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民間藝術,也是一種民間文化,我想把這種作品用手工藝傳承下去,作為一種文化留下來,留在國家,也是作為我對藝術的一種貢獻?!睆埧剖冀K眼神堅定。
很難想象眼前的振翅欲飛的鷹是草編工藝品。
栩栩如生的羽毛,傳神的鷹嘴,以及犀利的鷹眼,張奎善顛覆了我們印象中草編包、帽子的傳統(tǒng)印象。
“太神奇了!”人們圍在2008山東旅游商品文化博覽會張奎善的展位周圍看著他用一根高粱桿現(xiàn)場制作工藝品,嘖嘖稱奇。張奎善這個農(nóng)村漢子,低頭專心制作,絲毫不受外界干擾,只見一根秸稈在他手中一燒,一彎,一折,一繞,一個羽毛就成型了,技藝嫻熟。
“作品要有神韻”,張奎善輕撫著一幅作品,好似他的孩子,“我要改變草編工藝品給人不精致的印象?!睆埧圃?jīng)為了一個作品徹夜不休,一坐就是一天,反復的雕琢。從選材開始,利用黃河口天然的草類,莊稼秸稈,高粱桿等,分為軟硬不同的材質(zhì),一件作品往往運用不同的幾種材料制作,“比如鷹的舌頭,龍的須,就要表現(xiàn)的柔軟一些”,然后是烤制,用什么火,用什么蠟,都有講究。染色這道工序研究了十幾年,如何用最天然的染料制作出最自然地色澤,張奎善反復試驗,針對不同材料研制出一套獨特的上色技巧。
從30年前愛上草編,張奎善用他近似瘋狂的熱愛創(chuàng)作出多件精品。
張奎善對龍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它象征著和諧、吉祥, 奧運來了,張奎善、劉立珍夫婦著手創(chuàng)作做一件”九龍壁”作品轉(zhuǎn)送給奧組委,這個長11米,高2.3米的巨作,形態(tài)逼真,色彩絢麗,渾然天成。
“大約做了700天”,張奎善的九龍壁創(chuàng)作攻克了不少難題,單龍就約有鱗片6000來個,整個頭部、嘴巴,它是用一根高粱桿,用火經(jīng)過一定的溫度和技巧,烤制拼湊而成,它的眼睛是中藥的一種草果,它也是純天然,包括它的龍角和龍脊都是用火烤制而成,整個龍的爪子,它們也是經(jīng)過打胎子,經(jīng)過草編而湊而成。在經(jīng)過挑選、削、剪、烤、彎、煮、粘等三十多道工序后,他的九龍壁震驚了每個前來參觀的人。
完成了九龍壁之后,張奎善有了更大的設想,“編一幅齊魯大宮殿,再編一幅清明上河圖”,喜歡挑戰(zhàn)的張奎善信心滿滿。
在我們采訪的時候,張奎善的妻子劉麗珍不斷調(diào)整著作品配合我們攝影師拍攝,默默無語,這一份無言的支持,給了張奎善發(fā)展草編藝術的精神力量。
現(xiàn)在,張奎善考慮更多的是草編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張奎善已經(jīng)為草編藝術申報了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相信很快就能審批下來”,他還成立了山東墾利東方草編藝術品公司,收徒教學,致力把草編工藝品產(chǎn)業(yè)規(guī)模擴大,他的名片上印著“愿與各界同仁攜手把民族的工藝技藝傳承下去,做大做強!”這也許就是張奎善的決心和信心吧。
“這是一種民間藝術,也是一種民間文化,我想把這種作品用手工藝傳承下去,作為一種文化留下來,留在國家,也是作為我對藝術的一種貢獻?!睆埧剖冀K眼神堅定。
張奎善,山東東營墾利人,草編藝人,山東墾利東方草編藝術品公司總經(jīng)理,總設計師。國內(nèi)“烤制”技藝為數(shù)不多的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