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先生的雜文藝苑里,有一朵似乎并不起眼的小花——《現(xiàn)代史》。
開篇——不著邊際?!皬奈矣杏洃浀臅r候起,直到現(xiàn)在,凡我所曾到過的地方,在空地上,常??匆娪小儼褢颉模步凶鳌儜蚍ā??!苯酉聛?,魯迅先生用形象化的語言,列舉了種種實例:有耍猴耍羊的,有玩狗熊玩小魔術的,還有把孩子裝進小口頸壇子或用尖刀將孩子活活刺死的……花樣不同,手段各異,但末了向觀眾伸手要錢則全然一致。有的在演出中途或末了,還派專人向觀眾說些“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之類的江湖話語。題目是《現(xiàn)代史》,文字過半,卻在談大家都熟知的生活現(xiàn)象:變戲法的,全然不著史之邊際,令人莫名所以。
結尾——始露端倪。行文至三分之二,作者寫道:
果然有許多人撒錢了。待到數(shù)目和預料的差不多,他們就撿起錢來,收拾家伙,死孩子也自己爬起來,一同走掉了。
看客們也就呆頭呆腦的走散。
這空地上,暫時是沉寂了。過了些時,就又來這一套。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其實是許多年間,總是這一套,也總有人看,總有人撒錢,不過其間必須經(jīng)過沉寂的幾日。
——現(xiàn)實生活中曾有和正有的種種戲法表演者和看客,委實若此:一方,是改百種面目,用千般手段,極盡表演之能事,最終目的全在乎斂錢,為謀生,亦為致富;另一方,則總想爽神、悅目,使早已膩煩的日常生活有所變更,添些活氣,卻又總是無奈、被迫多于情愿地掏出錢財,還要常常生出失望和懊悔——在很多時候,他們并沒有得到多少變更、活氣和爽神悅目。之后,便是短暫的間隔、沉寂之后,又依然是花樣百出的表演、斂錢和無奈、被迫多于情愿的受斂、失望……而這,跟現(xiàn)代史又有多少關系?
最后,文章才說:
我的話說完了,意思也淺得很,不過說大家Huazaa Hua-zaa(拉丁字母拼寫的象聲詞,譯音似“嘩嚓”,形容撒錢的聲音)一通之后,又要靜幾天了,然后又來這一套。
到這里我才記得寫錯了題目,這才真是“不死不活”的了。
——至此,稍肯動點心思和了解自宣統(tǒng)皇帝退位到1933年作者著此短文的中國現(xiàn)代史的讀者,才會隱約朦朧地感覺到:中國現(xiàn)代(史)政壇上不斷變換的統(tǒng)治者與被治下的凡民百姓之間,是有幾分像戲法表演者和看客的,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題目和內(nèi)容,并非沒有關聯(lián),全然“寫錯”了的。
掩卷——令人叫絕。待放下文章,細加思索品味,真真令人拍案叫絕:——現(xiàn)代史?現(xiàn)代史——堪稱絕筆的中國現(xiàn)代史!它既可囊括已成為過去的現(xiàn)代,又可涵蓋還在發(fā)展的現(xiàn)代。不是嗎?從辛亥革命竊奪國柄的袁世凱,到次第登臺統(tǒng)治北方的馮國璋、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從稱雄一方的兩廣、滇、黔、川軍閥,再到1928年統(tǒng)一全國的蔣介石集團,他們雖說統(tǒng)治時間、地點各異,所舉旗幟和統(tǒng)治方式有別,但對人民政治上的黑暗專制,尤其是經(jīng)濟上的殘酷搜刮掠奪卻完全一致。如:從1912年至1927年,北洋軍閥政府借外債十三億美元(其中54%用于個人爭權奪利的軍事開支),全靠人民血汗償還。另外,直接搜刮民脂民膏,發(fā)行公債,增加賦稅,更是無所不用其極。軍閥們還紛紛發(fā)行軍用票、金庫券等名目繁多的債券,數(shù)額愈來愈大,貨幣幾成廢紙。田賦預征,四川潼縣在1926年竟預征到1957年{2}。1928年開始統(tǒng)治全國的蔣介石集團,更是青出于藍勝于藍,僅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孔祥熙一家,搜刮民財就達美金十億以上?!谷諔?zhàn)爭期間,一位美國負責官員曾說:“中國何必到處去求外國借款,動用部分中國人在美國的存款,就足以解決中國的財政困難了?!笨准以诳箲?zhàn)勝利后,僅上海的房地產(chǎn)價值即有幾百萬美元{3}……若將這些曾在中國現(xiàn)代政壇匆匆過客般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軍閥政客,比之于不斷出現(xiàn)在街頭鬧市,滿面春風氣沖斗牛瞞天過海妙語連珠只為算計看客錢包的戲法表演者們,何其準確、精彩!而另一方面,作為被統(tǒng)治的人民,數(shù)十年來雖則擺脫了持續(xù)兩千余載的封建皇權壓迫,不斷對變換頻繁、花樣翻新的統(tǒng)治者生出新的希望和期盼,卻又總是不斷地遭受掠奪搜刮,得到失望和無奈,茫茫中國,仍長夜如磐,暗無天日,他們又多么酷似那些總是被騙和被斂的看客!從1912年至1933年的中國現(xiàn)代史,雖曾有過那么一點曙光出現(xiàn),但從根本上說,活生生是一部大小新舊軍閥混戰(zhàn)史,更是一部不同軍閥政客以不同方式花樣對人民大眾的搜刮盤剝史。作者稱這篇文章意思“淺得很”,驚呼“寫錯了題目”,倘細加品讀,文義恰恰是豐厚尖銳,而且構思極為含蘊精巧,哪里有半點兒錯!
這篇《現(xiàn)代史》的成功和出色,主要得益于比喻技法。從開篇到結尾,雖無只言片語涉及真的現(xiàn)代史,且在篇末聲明“寫錯了題目”,但讀者自能依據(jù)已有的學識閱歷,經(jīng)過思索聯(lián)想,由不斷出現(xiàn)的以各種花樣表演來向看客斂錢的變戲法者,想到靠手中軍隊主宰政壇,搜刮吸吮人民血汗的中國現(xiàn)代軍閥,前者之“史”,也就是后者之“史”。“寫錯了題目”,看似作者無可奈何地承認犯了過錯,實為含蘊巧妙的點睛之筆,讀者正是透過這句點撥,看穿了籠罩在文章外表的云霧——形形色色的戲法表演者們,只不過是一片障人眼目的樹葉,一種形神兼?zhèn)?、惟妙惟肖的喻體,其作用,即是勾連牽引被遮掩了的本體:那些未能見諸文字的中國現(xiàn)代軍閥、政客及其對人民的花樣百出的盤剝,令每一個正直、有識見的國人都感到羞慚、痛心和切齒的真的中國現(xiàn)代史!甚至,讀者以今天的眼光讀來,還能想到時下某些常常易地擇地為官,吃流水宴一樣來去匆匆的“公仆”,舉的旗幟,喊的口號煞是漂亮動聽,但骨子里想的,竟還是當老爺,刮地皮,光宗耀祖,雖損民誤國而毫無歉意和悔意,令作為“主人”的凡民百姓大為齒冷。
魯迅先生之所以如此構思寫作,除了當時社會黑暗,文禁嚴酷,作家難以直接抒寫自己的思想感受,更為重要的,還是源于雜文文體的藝術要求——在“論時事”“砭錮弊”“喜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同時,十分注重含蓄蘊藉,注重藝術包裝。其實,我國傳統(tǒng)的文藝美學也一直是如此規(guī)范的,不論寫詩還是繪畫,都非常推崇含蘊和耐人品味。畫要“以形寫神”“遷想妙得”(顧愷之語);詩應“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詩品》),清人葉燮在《原詩》中更是說得明白透徹:“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眥4}——《現(xiàn)代史》,便極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美學原則。不足千字的短小篇幅,看似只寫休閑瑣事,輕松悠然,實則巧用比喻,于“不言”但卻“可解”之間,囊括、承載了這么嚴肅、豐厚、艱深的社會內(nèi)容,讓讀者在審美愉悅的廣闊天地馳騁、遨游之后,能切切實實領悟其“寄托”、“指歸”,感受到深刻有益的思想啟迪,這不能不歸功于魯迅先生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純熟精到:妙用曲筆,以虛寫實,云遮霧罩的外表之下,文章題旨的廬山真容始終隱于幕帷之后,連猶抱琵琶半遮面也不肯為,但因為有了巧妙的喻示作陣風,薄薄的幕帷竟也蕩起了一角,廬山真容還是有一鱗半爪露了出來,讀者經(jīng)過“思維”想象的構建補充,自能得其大意且可反復吟詠回味,真可謂“含蓄無垠”,“此時無聲勝有聲”,“不著一字,盡得風流?!?/p>
“比起高大的天文臺來,‘雜文’有時確很像一種小小的顯微鏡的工作,也照穢水,也看膿汁,有時研究淋菌,有時解剖蒼蠅。從高超的學者看來是渺小,污穢,甚而至于可惡的,但在勞作者自己,卻也是一種嚴肅的工作,和人生有關,并且也不十分容易做”{5};“要有一點常識,用一點苦工,要不然,也不免……粗制濫造,只剩下笑柄”{6}?!@是魯迅先生的經(jīng)驗之談,這篇昂揚著主體精神的先知,具有振聾發(fā)聵的“內(nèi)出血效應”的思想扣殺力,又有藝術為膽識壯行,為膽識增色,“曲”美被表現(xiàn)和發(fā)揮到極致的《現(xiàn)代史》,實在是先生的出色貢獻,也實在為雜文創(chuàng)作的后繼者們樹立了楷模。
雖然時過七十余載,《現(xiàn)代史》這朵小花,依然在魯迅先生的雜文——乃至整個中國現(xiàn)代雜文藝苑中,濃濃地洋溢著清香、芳華和朝氣,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僅由此一“斑”,亦可窺知全“豹”。
(責任編輯:趙紅玉)
作者簡介:張西存,山東省菏澤學院西校區(qū)初等教育系副教授。
① 《魯迅選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68頁-第269頁。
② 黃元起主編:《中國現(xiàn)代史》(上),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第184頁。
③ 姜昆、王習耕編著:《民國軼聞》(第五卷),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110頁。
④ 顧祖釗:《文學原理新釋》,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18頁。
⑤ 《魯迅雜文全集》(《集外集拾遺補編——做“雜文”也不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049頁。
⑥ 《魯迅雜文全集》(《花邊文學——商賈的批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6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