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huán)境倫理學作為第一次把倫理范疇從人與人的關系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引導人們以嶄新的視角來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背后的人與人的倫理關系。人類中心論者與非人類中心論者緊緊圍繞“自然的內在價值”問題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理論辯駁,并提出了彼此迥異的道德理由和倫理論證。
關鍵詞:自然內在價值;羅爾斯頓;人類中心主義
中圖分類號:D911.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0-0209-02
中國古人的自然價值觀念與現(xiàn)代環(huán)境倫理學的思想相當吻合。道家主張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儒家觀念中,人與自然界就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親和的關系。佛教禪學更是包括了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它從非人類中心和萬物平等的立場出發(fā),主張善待萬物和尊重生命,集中體現(xiàn)為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上。
西方關于自然的價值觀念,都跟神學價值觀念的傳統(tǒng)密切相關?;浇趟枷胫杏兄畹俟痰娜祟愔行闹髁x。對于虔信上帝的西方中世紀人來說上帝才是絕對主體,而人只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但“上帝死了”之后,人起立而入于他的本質的主體性中。啟蒙的或現(xiàn)代性的自然價值觀念的前提,是人與自然界的對立,人作為“主體”而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在這種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置中,自然之有價值,在于能滿足人的需要,即能被人認識、改造、征服、利用。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在自然的工具價值(外在價值)問題上并無太大分歧,生態(tài)倫理學派提出了自然的內在價值這一哲學命題,成為了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爭論的理論焦點。
一、內在價值的涵義
傳統(tǒng)的對內在價值的理解認為內在價值為人類所特有并包含在人的本性之中??档抡J為,人的本質在于理性為人創(chuàng)立的道德法則,人的無限價值也就在于此。人首先為自己立法,成為自己的主人,然后為自然立法,成為自然的主人。人作為自在目的具有絕對的價值和尊嚴,它是一切工具使用的最高界限。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所謂內在價值就是人內在固有的渴望潛能得以實現(xiàn)、創(chuàng)造力得以發(fā)揮、自我得以完成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在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或可能產生出來的更高、更好的價值取向,又稱超越性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英國倫理學家喬治·愛德華·摩爾在1903 年出版的《倫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出,如果說一個事物具有內在價值就是指這個事物就其自身而言是善的,即內在價值只能是一種目的善。
羅爾斯頓在《環(huán)境倫理學》一書中指出,對價值概念的準確定義是正確認識自然價值以及自然“內在價值”問題的前提和關鍵。在《哲學走向荒野》這本書中,羅爾斯頓把自然價值概括為三部分:工具價值,內在價值,系統(tǒng)價值。羅爾斯頓認為,工具價值就是指某些被用來當作實現(xiàn)某一目的的手段的事物;內在價值指那些能在自身中發(fā)現(xiàn)價值而無須借助某些參照物的事物。
羅爾斯頓不同意傳統(tǒng)的對于內在價值的看法,他認為自然不僅具有工具價值,而且具有客觀的內在價值。他認為自然的內在價值呈現(xiàn)于人類的經驗之中,它們不需要其他的工具性的參考,而是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享受。羅爾斯頓還認為,自然的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是緊密聯(lián)系的,內在價值只有植入工具價值中才能存在。沒有任何生物體僅僅是一個工具,因為每一個生物體都有其完整的內在價值。
二、自然內在價值的論證
自然界的外在價值問題,是自然價值的性質和結構的一種客觀描述,主要又是一種實踐論證,因而是比較容易接受的。但是它的內在價值問題,雖然也包含自然價值的性質和結構的一種客觀描述,但更主要的是一種主觀的哲學論證。
(一)羅爾斯頓的論證
羅爾斯頓一直主張自然擁有客觀的內在價值,并給出了相應的解釋。首先,羅爾斯頓認為自然是先于人類而存在的,即自然具有先在性。自然是創(chuàng)造萬物,創(chuàng)造價值的母體。人類是在自然的進化過程中被自然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不僅有工具價值,而且也有內在價值。那么創(chuàng)造人類的母體——自然也具有內在價值。其次,羅爾斯頓認為,任何物種的存在都有自身的目的,都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而無須借助于外物的力量。羅爾斯頓把自然的主體性規(guī)定為自然的自我目的性。生物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泰勒就認為,生物都擁有平等的內在價值。羅爾斯頓承認對于有生命的物種來說,它們的內在價值可以用目的論的方法來證明,但是對于無生命的物種來說,要論證它們的內在價值是比較困難的,比如山川、河流、土地等等。為此羅爾斯頓沒有從個體的角度來論證,而是從整體的角度來論證。他也認為說一塊泥土有內在價值是沒有說服力的,而說整個地球是有內在價值的則比較容易接受。
(二)其他論證
1.主體性。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看來,只有主體才有內在價值,一切沒有主體性的存在物都不可能有內在價值。但人類中心主義者還認為只有人才具有主體性,一切非人存在物皆沒有主體性,這一點就大可質疑了。
主體與客體的區(qū)分是相對的,主體性是可以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而且人并不是惟一的主體,也不是最高的主體;作為“存在之大全”的自然才是最高的主體,甚至是絕對的主體;非人存在物也具有不同程度的主體性,從而亦有自己的內在價值和權利。
“主體”這個概念最早由亞里士多德在邏輯意義上使用,他認為主體是命題的主語,與謂詞相對,主語表示的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實體,是某種特性和狀態(tài)的承擔者。而“主體性”這個概念則在柏拉圖的理念論中初步涉及。此后,這兩個概念的含義多有變化,康德認為,主體是思維能動的綜合作用,主體性是認識的能動性;黑格爾認為,主體是一種精神實體,主體性是一種純粹精神運動;只是到了馬克思那里主體才成為人,主體性才專指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但是現(xiàn)代西方有些學者則反對主客兩分,把主體性理解為人和世界結合起來。這種意義上的主體及相對應的客體被有的學者稱為“廣義的主體和客體”,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客體稱為“狹義的主客體”,并且認為:“廣義的主客體關系包含著狹義的主客體關系,狹義的主客體關系是廣義的主客體關系中由于人的活動而凸顯的特殊部分”。黑格爾說:“人實質上不同于主體。因為主體只是人格的可能性,……人是意識到這種主體性的主體”。在邏輯上說人是主體,沒有問題,但說主體是人,在嚴格意義上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
2.目的性。按照傳統(tǒng)哲學,主體只能是人,其他事物的價值是由人決定的,由人的功利決定的,并由人的目的來定義的。這里,人是目的,而且只有人是目的,人的目的具有唯一性,人的目的具有絕對的價值。如康德著名的“目的和手段”的劃分,人是目的,而人以外的存在物是手段。人只對作為“目的”的人負有責任,而對于“手段”沒有義務,因為作為手段的非人存在物是不具有自我意識的。
其實,不僅人類具有目的性,非人存在物同樣存在目的性。現(xiàn)代科學揭示了世界不同層次的內在目的性。維納等人所著《行為,目的和目的論》一書,把目的性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人的目的性。它是人類自覺的和有計劃的追求和行為。這是有意識的,是最高層次的目的性;二是動物和植物的目的性。它是生物有機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性,利用環(huán)境資源以維護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后代,這是一種本能。這是低一個層次的目的性;三是無機自然界的目的性。這是在反饋機制作用下或協(xié)和力作用下,維持或趨向一種特定的穩(wěn)定狀態(tài),以保持系統(tǒng)內部與外部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特性。也就是說,這是物質本身作為主體,保持它自身運動、自組織、自維持的性質。這是第三個層次的目的性。
三、對內在價值的質疑與思辨
不論是羅爾斯頓自然先在性的論證還是其他學者自然主體性的論證均受到質疑,反對者認為非人類中心主義環(huán)境倫理學家對自然內在價值的確證,走的是兩條路線:一條是價值客觀主義的確證路線;另一條是泛主體論的確證路線。
在非人類中心主義環(huán)境倫理學家中,羅爾斯頓是個最具代表性的價值客觀主義論者,他論證自然的內在價值是從“在我們發(fā)現(xiàn)價值之前,價值就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很久了,它們的存在先于我們對它們的認識”這一角度進行的,但反對者質疑:不與人聯(lián)系談價值,遲早會陷入無法自證的困境。
認為自然也具有主體性和目的性的論證被反對者稱為“泛主體論”,反對者認為,主體永遠只能是人這種具有目的性、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生物,價值永遠只能是屬人的范疇。離開人談主體、談價值,不僅會造成已有概念的混亂,而且毫無實際意義,最終將陷入邏輯混亂、無法自證的泥潭。
其實,不論批駁“價值客觀主義”還是“泛主體論”,其實都是傳統(tǒng)人類中心主義的表現(xiàn),仍然沒有跳出人類中心主義的怪圈。傳統(tǒng)人類中心論認為“自然不是主體,因而自然沒有內在價值,只有對人而言的工具價值”,這是機械自然觀的哲學表達。這種機械自然觀主要植根于18世紀之前的牛頓視械力學,它用機械、孤立、靜止的觀點解釋一切現(xiàn)象,把自然機為一部機器,當成人類達到其目的的工具,這樣就把自然徹底客體化、外部化了。當科學知識發(fā)生變革,這種觀念也就失去了成立的根本基礎,因而是遲早要消退的。而現(xiàn)代科學則使我們對自然有更準確、完整和真實的了解:自然存在物也具有主動性,有苦樂感受力,以自身的保存和延續(xù)為目的,有的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情和智力,所有這些新的具體性認知上升到哲學層面必然導致哲學觀念的變革:否定傳統(tǒng)的觀點,而認為“自然可以為主體,自然具有內在價值”。
“自然具有內在價值”不但具有理論上成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在人們的實際觀念意識中也正在逐漸取代那種認為自然只有工具價值的傳統(tǒng)觀念。表現(xiàn)得明顯的是1982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自然憲章》,其中五大原則的第一條便是“應尊重自然”,這里用了“尊重”一詞,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才會對事物持有尊重的態(tài)度?答案恐怕還是在它有內在價值時?!妒澜缱匀粦椪隆返耐ㄟ^還表明:“自然具有內在價值”的觀念不再是個別人對自然抱有的特定情感的抒發(fā),而正在通過成為全人類的理性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