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屬于全球問題,即便在經濟發(fā)達的國家也很難杜絕食品安全事件的發(fā)生。
今年7月,美國西紅柿遭到沙門氏菌感染的情形尚未平息,9月又傳出牛肉產品被發(fā)現疑似受到大腸桿菌污染,包括洛杉磯的好萊塢、銀湖及南加州橘縣等地的羅夫斯連鎖超級市場紛紛將貨架上的牛肉產品撤下。
牛肉產品下架的原因是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密執(zhí)安州相繼出現38人因食用了懷疑被大腸桿菌污染的牛肉產品后而染病,衛(wèi)生部門懷疑供應牛肉產品的美國克羅格爾食品公司是罪魁禍首。而克羅格爾的委托生產商“內布拉斯加肉品公司”當天也緊急召回53萬磅的牛肉產品。
全世界高度重視
今年8月,美國弗吉尼亞州位于藍嶺山脈的童子軍基地在暑期暴發(fā)了大腸桿菌O157:H7疫情,共有超過50個男童病倒,其中9人不得不入院治療。在這些病倒的人群中共證實有15名感染了大腸桿菌O157:H7。
9月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一小鎮(zhèn)發(fā)生大腸桿菌感染事件,感染人數達到200多人,其中至少1人死亡。而俄克拉何馬州東北部洛克斯特格羅夫小鎮(zhèn)的一家餐館被懷疑是感染源。感染人群中,一名26歲的感染者在這家餐館就餐后一個星期,因感染大腸桿菌死亡。在這個僅有1500人的小鎮(zhèn)已有206人感染大腸桿菌,其中包括53名兒童,大多數人都報告稱發(fā)病前不久曾在這家餐館就餐。
近年來,食物中毒在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不斷發(fā)生。特別是1996年5-8月份,日本發(fā)生由O157∶H7污染蘿卜苗及牛肉而導致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波及東京、大阪、京都等40多個都府縣,患者累計達9000余人,7人死亡,其規(guī)模之大創(chuàng)下了最高紀錄。我國于1987年首次從出血性結腸炎患者中分離到O157∶H7型大腸桿菌,目前尚未發(fā)現暴發(fā)流行,但多次于山東、江蘇等地的腹瀉患者中檢測出O157∶H7,故應引起足夠重視。
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是一種在人和動物腸道內常見的埃希氏屬細菌,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無害,但有些菌株可能通過食用生食傳染給人類,引起嚴重的食源性疾病。當人或動物機體的抵抗力下降或大腸桿菌侵入人體其他部位時,可引起腹膜炎、敗血癥、膽囊炎、膀胱炎及腹瀉等。
大腸桿菌在人和動物的糞便中大量存在,通常隨糞便排出而污染水源、土壤,受污染的土壤、水,帶菌者的手均可污染食品,或被污染的器具再污染食品,許多蔬菜常因為施用了人畜糞便而帶有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中的O157:H7是出血性大腸桿菌中的致病性血清,它可以寄居在牛、豬、羊、雞等家畜家禽的腸內,一旦侵入人的腸內,便依附腸壁,產生毒素,導致人類發(fā)生出血性結腸炎和溶血性尿毒綜合癥。
預防措施
大腸桿菌是一種在人和溫血動物腸道內常見的細菌。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無害。然而,一些菌株,例如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可引起嚴重的食源性疾病。它主要通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傳染,如生的或烹調不徹底的肉制品和原料奶。
常見中毒食品為各類熟肉制品、冷葷、牛肉、生牛奶,乳酪及蔬菜、水果、飲料等食品。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中毒多發(fā)生在夏秋季,人類對O157:H7大腸桿菌普遍易感,尤其是兒童和老年人。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可在7℃-50℃的溫度中生長,其最佳生長溫度為37℃。一些出血性大腸桿菌可在pH值達到4.4和最低水活度(Aw)為0.95的食物中生長。通過烹調食物,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達到70℃以上時可殺滅該菌。
消滅食品中的出血性大腸桿菌的唯一有效方法是進行殺菌處理,例如加熱 (如烹煮或加熱殺菌)或照射。平時生活中應注意:
1、不吃生的或加熱不徹底的牛奶、肉等動物性食品。不吃不干凈的水果、蔬菜。
2、食物加熱要徹底,剩余飯菜在食用前要徹底加熱,要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3、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在接觸時注意個人衛(wèi)生。
4、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機體免疫力,以抵御細菌的侵襲。(王旭峰)