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預期收入支出失衡、消費結構難言合理、市場機制建設滯后、預算外資金漏使用、稅收體制削弱消費的原因,我國消費率長期偏離正常水平,導致內需不振。為此,需要促進市場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預算外資金需監(jiān)管、優(yōu)化稅制激勵結構,全面有效地提升我國消費率水平,促進經(jīng)濟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
關鍵詞:經(jīng)濟增長;消費率;產(chǎn)業(yè)結構;收入分配
中圖分類號:F06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7-0094-02
中國目前正處在由資本要素驅動的工業(yè)化中期發(fā)展階段,資本的收益通常高于勞動的收入,而資本收益主要是用于再投資。所以當勞動收益相對偏低時,中國消費偏低和內需不足的矛盾就逐漸累積,導致了長年內需不足。本文通過以提升消費率為目的的公共服務供給思路及路徑選擇的基礎上,分析提供公共服務與提升消費率的關系,以期對相關研究有所助益。
一、消費率相關國際比較
就絕對而言,我國的消費率不僅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根據(jù)世界銀行資料,2000年世界平均消費率為75.3%,其中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分別為77%、74%和78%。同期,我國消費率為 61.1%,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4.2個百分點,比不同收入水平國家平均水平低 13%~17%。從較長時期的平均水平看,我國消費率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幅度更大。20世紀90年代,世界平均消費率約為79%,而我國僅為59.4%,相差近20%[1]。
通過與與其他國家的最終消費率、國內儲蓄率、資本形成率、家庭消費率和政府消費率等幾個指標的比較,我們能得出更直觀的結果。以最終消費率為視角,中國的最終消費率不僅低于OECD以及其他一些發(fā)達國家,而且低于世界上最低收入國家(LIC)和印度。其原因或許是由于這些國家的恩格爾系數(shù)高,或許是制造業(yè)和工業(yè)化水平低于中國,從而提高了其消費在GDP中的相對比例。從家庭消費率來看,中國的比率也要低于其他OECD發(fā)達國家和最低收入國家。但是中國政府的消費率卻明顯偏高。中國的政府消費不僅在上世紀80年代后高于世界上最低收入國家,而且也明顯高于韓國、印度,并且與日本的政府消費率相近。如果沒有政府相對高的消費支出,中國總體的消費率可能會更高。
二、消費率趨低原因剖析
(一)預期收入支出失衡
1996年以來我國的登記失業(yè)率高于1996年以前[ZW(DY]1996年及以后各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關于1996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計公報[R].[ZW)]。失業(yè)退崗(內退)人員急劇增加,城市低收入階層和貧困階層的收入水平滯留于相當?shù)偷乃?。此外,城?zhèn)在職人員總收入結構中,工資外比重大大增加(已超過50%),使得收入預期更為不確定。在支出預期方面,城鎮(zhèn)廣大中低收入階層的基本支出卻在穩(wěn)定增加,如伴隨改善性需求的房產(chǎn)市場需求彈性更為缺乏。此外,農民收入增長放慢的實際效應、輿論對于WTO后將對我國農業(yè)巨大的沖擊宣傳等負面消息的影響,農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普遍下降。與此同時,農村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養(yǎng)老儲蓄的積累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與人均消費支出的相關度[2]。由于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受到收入不確定性的影響,使得消費行為變得謹慎,社會消費傾向難以有效的提高。
(二)消費結構難言合理
就消費主體結構而言,最終消費可以分為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兩部分。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增長明顯慢于政府消費,1990—2004年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年均分別增長14.3%、15.2%居民消費增速慢于政府消費0.9%;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呈略微下降的趨勢。二是消費地域結構。我國東中西部經(jīng)濟發(fā)展存在明顯差距,造成社會消費品銷售進一步向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集中,東部地區(qū)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社會總額的比重達到60%,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三)市場機制建設滯后
無論是在早期的凱恩斯消費函數(shù)中,還是在現(xiàn)代的諸如莫迪里安尼(Modiglianli)、布魯貝格(Brumberg)以及弗里德曼(Friedman)等的生命周期模型和持久收入模型里,收入是決定居民消費需求的最基本因素。因此,收入增長也就成為制約居民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成熟的市場機制能夠引導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經(jīng)濟結構會隨著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資源稟賦的變化而逐漸趨于優(yōu)化。在長時期里,全社會勞動力基本能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要素所有者即居民的收入能與整個國家GDP保持同步增長[3]。
(四)預算外資金漏使用
預算外資金用于投資的比例仍保持較高的增速,這緣于地方政府依然還扮演著投資主體的角色。由于尋租示范效應的存在,導致全國預算外資金用于投資的比例就呈現(xiàn)不斷上升的趨勢。一方面是預算外資金占GDP的比重上升,另一方面是預算外資金用于消費的比例減少,如果其他條件不變,GDP消費率下降不可避免。我國預算外資金使用上的問題是日趨嚴重,在較大程度上對消費的成長進行了畸形培育。
(五)稅收體制削弱消費
現(xiàn)行的稅收制度難以調動地方政府擴大消費需求的積極性。地方政府在努力實現(xiàn)經(jīng)濟增長目標外,還有追求財政收入增長,地方政府更不具備刺激消費需求的有效政策措施。同時,對個體經(jīng)營者的稅率和個人所得的稅率較高,負面因素都很大,只是表現(xiàn)方式有異。雖稅率不再擴大,但處在高位運行,制約著個體經(jīng)營者的發(fā)展壯大。[4]也就是說,現(xiàn)行稅制鼓勵就業(yè)而不是創(chuàng)業(yè),難以適應日益增加的崗位需求,有礙于財富的積累和福利的增加。
值得指出的是,收入差距過大并不必然會導致邊際消費傾向降低。中國無論是和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和自己的過去比,目前的居民消費傾向確實偏低。但是,消費傾向絕對數(shù)的高低與其變化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消費傾向低最多能解釋消費率比較低的情況,而不能解釋消費率持續(xù)下降的現(xiàn)象。居民消費占比持續(xù)大幅度下降的原因,要么是消費傾向持續(xù)大幅度下降,要么是居民收入占GDP 的比例持續(xù)大幅度下降,或者是兩者同時發(fā)生。
三、提高消費率對策解析
(一)協(xié)調預期收支差異
1.促進市場體系建設。規(guī)范的市場流通體系,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居民消費率的提高。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一是不斷深化農村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建立適應農村消費市場特點的流通網(wǎng)絡和服務網(wǎng)絡,規(guī)范農產(chǎn)品市場秩序,為農產(chǎn)品流通機制的轉變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消費現(xiàn)代化的商品提供條件;三是堅決制止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市場行為,保護消費者食品安全知情權。同時,通過發(fā)展民間中小企業(yè)、第三產(chǎn)業(yè)服務行業(yè)、勞動密集型產(chǎn)業(yè)、新興產(chǎn)業(yè),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措施來穩(wěn)定收支預期,穩(wěn)定消費預期。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應盡快建立覆蓋面更廣泛、更有效、更規(guī)范的社會保障體系,降低預期支出壓力,為提高農村消費水平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還應注重加強教育和醫(yī)療等社會公共事業(yè)建設,增加政府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qū)公共衛(wèi)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進一步擴大醫(yī)療保險覆蓋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制度的試點工作,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資助農村合作醫(yī)療。
(二)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既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份額,又要縮小居民內部收入差距。首先,需要建立居民收入監(jiān)測體系,獲取準確的收入信息以調節(jié)分配效率。其次,改革以財政性資金的支出以現(xiàn)金補助為主的收入分配調節(jié)資金支出方式[5]。對此,我國各級財政可建立對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消費的定向補助制度。再次,在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中設立低收入群體子女高等教育補助金,以有效促進收入階層的提升。此外,還應規(guī)范分配秩序,保障分配的公正性。
(三)預算外資金需監(jiān)管。首先,實行收支脫鉤,編制綜合財政預算。其次,進一步明確支出范圍。再次,建立健全對預算外資金管理的監(jiān)督檢查辦法。又次,改革預算外資金的財務核算方式和預算外資金收支決算報表體系。主要是強化資金歸口管理,改革支出核算的方式。最后,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法制建設。
(四)優(yōu)化稅制激勵結構。積極改善在調節(jié)個人收入分配方面過于注重貨幣收入的調節(jié),忽視對財富的調節(jié)。在適度提高起征點的同時,減少級次、擴大級距并降低稅率,特別是3000元~5000元這一區(qū)間內的收入采取低稅率政策,有助于促使消費率的提升。當然,該稅應著重其示范效應和心理平衡效應對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在房產(chǎn)稅方面,可考慮在把房產(chǎn)分類的基礎上,把中高檔私人住房納入征稅范圍,稅率從低、征管從嚴。當然,這要以進一步規(guī)范房產(chǎn)交易、清除不合理收費為基礎。
參考文獻:
[1]世界發(fā)展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1/2002.
[2][ZK(]Dardanoni and Valentino(1991):\"Precautionary Saving Under Income Uncertainty: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Applied Econnomics,23:153-160.[ZK)]
[3][ZK(]Robert J.Barro and Jong-Wha Lee(1993):\"Losers and Winners in EconomicGrowth\",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267-97.[ZK)]
[4]羅楚亮.經(jīng)濟轉軌、不確定性與城鎮(zhèn)居民消費行為[J].經(jīng)濟研究,2004,(4).
[5]萬廣華,張茵,牛建高.流動性約束、不確定性與中國居民消費[J].經(jīng)濟研究,2001,(11).
An Analyze on low Consuming Rate and Ways out
ZHAO Ying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 School of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Domestic demands still runs sluggish for consuming rate has long been deviated from the normal level which stems from imbalance in expected income and expenditures and ill consuming structures and la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system and omitting to the usage of extra budgetary funds as well as weakening force from taxation system. Thus, measures such as market ameliorations and improvement in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and adjustments in income distributions and surveillance in extra budgetary funds and perfec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incentive within the taxation systems should be taken on with the purpose of not only advance the domestic consuming ratio but also promote the economic forward in a more health and harmonious state.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consuming ratio; industry structure; income distribution
(責任編輯: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