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漢語里,“貪生怕死”是個貶義詞,大概是常與“貪污”、“貪婪”一類貶詞相連的“貪”字給害的。倘若改為“戀生怕死”,語感如何呢?
其實,“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呀。而“本能”只能升華或超越,若與人的“本能”作對,企圖抹殺它,比如否定人的利己本能,搞“斗私批修”或“大公無私”,注定是建烏托邦,是要失敗的。
可是,縱觀上下五千年,中國人要實現(xiàn)這一點談何容易?歷朝歷代中國人死于非命的太多了!
粗略梳理一下。嚴重“逆生”(基本人權不保,專制極權的酷虐使人做出違背“貪生怕死”本能的選擇)的情形大約有四種。
其一,嚴刑之下,但求速死。
嚴刑逼供是中國“司法”的傳統(tǒng)。這種“司法”模式的價值預設是視人命如草芥和“有罪推定”??蓯u的是這種前現(xiàn)代的野蠻的“司法”傳統(tǒng),在今日的中國仍然時有出現(xiàn),“重刑之下,何求不得”仍被一些公安人員視為辦案的傳家寶。
天下有幾人能做“江姐”,竹簽貫指不動搖?京劇《玉堂春》里劉潘兩位大老爺重審蘇三“謀殺”親夫案時說:你不該招供呀!蘇三道:“無情的拶子,我難受刑?!蔽蚁耄偃缥冶簧狭宿傩?,不會比蘇三更堅強。美國大兵上戰(zhàn)場身上帶著多國語言的“護身符”,軍方和道德輿論不僅將抵抗無效時的投降視為當然,而且容許在被俘受刑時招供(為此,當然要有相應的保密和防范措施),就是對“貪生怕死”權利的尊重。
其二,峻法之下,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有兩種。一種是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去感動掌握生殺大權者反而保全了生命。這種情形要求“司殺者”有惺惺相惜的品格或劉備、宋江那樣的攬才之心。
另一種,俗話叫“死里求生”、“狗急跳墻”、“兔子急了也咬人”。
最典型的例子當然是陳勝吳廣起義。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吳等九百人被征戍漁陽,在大澤鄉(xiāng)遇大雨,道不通,不能按期趕到,依法皆當斬。陳勝、吳廣合計:現(xiàn)在我們失期當斬,逃亡也是死罪,“舉大計”造反也不過是死罪,同樣是個死,何不賭它一把,興許還死不了有好日子過?
這種嚴峻到不近人情、逼人拼死一搏的效果,是秦王、李斯當初訂律時沒有想到的嗎?不得而知。
其三,暴政虐民,厭生輕死。
對此,老子有最透徹的表述。
《道德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所謂“民不畏死”,就是說,苛政猛于虎,會搞得人民“生不如死”;若搞得人民生不如死,你再用死刑來威脅他們有什么用呢?“文化大革命”中有句黑色幽默道:“中國人連活都不怕,難道還怕死嗎?”就是這個意思。那時候,幾個“鐵姑娘”相約同時上吊或投河的,不是一起兩起,更不論老舍、范長江等挨整而自殺的文化人。
其四,為存天理,不惜自殺。
“以理殺人”的“理學”的經典表述“存天理,滅人欲”,所殺所滅不僅是婦女,也包括被程朱理學洗腦的那些高級知識分子、男性士大夫。明朝有—個典型的例子。明初的方孝孺,他忠君忠到不怕自己殺頭也罷,還要放出不怕“滅十族”的狠話,讓他的師門一“族”也受了株連——雖然主要的罪責在極其殘忍的明成祖朱棣,但他的偏執(zhí)與“大義凜然”無疑起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以理殺人在近現(xiàn)代,最多用最兇險的就是“洗腦”。關于這一點談論起來頗為費辭而多有不便。我們知道納粹靠洗腦,在人文底蘊不薄的德國煽動了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日本軍國主義者靠洗腦,訓練了“神風特攻隊”之類“人機合一的炸彈”;當代的恐怖頭子本·拉登一伙也是靠洗腦來培訓“人肉炸彈”。這些“人彈”想的是,死后可以上天堂,那里有眾多美女在等著英雄的到來,或者家族因自己的死而榮耀,家人因而得到優(yōu)恤擺脫生活困境——這是以理殺人兼以利殺人。
我要在這里順便談到網上暴戾的“民族主義”。有不少人在現(xiàn)實中的表現(xiàn)是否大義凜然、敢作敢為頗為可疑,網上的英雄好漢比現(xiàn)實中多得多則是顯然的。這些人動輒罵別人是“漢奸”、“賣國賊”,似乎不共戴天,必欲食肉寢皮而后快。他們是“以理殺人”的高手,可惜手上沒有一把有物理量的殺人的鋼刀!要是這幫人掌權,大概淪陷區(qū)的2億多當了“亡國奴”的中國同胞都得活埋。按他們的邏輯,中國共產黨當年就不該到敵占區(qū)去發(fā)動群眾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因為:敵占區(qū)的那些人信奉“活命哲學”,在日本人要來時,沒跟國民黨逃到大后方去;鬼子進村時,沒有拼命或自殺;鬼子占領后,有的還參加了“維持會”(即使他們“白天應付鬼子,晚上私通八路”)。
“亂曰”(總結我的觀點):
“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要讓人民安居樂業(yè)珍惜生命。
要獨立思考,警惕那些要別人為他火中取栗的騙子,警惕那些反人性反人類鼓吹恐怖主義的政治瘋子,不要做枉送了卿卿性命的炮灰和罪人,還自以為很悲壯。
衷心崇敬那些忠于信念、有獻身精神、舍生忘死為人類社會謀福祉的志士和烈士——自己做不到也罷,萬不能以詆毀他們來消除自慚。
你有選擇是否“貪生怕死”的權利和自由,但權利和自由是有邊界的,個人選擇是要負責的——
你可以為競技冒生命危險,你可以為探險而冒生命危險,甚至找刺激為冒險而冒險,但無權捎上別人,也要盡量顧及家人的感受,理性地采取減少風險的措施;
你自愿參加了某個組織,就得遵守該組織“沖鋒在前”或“保守秘密”之類的規(guī)約;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專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既然應征入伍,上戰(zhàn)場就不能臨陣脫逃而要英勇殺敵;既然當了警察,就不能臨危退避,該出手時就要出手;既然當了醫(yī)生,就要跟病人打交道救死扶傷,不能扔下傳染病人逃走;既然當了記者,就要不遺余力追尋真相,不能怕被揭露者威脅而放手……諸如此類,依此類推,這原是本分,做到了不算崇高,做不到則是恥辱。
(摘自《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