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托馬斯·穆爾 反抗與自由 諷刺暴政
摘 要:托馬斯·穆爾是愛爾蘭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抒發(fā)了對祖國真摯的愛,描寫愛爾蘭起義與反抗,追求自由、民主與平等。他對統(tǒng)治者的暴政進行辛辣的諷刺,是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愛國主義詩人。
一、引 言
托馬斯·穆爾(1779-1852)是愛爾蘭文學史上杰出的愛國主義詩人,在他的有生之年,備受愛爾蘭人的尊重。穆爾的詩歌一方面抒發(fā)強烈的民族愛國激情,對自由、民主、平等的渴望;另一方面表達了對政治暴君、昏君的強烈憎恨,同時對他們進行辛辣的諷刺,號召人民向暴君挑戰(zhàn),為民族解放而斗爭。
二、帶著枷鎖成長
穆爾出生于都柏林。“作為父母信奉天主教的孩子,他出生時,脖子上就纏著奴隸的枷鎖。”①(勃蘭兌斯,1984:31)自1169年,英國的薩克遜——諾曼人入侵愛爾蘭島后,為了加強對愛爾蘭的控制,英國政府有組織、有計劃地向愛爾蘭遷移信仰新教的英格蘭與蘇格蘭人,占領島上肥沃的平原地帶,將大批愛爾蘭人趕到了土地貧瘠和多沼澤的地區(qū)。英國政府在愛爾蘭實行暴虐統(tǒng)治,頒布一系列的宗教歧視法律。天主教神職人員被驅除,天主教徒被剝奪了基本的公民權利,禁止攜帶武器,禁止在學校讀書,也禁止他們把孩子送往國外受教育,新教成為國教,所有國民都必須向新教教會繳納什一稅。使本來食不果腹的愛爾蘭人民生活更加疾苦。英國統(tǒng)治者在愛爾蘭組織的軍隊以各種名義逮捕、嚴刑拷打和處死無辜百姓。穆爾親身經(jīng)歷了宗教歧視和不平等待遇。1794年,大學首次在愛爾蘭招收天主教學生,穆爾進入都柏林大學學習,他學習成績優(yōu)異。然而,作為一位天主教徒,他所有接受獎學金或物質獎勵的機會都遭到拒絕。
三、悲歌愛爾蘭
穆爾剛剛進入青年時代,正是愛爾蘭深受英國政府殘暴統(tǒng)治,充滿反抗和斗爭的時期。穆爾的詩歌,反映祖國的災難,表達對祖國的真摯的愛,描寫愛爾蘭人民反抗與起義。1807年至1834年發(fā)表的《愛爾蘭歌曲集》,抒發(fā)了整個民族的悲哀與憤怒,描寫了不幸的祖國在其多年的恥辱中所承受的痛苦,表達了詩人頑強的抗爭精神。在Remember Thee這首詩中,詩人把祖國比喻為一個滿懷悲哀、面容陰郁、孤苦伶仃的人,歷經(jīng)凄風苦雨,獨自行走在黑暗之中。面對災難中的祖國,穆爾以發(fā)自內心的火熱情懷傾訴著:“只要這顆心臟里還保留著生命就絕不會把你忘記,你比世界上陽光最輝煌的一切地方更使我傾心。”假如祖國擁有了自由,“你將是海洋里最燦爛的珍珠”,擁有“大地上最美麗的鮮花”,詩人要揚眉吐氣地歡呼、歌唱?,F(xiàn)在,統(tǒng)治者“用鐐銬將你束縛,鮮血流淌,這只能使你的兒女們對苦難中的祖國更加親近”②。
英國政府為全面控制愛爾蘭,肆無忌憚地限制言論自由,下令廢除愛爾蘭語,甚至禁止人們提起愛爾蘭,對反抗英國政府殘暴統(tǒng)治的人民大肆屠殺。1798年,穆爾大學同學、好友羅伯特·埃梅特組織起義,失敗后入獄,被施以絞刑并斬首。這位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青年深受愛爾蘭人民的愛戴,劊子手們極力詆毀他,禁止人們懷念他。穆爾把個人的感傷與民族的災難凝聚在詩歌當中,讓人們看到了當時的恐怖與黑暗如無邊的長夜籠罩著愛爾蘭,仿佛聽到了愛爾蘭的全體兒女都在哀吟悲嘆:
啊,不要呼喚她的名字吧,讓這個名字從此無聲無息,
伴隨他的遺骨,凄涼而屈辱,在冰冷的地下棲息;
我們默默地流淚,悲傷地流著黑色的淚水,
猶如深夜的露珠,在覆蓋著他的荒草上灑滴?、?/p>
英國政府的暴政與奴役、恐嚇與鎮(zhèn)壓沒有消除穆爾對具有悠久歷史的愛爾蘭的民族情結,摧不垮他的斗爭意志,激發(fā)詩人更加熱愛悲苦中的祖國,對平等、自由社會的強烈渴望:
你的前程是多么遠大,當那些光榮的史實
穿透人世間濃密的烏云聚集到你的身旁,
當真理憤怒地睜開鐐銬,如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
頃刻間高高展揚起他的旗幟,
大地將永難再見如此燦爛輝煌的時刻!
到那時,到那時就將又一曲獲救的圣歌,
在一切民族的中間響徹;啊,自由的第一個音符
將是如何地從你,從埃林④的國土上唱出?、?/p>
詩人以滿腔柔情歌唱一個含垢受辱、匍匐于殖民者腳下流著鮮血的祖國。一個幾百年來遭受殖民者蹂躪的民族,有著太多的辛酸與憤怒,也有著更多的對美好未來的期盼,這是透過淚水閃現(xiàn)的微笑,這是她的兒女們對祖國刻骨銘心的愛。
四、抨擊統(tǒng)治者
歐洲的法國大革命,北美的獨立戰(zhàn)爭,蘇格蘭的土地斗爭極大地鼓舞著愛爾蘭人民為獨立、自由、平等而斗爭。穆爾此時把目光從愛爾蘭投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他親身感受過在暴政統(tǒng)治下人類生活的不平等,因此歌唱祖國,揭露現(xiàn)實,批判暴政,反暴君爭自由是其詩歌的另一主要政治傾向。1818年發(fā)表的Fudge Family in Paris,把控訴的矛頭直接指向英國統(tǒng)治者和維護者。詩中寫道:“英國——在一切地方都是真理與自由的克星。不容許他們在任何一個地方微露出一線光明,并總是第一個去協(xié)助那舉起屠刀的暴君?!边@樣的政府必然遭到來自于世界上熱愛自由的國家里人民的詛咒,因為“那個貪婪的霸主,那個自私自大的國家,它炫耀自己的權利,卻把別人的一切權利都踩在腳下!”⑤
對于這個反動政府的維護者卡瑞,穆爾毫不留情地痛罵與嘲笑。他寫道:
我們送走你,卡——瑞;正如成堆的死尸
會以它們散發(fā)的病菌把它們的殺害者殺死,
我們的土地上也散發(fā)出了——你顯赫的名字,
只能使你臭不可聞;你的力量,你的權勢,
只能使你萎縮、腐爛,連同靈魂和四肢——
那全部凝集于你身上的最可怕的瘟疫。⑥
英國的上層統(tǒng)治者,極力支持由沙俄、奧地利、普魯士等國的君主們于1815年結成的“神圣同盟”,大力鎮(zhèn)壓人民的反抗,扼殺民主運動,企圖維護他們的專制統(tǒng)治。穆爾是這樣描寫“神圣同盟”的君主們:
這群君主猶如掠奪成性的鷹鷙,展開了翅膀
假意守衛(wèi)在昏昏欲睡的歐洲的上方,
扇著她,向她許下自由與希望,催她快入夢鄉(xiāng)
——好讓它們把她的鮮血盡情吮嘗。⑦
穆爾以幽默、辛辣的諷刺抨擊“神圣同盟”,1823年發(fā)表了詩歌Fables for the Holy Alliance。描寫沙皇亞歷山大在結冰的涅瓦河上筑起一座冰宮,邀請歐洲神圣同盟們參加在冰宮里舉行的盛大舞會,有人預言冰宮不會有危險,冰層不會融化。可是沒過多久,一道強光射進,接著是冰層融化,一剎那間,一切都融化了。一場各自逃命的大混亂上演了。這首詩實際上嘲笑、諷刺這個反動營壘。冰層暗指陳舊過時的社會體制,冰宮暗指他們施行的強權與壓迫,企圖把人類的思想像冰一樣凍結。一道強光“猶如灼熱的南國驕陽”指剛剛爆發(fā)的西班牙革命如一盞明燈照亮整個歐洲,指引著各國人民反抗壓迫,推翻反動統(tǒng)治,爭取自由的斗爭。
五、結 語
穆爾是時代的產(chǎn)物。他寫的大量詩歌現(xiàn)在已不被人們閱讀,然而在他所處的時代,人民給予他極大的喝彩,在當時的近百年里,英文讀者對穆爾及其詩歌的喜愛勝過濟慈、雪萊、華茲華斯。至少今天的老人們還記得《愛爾蘭歌曲集》中那些熟悉的歌曲,盡管他們不知道詞的作者(Deford, 1967: 56)。穆爾的詩歌記載著愛爾蘭民族所受的苦難歷史,撥動著愛爾蘭人的心弦,喚起人民起來擺脫奴隸地位的屈辱。他的諷刺詩幽默中閃現(xiàn)機智,題旨清晰,沁人心脾。正如拜倫給予的評價,稱他是“全社會的詩人,民族的寵兒”(Deford, 1967: 78)。
(責任編輯:水 涓)
作者簡介:寧志敏,上海電力學院外語系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翻譯學;趙德全,上海電力學院外語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翻譯學。
①②③⑤⑥⑦ 文章中引用詩歌選自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徐式谷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④詩人用“埃林”指愛爾蘭。
參考文獻:
[1] 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四分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吳曉群.北愛爾蘭民族與宗教問題評述.歷史教學問題[J].2006:(1).
[3] A. D. Godley. Poetical Works Of Thomas Moore[M]. London: Henry Frowd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men Corner, E.C, 1910.
[4] Boris Ford. From Blake to Byron[M]. Mitcham, Victoria: Penguin Books Pty Ltd, 1957.
[5] Herbert O. Mackey. The Life of Thomas Moore[M]. Dublin: The Apollo Press, 1951.
[6] Mirian Allen Deford. Thomas Moore[M]. Now York: Twayne Publisher Inc, 1967.
[7] Stephen Gwynn. Thomas Moore[M]. London: Macmillan Co. Limited,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