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保存著一張當年毛澤東和讀書小組成員在杭州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的照片。這個讀書小組里有我的父親田家英。
1990年代,我母親董邊多次探望過胡繩同志,胡老同我母親講述他所知道的與我父親相關的歷史,其中也談到他親身經歷的這次和毛澤東一起的讀書生活。
從1959年12月10日到1960年2月9日,毛澤東組織了一個五人讀書小組,逐章逐節(jié)、邊讀邊議地學習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這個小組先杭州后上海又廣州,讀書歷時整整兩個月。
那么,1959年冬毛澤東為什么要搞這次讀書活動呢?
這要追溯到1958年。那一年,中國進入多事之秋。一度意氣風發(fā)的“大躍進”,很快難以為繼,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受到破壞。毛澤東很快察覺出弊端。1958年11月,中央在鄭州召開會議,開始糾正工作中出現的“左”的思潮。就在這次會上,毛澤東給中央、省、地、縣的領導同志一信,建議大家認真閱讀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首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毛澤東建議讀這兩本書的同時,還說:“將來有時間,可以再讀一本,就是蘇聯同志們編的那本《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隨后,在武昌會議和八屆六中全會上,他一再重申了這一要求。1959年廬山會議前期,毛澤東擬定的會議討論的19個問題,頭一個問題“讀書”,就是指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社會主義部分。
根據毛澤東的建議,中央各部門黨組、各省市自治區(qū)黨委由第一書記掛帥,紛紛組織了讀書小組。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也先后組織了自己的讀書小組。
毛澤東的讀書小組,有陳伯達、胡繩、鄧力群和我的父親田家英參加。陳伯達和田家英當時是毛澤東的秘書;胡繩當時是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紅旗》雜志副主編;鄧力群當時是《紅旗》雜志常務編委。四個人都是黨內的秀才。
談到這,我母親和胡老回顧起在這次讀書活動之前剛剛開過的廬山會議。母親說:會議前期,家英、喬木、陳伯達、吳冷西等人因起草《會議紀要》時議論了許多“大躍進”出現問題的要害所在,話說得很尖銳,又因彭德懷上書后他們同情支持了彭德懷,會議后期,被主席批評為“動搖派”,劃進“離右派只有30里遠”的人里去了。政治的復雜性使家英內心蒙上了深深的陰影。但就在這年年底,主席又叫家英參加讀書活動了,他是高興和興奮的,感到主席還是信任他的。
那么讀書小組是怎樣讀書的呢。
胡老回憶說,我們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采用了主席提議的“三人五人為一組,逐章逐節(jié)加以討論”的辦法,大家邊讀邊議,逐章逐節(jié)地學習討論。那時真是一章一節(jié)地讀,大家坐在一起,由一個人讀原書,一般是由田家英讀,有時也由我來讀。讀一段,大家就議論一下,主要是毛主席發(fā)議論,但是他要求大家都要講講話。一般讀得不多,每天大概讀十幾頁。
讀書時,秀才們當然都很愿意聽主席發(fā)表意見,而且都很愿意把想法記下來。但是大家也知道,毛主席在跟人談話時,非常不高興人家當面記他的話。胡老說,如果我們幾個人在一起,他談話,大家都埋頭記,那非給他罵不可。有一次就是這樣,主席看我們在記,說怎么你們都不跟我談話,都在記我的講話。于是我們就想了一個辦法。鄧力群坐在邊上一個人記,我們大家讀,當然主要是毛主席講,有時我們也插點話。當時沒有錄音設備,毛主席講了很多,也不可能全部記下來。后來留下來的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要點,就是根據鄧力群當時的記錄整理出來的。
我母親告訴胡老,她看到中央文獻研究室辦的刊物《黨的文獻》將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連載了六期,有五萬字之多。談話所及,有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有關于民主革命,有關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流通、積累和消費問題,有關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問題,有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還有對一些歷史人物和著作的評價,方方面面,內容豐富。但因都是主席在讀書時的插話,畢竟不系統。
胡老感慨地說,“大躍進”的挫折使毛主席憂心忡忡啊。他深感對社會主義的經濟和社會主義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不足。當時我們是把這本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看作是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驗的總結。社會主義收到一定成績的當時只有蘇聯一個國家,所以十分重視他們的經驗。但給我們參加讀書會的同志印象很深的是,主席對待蘇聯的經驗,采取了分析研究的態(tài)度。毛主席一開始就說,“我們要破除各種各樣的迷信,其中包括對蘇聯經驗的迷信?!爆F在來看,當時他提出的許多問題有不少是正確的。比如要重視農業(yè),重視輕工業(yè)。他說,蘇聯不重視農業(yè),所以農業(yè)沒搞好;蘇聯的輕工業(yè)、消費品工業(yè)沒搞好,這是很大的缺點,是不對的。這些意見顯然是正確的。他還認為,社會主義還有商品交換,不應該也不可能廢除商品交換,還應該重視價值規(guī)律。
當然,我們現在不能把毛主席當時的意見看作是已作出的最后的結論,只能說是他根據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進行的一種思考。他反復強調:“只看見勝利,沒有看見失敗,要認識規(guī)律是不行的”,是不大可能的。這大概是“大躍進”的挫折和廬山會議之后給毛澤東帶來的沉痛和反思吧。
(摘自《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