殺漢奸故事的過程中,王佳芝才由被動居為主動,恰恰體現出王佳芝生命的主體性。這樣,《色·戒》故事可謂“開始就錯,結局還是錯”,或者說開始荒謬,結局還是荒謬。西方現代哲學家加繆認為,生活是荒謬的。這一哲學命題用在《色·戒》上也是適用的。當然,張愛玲創(chuàng)作《色·戒》之初,未必如是考慮,但讀者讀出此意,未嘗不可,這說明張愛玲的作品本身蘊含著哲理深度,經得起哲學視角的解讀。
綜上所述,《色·戒》這篇小說包含復雜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主題內涵,其獨特之處就在于,張愛玲在這部短篇小說中為讀者提供了巨大的解讀空間,讓讀者和評論家參與其中,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并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從而形成良好的讀者與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從接受美學的層面上講,經典作品需要不斷的解讀,也只有經得起不斷解讀的作品才堪稱經典。自張愛玲《色·戒》誕生之日起,就有不少讀者和評論家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解讀,越發(fā)顯出張愛玲這部作品的豐富內涵。如今,著名導演李安已將《色·戒》搬上銀幕——這其實是借助電影語言進一步解讀——很快會使這篇小說的影響擴大到世界范圍,讓我們拭目以待更多的讀者和觀眾對《色·戒》所作的不同解讀吧!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劉廣濤,聊城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